去英國之前,聽一位戰略家說,日不落英國當年比現在的美國厲害,因為它的殖民都是實際佔領,而不是光放幾個軍事基地。還有人說,英國到現在還寄居在美國的腦仁裡。真是聳人聽聞,可我不明白英國這個孤島怎麼就能雄霸天下。
他們靠的是Fish & Chips(炸魚和薯條)!
就像蘭州牛肉麵於蘭州人,羊肉泡饃於西安人,小籠饅頭於上海人,Fish & Chips充斥英國每個角落。走街串巷,你總能看見設計精妙、充滿藝術氣質的餐廳,迫不及待地進屋,在英倫風的碎花沙發上坐下,你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相機來一通狂拍。而當彬彬有禮、風度優雅的侍者遞過菜單以後,好戲就基本結束了。因為菜單裡面,只有Fish & Chips,以及它的變種夥食。
一華人教授對我說,中午請你吃Fish & Chips吧!不是因為它是英國傳統美食請你的,是因為要讓中國人知道還有那麼難吃的東西,你才能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苦不能吃?
一條二三十釐米長的大魚被剝皮去骨,裹在面裡,炸得酥酥脆脆。旁邊配著一座小山似的炸土豆條。
中國人到英國往往會選這道菜,因為Fish & Chips端出來是熱騰騰的,在一堆冰涼食品裡獨樹一幟,也沒攪拌奶油,而且折合人民幣100元出點頭就能吃飽,這在英國餐館裡真是太平民化了。
但如果你不能開火做飯,又沒太多錢吃豪華晚宴或進中餐廳,你能選擇的就只有它了。一頓兩頓容易,不用吃五頓,你就會變成一個可憐巴巴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周圍是舉著冰啤酒的言笑晏晏的老外,是富麗精美的吊燈、典雅氣派的落地窗,是精彩紛呈的電視節目,但你渾身冰涼,盤子裡的菜,無處下口,胃裡一會兒涼一會兒酸一會兒空,一會兒想吐。
是的,這兒的魚你盡可放心,非常新鮮,非常衛生,沒有餵過激素,在沒有汙染的水域裡長大,已經被剃得沒有一絲骨頭了。但它為甚是這個寡淡油膩的味道?中國胃會因此而發出千萬次的問。連法國前總統席哈克都說,這個國家的食物做得最難吃了!
最要命的是,當地人很重視晚餐,晚上8點開宴,都是高熱量高蛋白的奶製品、油炸品——讓你嘴中無味,卻牢牢地將脂肪長在你的肚子上。所以,這裡到處都是三五百斤的大胖子,而講究形象的貴族精英,每天吃得很少,瘋狂打球跑步,體重都是他們頭等心痛之事。
眼前,是一口媽媽用慣的炒鍋,裡面是滋啦啦的熱油,這30釐米的魚一個跟頭翻進去,來回騰挪,然後是醬油、味精、醋、姜蔥和黃酒!
祖國的紅燒魚、清蒸魚、松鼠桂魚、獨門衝烤魚在飛,我的哈喇子在飛。
但面前實在沒有東西能下嘴!我的心在吶喊:請把魚給我,我去廚房做好嗎?
更令人驚駭的是,Fish & Chips對英國人來說,其實是很奢靡的東西,不是因為貴,而是浪費時間!工作日的中午,他們幾乎可以餓著。
在英國大學,中午下課是1點鐘,下午上課1點30分。中國人往往一下課就往外跑,想著找個微波爐把漢堡包轉一轉,帶點熱氣再吃。但人家當地學生,有人根本不吃飯,有人就吃個香蕉或一個橘子,或者一個冷麵包(不到一兩那麼大),就算午飯了。當然他們會有Coffee Break(咖啡時間),每人端著一杯咖啡一片餅乾,一起探討15分鐘學術問題。但你很快就能發現,空蕩蕩的胃被咖啡因撩撥得非常憤怒,渾身亢奮,但拔劍四顧心茫然。
我經常感到不可思議,英國人當過那麼多年世界霸主了,怎麼也沒學會享受美食?在溫莎王宮、達西莊園,你能看到精美到無與倫比的金盤銀碗瓷器套裝。但一想到它們裡面裝的食物,深感他們理解不了中國成語「買櫝還珠」。
英國人對中國人在食物方面的質問分為幾派。一類人很快迷上中華美食,回家起鍋炒菜,下班後忙得不亦樂乎;一類人非常坦率,英國過去的飯菜更差,但我們善於學習,你可以在倫敦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啊;一類人就像63歲的克瑞斯教授非常頑固地捍衛英國料理,為此,他還專門邀請我和朋友們去了他家。
巨大的花園洋房,色彩協調的裝飾,粉嫩可人的花草,充滿藝術家氣質的裝修設計,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他端莊的太太捧出了斯貢餅。塗上鵝黃的奶油、鮮紅的草莓醬,哇塞,真是太好吃了,我不得不讚嘆,英國的乳製品、蛋糕做得比中國的強。
「太感謝了!是您太太做的?」我一邊狼吞虎咽,一邊問。老頭擠了擠眼睛,回答「By my wife」(是我老婆做的)。不過第二天他才說了實話,「我說的是Buy my wife(我老婆買的),你們聽著少了一個U」。
英國人一點不懶,克瑞斯的太太要修剪如此大的花園,打掃四層樓的衛生,親自擦車,養狗養貓,照顧回家吃飯的兒女。家裡一塵不染,所有的事兒打理得井井有條,還要每周兩次去孤兒院做義工。她有時間做很多事,但不會把時間花在做飯上。
Fish & Chips們的特點,就是「炒立得」。
所以,他們騰出大量時間琢磨自然、宇宙和其他國家。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裡,你看不見神,都是人,了不起的名字。在大理石地面踱步,就有人拽你,看你腳下是誰?挪開鞋,原來自己踩在牛頓的墓碑上。而旁邊,刻著達爾文。我的耳朵裡嗡嗡地響,這些天才、對人類作出過改天換地貢獻的人就在我的腳下嗎?邱吉爾、狄更斯、布朗寧、斯賓塞、哈代等鑄造和影響了現代世界的人密集於此。
再看看劍橋名人錄,哪怕揀出一個學院,拿出的科學家都聲名赫赫,振聾發聵,牛頓、培根、拜倫、懷特海、羅素、維根斯坦……如果他們每天糾纏於水煮魚、饞嘴蛙、香辣蟹,哪有時間沉心科研和藝術創作呢?
盧梭曾以一個法國人的眼光看歐洲國家的「興衰周期律」:那些奢侈腐敗的文明最終都被艱苦奮鬥的文明所擊潰,因為擁有了金錢和財富,學會享樂的民族,喪失的恰恰是在勞動和戰鬥中掌握現實世界的能力。盧梭那篇文章的名字是《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
想當初,中國的唐帝國達到鼎盛,而玄宗老人家想了一個主意,叫做「燒尾」,讓剛升官的人每家做上百個菜來皇宮擺宴。為取悅皇家,這些菜用盡了高智商精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一系列獨門烹飪絕技。但最終也搞垮了李家江山,只可惜很少歷史學家將此與王朝更替相聯繫。
那些著急發財的旅行社總是在昧著良心地誇耀英式美食,其實,不如像那位華人教授一般,直接告訴大家,來英國品嘗英式黑暗料理吧,這是你的學習之旅,這是你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從此,你會知道在中國生活是多麼滿足,知道吃再多苦都不可怕。聰明刻苦的中國人如果能將吃飯時間省下一半,你必定能成功;精明強幹的中國官員如果能將吃飯時間省下一半,喝酒時間減去四分之三,中國離世界強國的路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