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章:
《22張圖詳解瀏覽器請求數據包如何到達web伺服器(搞懂網絡可以畢業了)》
粉絲提問:「我們的電腦是如何獲得路由器自動分配的ip地址,並實現上網的?」
粉絲提問,一口君必須滿足!好在一口君對網絡協議還是比較熟悉的,畢竟當年也有幾篇專利,做過的網絡協議模塊一大堆。
【本文默認大家了解了IP位址,及其分類】
這個問題說難不難,但是要想解釋清楚,我們還是需要一些基礎知識。
如上圖是一口君家庭網絡組網環境。
WAN口地址:「100.87.59.254」
一口君的pc是通過無線連接的無線路由器。PC網絡信息如下:
ipconfig /all
本機無線網卡信息:
ip地址:「192.168.0.104」mac地址:「44-33-4C-FF-5A-22」子網掩碼:「255.255.255.0」默認網關:「192.168.0.1」DHCP伺服器:「192.168.0.1」
後面幾章我們普及下一些網絡的基礎知識。
路由器(Router)是網際網路的主要結點設備。路由器通過路由決定數據的轉發。
轉發策略稱為路由選擇(routing),這也是路由器名稱的由來(router,轉發者)。
作為不同網絡之間互相連接的樞紐,路由器系統構成了基於TCP/IP 的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 的主體脈絡,也可以說,路由器構成了Internet的骨架。
第一章圖中的無線路由器就是我們最常用的路由器。
通常有一個wan口,4個物理連接網口。既可以通過網線連接,也可以通過無線連接,通常帶寬100M到450M。
此外還有隻有在一些大型的機房中才能看到的大型路由器。這些路由器性能強悍,帶寬可高達T一級。
以下是1個企業級網絡的組網拓撲圖,我們通常用圖中的圖標表示路由器:
路由器的一些使用規則:
剛才我們說了,公網裡,數據包要想到達目的地,必須通過設備路由器,那麼路由器是如何知道把數據包送到目的地的呢?
就要通過路由表。
公網中的數據包都是ip數據包,ip數據包頭中有個非常重要的協議欄位:「目的地址」。
一口君隨機抓取了一個本機網絡通信的ip數據包:
如上圖所示, 源ip地址是:192.168.0.104 目的ip地址是:140.246.147.33
很顯然,源地址是一個c類地址,就是本機地址,也是一個私網地址, 目的地址是一個公網地址。
路由器之所以能轉發數據包就是靠路由表和ip數據包的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
以下是windows下的路由表
route print
路由表中包含了若干個路由條目。
「PC路由條目:」
名稱 | 說明 |
---|---|
網絡目標 | 表示要到達某個網段的網絡,可以查詢該條路由條目 |
網絡掩碼 | 點分十進位法,配合網絡目標,可得出最終的目標網絡號 |
網關 | 數據包要發送給哪個網口所在的路由器 |
接口 | 表示數據包要從哪個本地的接口發送出去 |
躍點數 | 數據包在網絡中最多能經過多少個路由器,放置數據包在網絡中無限轉發 |
永久路由:
網絡地址 | 網絡掩碼 | 網關地址 | 躍點數 |
---|---|---|---|
0.0.0.0 | 0.0.0.0 | 192.168.0.1 | 默認 |
該條路由其實是一條默認路由,表示如果查找不到路由條目,就將數據包發送給192.168.0.1這個ip地址所在的路由器。
通常藉助ospf、rip等協議可以動態學會到達各個網絡的協議。
廣域網中的設備路由協議更加複雜,往往需要專業的網絡工程師搭建網絡。
此塊內容不再
家用路由器也是路由器一種,只是他只能連接兩個網絡,一個是區域網,一個是與運營商連接的那個網絡。
無線路由器上設置撥號帳號以及設置無線ssid、密碼在此不討論。
家用路由器上網通常是通過PPPoE撥號上網,帳號密碼由運營商提供。
撥號成功後會獲得一個公網IP。
如果擁有一個固定的公網IP,那麼此處也可以設置固定ip。
「一口君當年第一份工作是在ZTE,參與開發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在路由器中實現PPPoE client模塊,一把辛酸淚啊。」
DHCP(動態主機配置協議)是一個區域網的網絡協議。指的是由伺服器控制一段IP位址範圍,客戶機登錄伺服器時就可以自動獲得伺服器分配的IP位址和子網掩碼。
如上,地址池地址是192.168.0.100~192.168.0.199;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終端連接家用路由器之後,獲得地址「192.168.0.104」。
分配動態ip地址的時候,同時也會分配DNS伺服器地址和網關地址。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並沒有設置任何路由條目,但是我們能上網的原因。
以下是連接到無線路由器的客戶端的MAC地址和IP位址信息:
乙太網是一種區域網,但是因為現在大部分的區域網均為乙太網,因此一般提及區域網都會默認為乙太網。
乙太網是一種總線型區域網,它並不是一種具體網絡,而是一種技術規範,由施樂公司創建,並由施樂、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區域網規範。
上述家用的無線網絡,大多數是無線區域網,是基於IEEE802.11標準,在這個標準下的無線區域網大多使用的是2.4GHz 或5GHz的射頻。
「工作原理:」
採用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CSMA/CD)機制。
乙太網中結點都可以收到在網絡中傳送的所有信息。因此,乙太網是一種廣播網絡。
「實例:」
總線上的每一個工作的計算機都能檢測到 B 發送的數據信號。由於只有計算機 D 的地址與數據幀首部寫入的地址一致,因此只有 D 才接收這個數據幀。其他所有的計算機(A, C 和 E)都檢測到不是發送給它們的數據幀,因此就丟棄這個數據幀而不能夠收下來。這樣就在具有廣播特性的總線上實現了一對一的通信。
在乙太網中,硬體地址又稱為物理地址,或 MAC 地址,6個字節,共48 位。
IEEE 的註冊管理機構 RA 負責向廠家分配地址欄位的前三個字節(即高位 24 位)。
適配器從網絡上每收到一個 MAC 幀就首先用硬體檢查 MAC 幀中的 MAC 地址.
如果是發往本站的幀則收下,然後再進行其他的處理,否則就將此幀丟棄,不再進行其他的處理。
假如我們要訪問區域網中的另外一個pc上的進程,假設我們只知道對方的IP位址,那麼如何才能知道對方的mac地址呢?
可以通過ARP協議。
ARP(地址解析)協議是一種解析協議,本來主機是完全不知道這個IP對應的是哪個主機的哪個接口,當主機要發送一個IP包的時候,會首先查一下自己的ARP高速緩存(就是一個IP-MAC地址對應表緩存),如果查詢的IP-MAC值不存在,那麼主機就向網絡發送一個ARP協議廣播包。
這個廣播包裡面就有待查詢的IP位址,而直接收到這份廣播的包的所有主機都會查詢自己的IP位址,如果收到廣播包的某一個主機發現自己符合條件,那麼就準備好一個包含自己的MAC地址的ARP包傳送給發送ARP廣播的主機。
而廣播主機拿到ARP包後會更新自己的ARP緩存(就是存放IP-MAC對應表的地方)。發送廣播的主機就會用新的ARP緩存數據準備好數據鏈路層的的數據包發送工作。
windows 的arp表查詢:
arp -a
如上圖所示,是PC緩存的arp表。其中192.168.0.1 80-8f-1d-c7-a6-07就是無線路由器的LAN口ip地址、MAC地址。
最後一個知識點是,區域網內的終端是如何共用一個wan口來上網的?
主要通過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網絡地址轉換)協議來實現的。
NAT是1994年提出的。當在專用網內部的一些主機本來已經分配到了本地IP位址(即僅在本專用網內使用的專用地址),但現在又想和網際網路上的主機通信(並不需要加密)時,可使用NAT方法。
這種方法需要在專用網連接到網際網路的路由器上安裝NAT軟體。裝有NAT軟體的路由器叫做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個有效的外部全球IP位址。這樣,所有使用本地地址的主機在和外界通信時,都要在NAT路由器上將其本地地址轉換成全球IP位址,才能和網際網路連接。
另外,這種通過使用少量的公有IP 地址代表較多的私有IP 地址的方式,將有助於減緩可用的IP位址空間的枯竭。在RFC 2663中有對NAT的說明。
「舉例:」
經過NAT轉換的數據包IP位址替換見下圖:
如上圖所示:
綜上,我們可知,粉絲的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