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Lexmagister 法律先生
文|法律先生
關於瀛和,爭議很大。
我覺得大部分的爭議,要麼關注模式,要麼關注格調,都多少有點偏離了主題。
以聯盟的模式看聯盟,其實容易走眼。比如談瀛和,很多人都忘記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這幾年他們發展那麼快?
為什麼那麼多地方,那麼多人願意相信?
我覺得,其中的奧秘,不在模式,不在於「瀛」字,而在瀛和的「和」字。
01/ 律所的核心是人和,但是真正做到「人和」的律所少之又少。
「和」字,最簡單,也最難辦。一個律所,不僅僅有利益的衝突,還有理念的矛盾,即使和氣在外,也容易暗潮洶湧。
02/ 「和」的核心是?孔子不是說了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定是不同,才能造就「和」,也才能成就彼此。瀛和各地律所不要求更名,沒有傳統的「同」的要求,這令大家更容易「和」。
03/ 但僅僅這樣就解決了「人和」嗎?肯定是不夠的。但是以「和」為核心去構建的組織,更容易最終解決「人和」的問題:孫在辰全年200多天飛來飛去,董冬冬從0到1搭建上海、北京律所,兩邊奔波,而李磊徹底將贏了網融入瀛合。三位創始人,艱辛與付出,皆在構建同一個目標,他們在「和」字的理解與行動上,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04/ 人和之外,就是戰略選擇。
很多人一提起瀛和律師機構,都馬上會問一個句號:他們是什麼模式?這樣的問法,是一種傲慢與懶惰,而且令人脫離問題的本質。
05/ 所以,我會問兩個問題:如何是你,你該怎麼辦?如果時間倒回20年前,我相信瀛和的幾位創始人,一定不會選擇如今這樣的做法,因為這條路太漫長,而且太辛苦;但為什麼如今要這樣做呢?因為如今好些大所發展起來,利益盤根錯節,重走他們的路,沒有核心資源,沒有當時的歷史條件,一定是死路一條。
06 / 那你該如何做呢?或者,大多數律師需要什麼?這是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律所主任,在自己的城市與各位主任之間明爭暗鬥,你如何脫離地方環境看發展?更新自己的信息環境?如何去融入一個更大的平臺?
07/ 一句題外話:如今各地律所,翻牌北京上海的分所,為何?
僅僅想多掙錢就太狹隘了,他們更重要的是想改善信息環境,獲得更多的啟發,甚至融入一個更大的信息交流的體系中。
08/ 這就是大多數北上廣深之外的律師需求:我們不應該是孤獨的個人,我們希望與更多的人融為一體,同頻信息,共享資源,以及更重要的,鎖定到一個更大的目標去奮鬥。這種需求是超越物質的,但是最終也會帶來巨大的物質回報。
09/ 而目前的現實是,絕大部分的律所忽略了這樣的需求,忽略了人數眾多的律師內心的呼喚。來各地開分所的,都拿著一個兩個的指標表去檢驗的,滿足指標,就OK,不滿足就算了。這樣的組合更有一點「利和」的意思。
10/ 孫在辰一年要去200多個城市,去拜訪當地的律所。這更像去協同戰略,去推心置腹的想一起發展,這種辛苦換來的就是「人和」。容易令人找到一個歸屬感,這也是這些年來與各地瀛合律所機構的律所溝通的印象。而這很了不起。短短幾年時間,200多家律所加入,即是這樣溫和包容的方式,凝聚人心。
11/ 當人們真心誠意聚在一起的時候,其實發展就不會太難。
至於賦能也好,技術協同也好,都錦上添花。但最關鍵的核心是,大家融為一體。在這個基礎上,有志一同,方向一同,未來會有足夠大的延伸……(我在美國時問過孫在辰先生,如何以一句話表達瀛和。他的回答是:和諧共生。)
12/ 當然,瀛和也會有很多問題,比如有如此大的律師基數,還有「人和」的基礎,那非常適合發展各地律師/律所的內部交易市場,而如今好像也未能做起來。就像很早之前說的那樣,求全責備是容易的,但更重要的,不是研究別人的好處嗎?
凡此種種,只是討論。
不管怎麼樣,瀛和已經悄然崛起,你不可忽視。我們最好的態度,就是研究:他們為何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獲得那麼多人的信賴?
這是一個問題。值得很多律所反思的問題。
原標題:《瀛和的秘密武器,其實就是一個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