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看的科幻作品,有那麼多「時間旅行」?

2021-01-20 單向街書店


時隔 35 年,《銀翼殺手》第二部《銀翼殺手 2049》終於上映,我們再次藉由科幻作品,走入我們對於未來天馬行空的想像中。


一提到科幻電影,《星球大戰》《2001 太空漫遊》……這些宏大的篇章與對於未來不可思議的想像,讓我們欲罷不能。國內,卻很少有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科幻電影,《三體》改編的電影又一直跳票。可是,國內的科幻小說,卻有著不同的氣象,從最初的《小靈通漫遊未來》到近年獲得雨果獎的《三體》《北京摺疊》,這些作品總以其對於歷史的回望、當下的反思,進入到新的想像世界。


當人們投入一種嶄新的未來,必然會帶著他們的整個歷史。不論「穿越時空」還是歷史題材的科幻小說,中西方科幻小說借著關於歷史的想像,關注著歷史、現實和未來之間的張力。


電影《月球旅行記》劇照


科幻小說的另一面:關於歷史的想像


提到科幻小說,通常印象中總是和未來相聯繫,似乎科幻就是發生在未來的故事。這種觀念當然有其淵源。自 18 世紀末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降,未來不僅是過去的歷史循環,而會被科技發展所改變的思想就日益深入人心,隨之興起的科幻小說往往是幻想某種科學發現或技術革新的實現,而造成社會或好或壞的巨變,未來自然是其發生的預設場所。科幻小說在無形中便成了未來的代言者。


中國的科幻先驅者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在救國救民之際專門抽出精力,將科幻引進到國內,並予以熱情鼓吹。


1903 年,正在日本留學的周樹人在其翻譯的《月界旅行》(即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的「弁言」中,說科幻小說「默揣世界將來之進步,獨抒奇想,託之說部」,所以「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對科幻小說的看重可以說無以復加。此後一個世紀裡,中國科幻歷經幾起幾落,但周樹人所定位的「指引未來」的形象卻並未動搖,甚至數次影響過歷史。


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1828-1905)是世界上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他的科幻小說一直是世界青少年熱烈追捧的經科幻之作。


如 20 世紀 70 年代末,革命浪潮退去,社會傷痕累累,正是《小靈通漫遊未來》(1978)等科幻小說中描繪的高科技現代化社會的願景,點燃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成為國人下一階段努力奮鬥的方向。


如果科幻就是關於嶄新未來的敘事,那麼看上去和早已沉入過去的歷史就脫離了關係。在中國似乎更是如此:科幻小說中的未來,無論是在科技還是社會制度層面上,都來自「先進的」西方,和傳統中國社會之間存在根本的斷裂


在人們的觀念中,未來無論是實現共產主義、高科技現代化社會或者大宇宙時代,都必然是消泯了民族文化特殊性的普遍階段。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葉永烈寫作的中篇科學幻想小說,於 1978 年 8 月出版。 這部作品描述了小記者小靈通漫遊未來市的種種見聞和感受,展示了科學技術某些方面的發展遠景。


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大眾的認知或者中國科幻寫作者的實踐,都極少涉及歷史方面,即便有,往往也只是抽象的背景和無足輕重的點綴。


但這種對科幻的理解既流於表面,也無法約束寫作者的實踐, 科幻作者和讀者也早已認識到,科幻中蘊含著更廣大深遠的可能性。它仿佛雙面的雅努斯神,既朝向未來也回望過去。


與其說科幻所想像的是科技本身的發展,倒不如說是其所依託的世界觀所揭示出來的諸多神奇世界,這些世界無法被限制在特定的時間維度上,而必然向無垠時空的深處延展。換言之,當人們投入一種嶄新的未來時,也必然帶著他們的整個歷史,並且在這種衝擊下,歷史想像的新穎可能才得以浮現。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西方科幻中的時間旅行故事,總在嘗試改變過去


自然,關於歷史的科幻不僅是一種可能性,而且早已以各種形式出現了,首先是在西方科幻中


譬如人們所熟悉的時間旅行題材,就往往以歷史為主題,這方面膾炙人口的作品不勝枚舉。早期代表作如馬克·吐溫的《亞瑟王宮廷的康涅狄克美國佬》(1889),講述了一個 19 世紀的美國佬陰差陽錯回到亞瑟王時代,幫助古人實現工業文明的荒誕故事;


德·坎普(L. Sprague de Camp)的《恐黑暗降臨》(1939),在該書中,主人公派德威回到了羅馬帝國崩潰後的義大利,在歷史的暴風雨中站穩了腳跟,不僅保存了古典文化,而且引入了現代文明,讓嗣後幾個世紀的黑暗時代不再來臨; 


而較近的名作如康妮·威利斯(Connie Willis)獲得星雲和雨果雙獎的名作《末日審判書》(1992),以時間旅行者返回歐洲黑死病時代為題材,描繪了一幅生動的中世紀畫卷,其最近的續篇《大黑暗》和《大清晰》(2010),則講述了時間旅行者被困在「二戰」時期的傳奇故事。


《星際穿越》,2014


在時間旅行故事中,最重要的首先是通過時間旅行實現了現代人重返古代,去嘗試改變古代,近代思想史中著名的「古今之爭」 以一種通俗的戲劇化方式展現出來;


其次,時間旅行者所回到的往往是風起雲湧的歷史節點,在古今衝撞的合力中,激活了更多沉睡的可能,歷史的走向也可能完全不同。


即便不通過時間旅行,或然歷史(alternative history)作品也常常假設已發生的歷史以某種方式發生了改變,轉到一個迥異的方向。理論上,或然歷史並不必然與科幻相關,但另一個歷史方向如果僅僅是換了一個皇帝幾個王朝,未免太缺乏想像力,有趣的內容幾乎都會涉及科技的重構和社會制度的巨變。


或者說,或然歷史也是「未來」,是曾經在過去存在,但在我們的世界中未能實現的未來。


《高堡奇人》1962 年所寫的架空歷史小說,作者是科幻小說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該小說主要講述了 1962 年在美國,圍繞當時政局時事,幾個有關聯點的故事。


一類非常受歡迎的或然歷史題材以軸心國在「二戰」取勝,德國和日本統治世界為預設,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高堡奇人》(1962)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南北戰爭也是或然歷史的熱門(因為美國作家居多),其佼佼者如圖託爾多夫(Harry Turtledove)的「南方勝利」系列,通過十多部小說,從南北戰爭中南軍獲勝一直寫到這條歷史線中的「二戰」時代;


《火星三部曲》的作者金·斯坦利·羅賓森(Kim Stanley Robinson)將目光投向更深遠的歷史時代, 所著的《米與鹽的時代》(2002)是近年來值得一提的或然歷史巨著, 以西方世界在黑死病中滅亡,阿拉伯、印度、中國等文明按照自己的軌跡發展為前提,構思了宏大而奇詭的千年歷史。


或然歷史中一個特別的分支——蒸汽朋克——近年也嶄露頭角。這一類型以吉布森與斯特林(William Gibson & Bruce Stirling) 的《差分機》(1990)為開山鼻祖,講述了另類的蒸汽機時代。


《差分機》是威廉·吉布森所著小說,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為蒸汽朋克開山鼻祖


背景往往是 19 世紀的英法等國,科技經由另一條道路發展,以至於產生出了蒸汽驅動的計算機、機器人、巨型飛艇等不可思議的造物。維多利亞時代的風土人情,加上造型奇特的巨大機械,構成了蒸汽朋克的奇妙質感。


從蒸汽朋克中,又衍生出了柴油朋克、鐘錶朋克等類似作品,甚至還有「石器朋克」,如瓊·奧爾(Jean M. Auel)的「愛拉傳奇」系列,就在嚴謹科學考證的基礎上,構想了一個傳奇浪漫的石器時代。


美劇《高堡奇人》的背景設定


在中國,「穿越」成了某種尋找的歷程


在中國,科幻小說同樣發現了已逝去時代的迷人之處。


科幻和中國史的交融最早可以溯源到科幻先驅們那裡。20 世紀 20 年代,已經以「魯迅」之名聞名於世的周樹人在創作現實題材小說的同時,也在重新演繹歷史,寫下了飛揚飄逸的《故事新編》。


在似曾相識又面目全非的故事中,遠古中國的再現不再是詩書正史中那麼莊嚴肅穆,也不像寫實的歷史小說那麼追求真實感,而是充滿了濃烈的幻想色彩,甚至增添了若干科幻元素,如《理水》中在天上來去的「奇肱國的飛車」。可以說,《故事新編》中的故事就發生在古今中西的大衝撞所創造出的奇異時空裡


《故事新編》對神話、傳說及歷史「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將古代和現代錯綜交融」、古為今用,針砭流俗,諷刺世事,批判社會。


不過中國的科幻作家有意識地將目光投向歷史,認識到可以將科幻元素和歷史題材相結合而創作歷史科幻,還是較為晚近的事。據筆者所知,開歷史科幻之先河的,是一個不太知名的作家張祖榮,他的長篇小說《東遊記》(1988)今天沒有多少人還記得, 但卻是打破樊籬的可貴嘗試。


該書是根據當年頗為流行的「中國僧人慧深曾到過美洲」的假說演繹而成,講述南北朝時期的僧人慧深漂流海外,借外星人的助力抵達美洲,又返回中土的傳奇故事。


在故事裡,祖衝之、範縝、酈道元等當時的中國科學人物紛紛出場, 穿梭於古代中國和美洲社會的諸多苦難與戰亂之中,作為對比的則是科技高度發達、人民生活幸福的外星世界。


就此,小說在娛樂之外的寄託不言自明:只有通過一代代先賢的科學鑽研和技術進步,才能讓人類社會通過苦難的歷史找到光明的未來。


這本書可以說是本歷史小說,也可以說是一本科幻小說。


這部小說的缺陷很多,但立意頗為高遠。書裡的外星人、飛碟等科幻元素顯然不只是獵奇的點綴或編織情節的道具,而與對歷史的反思和升華息息相關,就此而言,這部小說無愧於中國歷史科幻的鼻祖。


遺憾的是,《東遊記》的出版時期正值中國科幻的低谷,該書也沒有受到多少重視。但幾年後著名科幻作家劉興詩的短篇科幻《霧中山傳奇》(1991)也轉向了歷史題材,並首創了異域探險式的歷史時間旅行故事


劉興詩以前也寫過幾篇以古人事跡為題材的小說,如《美洲來的哥倫布》《扶桑木下的腳印》等,但是講述的還是現代人的研究,不能算是嚴格的歷史科幻。


而在這篇小說裡, 現代人和古人有了親密接觸:研究西南絲綢之路的考古學家曹仲安離奇失蹤,「我」作為他的好友在各處尋訪,沒有找到他,卻發現了許多古代文物上有他留下的痕跡。最後,曹仲安乘坐外星人的「仙槎」出現在世人面前,告訴人們他前往古代進行了時間旅行。


大話西遊中,至尊寶穿越時空


這個故事本身很難說有太深的寓意,主要意義就在於提出了通過時間旅行返回歷史的概念。雖然重返歷史的時間旅行小說在西方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在此之前,中國科幻中這類作品幾乎是空白。


一方面,時間旅行算不上是正經的科學概念;另一方面, 時間旅行意味著重新進入和改變歷史的可能,這種危及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的「危險」思想也只有在歷史敘事不再定於一尊,允許胡思亂想的時代才可能出現。


譬如在作者筆下,曹仲安不僅出現在古代文物中,造訪古代國王,甚至還有和釋迦牟尼本人見面的描述!在「時間穿越」的概念早已經泛濫的今天,讀者可能難以體會到這種新奇,但在當時對國內的讀者仍然頗為震撼。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前中期,異域探險型的歷史科幻如星星之火, 終於燎原。


劉興詩後來的作品《悲歌》(1996),講述歷史學家邰方聚在時間旅行中發生意外,落入唐朝,成為一名大唐將軍,在這一方面又推進了一步,幾乎把捉到了穿越小說的概念。


《尋秦記》為香港著名武俠宗師黃易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認為是歷史穿越小說的鼻祖。


不過,同一時期香港黃易的鴻篇巨製《尋秦記》(1994—1996)盡情鋪陳現代人在戰國時代的種種冒險經歷,更為膾炙人口,影響力也超出了科幻讀者的範疇,成為今日穿越小說的直接濫觴。


在這一類故事中,歷史通過時間旅行,本身就轉化成了可以被觸摸、把握和佔有的對象,歷史自身成為新奇之物。而歷史作為異域的真實質感也賦予了時間旅行故事以強大的生命力,雖然許多後來衍生的作品已經遠離了科幻的範疇,但是其起源仍在於科幻與歷史的碰撞。


電視劇集《尋秦記》


當然,中國歷史科幻絕不只是把本國的歷史作為探險的異域, 而也將其視為自身的故鄉,尋找著與自身的血脈聯繫。異域探險之後,就是故鄉尋根


收入本書的姜雲生的《長平血》(1992)是在這方面較有特色的一篇作品。在故事中,「我」通過一部「幻覺旅行機器」前往秦趙長平之戰時期,發現趙兵在被俘後為了保命的種種相互殘殺、互相出賣的醜態,最後仍然難逃坑殺的命運。表面上這仍然是到歷史中去探險,但「我」是以趙兵的身份陷入被秦軍俘虜和殺害的歷史處境中,無法再憑藉現代人的知識和智謀逃脫,我根本無法外在於歷史,事實上「我」的選擇和歷史人物完全是合一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次幻覺之旅後,「我」發現了歷史與當下和自我更深切的關聯。目睹了這一切的女助手告訴「我」看似與之並不相關的她的祖母的經歷:祖母曾因為恐懼背叛了愛人和丈夫,其怯懦卑劣竟與趙兵無異。通過「血」或血緣的聯結,在歷史中所發生的往事就與跨越時間的某種深邃人性聯繫了起來。「我」 驚訝而痛苦地發現了以為和自己毫無關係的往昔恰恰是自身從未擺脫的根源。


在《長平血》中,通過時間旅行所接觸到的歷史不是或不僅是外在的對象,而更揭示為構成自身的內在本性(因此作者強調這並非一般時間旅行而是「幻覺旅行」,有著更多的深意)。穿越時光之旅成了某種尋找精神故鄉的尋根或歸鄉歷程。


當然,異域和故鄉往往互為表裡,即便是《尋秦記》等偏娛樂的作品,如果不是回到中國的戰國,和秦始皇、呂不韋等國人熟悉的歷史人物發生關係,而是去古羅馬帝國、瑪雅城邦之類的地方,也絕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除了時間旅行外,歷史科幻中的秘史、別史與錯史


進入 21 世紀,歷史時間旅行題材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在網絡文學中演變成蔚為大觀的「穿越小說」,不是回清朝找阿哥談戀愛,就是去宋朝滅蒙古徵服天下,與科幻漸行漸遠;


另一方面, 具有科幻關懷的作品也仍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發展繁榮。歷史科幻與一般穿越小說的主要區別在於,在時間旅行的歷史科幻中,「穿越」從未被當成理所當然、無須深究的前提,而仍然被嚴肅地對待。


寫作者們始終關注著重返未來的需求、因果性的悖論和改變歷史的各種後果,也就是說,關注著歷史、現實和未來之間的張力。寶樹的《三國獻面記》和張冉的《晉陽三尺雪》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趣的探討,前者將影響歷史的蝴蝶效應作為核心的懸念構想出諸多可能;後者在古代發展科技方面更是奇想迭出,頗有「絲綢朋克」式的奇妙質感。


電影《回到未來》劇照


當代中國科幻作家並不滿足於單純通過時間旅行進入歷史, 而也同樣關注歷史中蘊含著的更多奇妙的可能性。


除了時間旅行外,歷史科幻大體而言尚有三種主要類型,一是「秘史」,即以科幻元素來對歷史做新的詮釋,揭示出其中隱秘;


上文提到的《東遊記》可歸入這一類。錢莉芳的長篇小說《天意》(2004)也是此類的重量級作品。該書以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韓信為主角,將上古到秦漢之際的許多歷史事件都統一在外星人操縱人類、企圖毀滅世界的大陰謀之下。讀者感到的閱讀樂趣首先是類似歷史小說的、對史實及其因果關係的解釋。


但這些豐富的歷史元素被放在宏大深遠的科幻設定下重新組織起來,令其完全被陌生化,而似乎又絲絲入扣,十分可信。這種科幻與歷史共同創造的奇異世界令該書成為《小靈通漫遊未來》和《三體》之間最暢銷的科幻小說。本書中選取了錢莉芳的中篇小說《飛升》,是關於漢武帝神秘消失的故事,庶幾能傳遞出科幻秘史的神韻。


長鋏的《崑崙》則是一篇寫意的秘史,講述了西周時代周穆王朝見西王母傳說的背後故事,勾勒出一個充滿神奇科技的上古世界,而這個世界最終因人對於神的挑戰而終結。當人類看透了神的存在也要遵循自然規律,並非無所不能時,神的時代也就結束了。雖然不像錢莉芳筆下那樣真實感十足,但更充滿了神秘空靈之美。


其次是上文提到過的或然歷史,或可稱「別史」。在中國科幻作者中,或然歷史類的寫作很大一部分圍繞著現代化的焦慮而展開。歷史學家關於不同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說,蘊含了如果沒有西方幹涉,中國也將進入工業文明的推斷。而這種自己發展起來的工業文明,顯然比歷史上發生的落後挨打之後被迫改變更吸引人,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


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是必然的嗎? 有沒有可能打破這種宿命?本書所收錄的劉慈欣的《西洋》(2001) 就想像了一幅完全不同的或然歷史圖景:由於鄭和下西洋越過了好望角,擊敗了歐洲軍隊,令歐洲成了落後的第三世界,而中國反而殖民了美洲,作威作福,恰成為現實歷史的鏡像。不過在鏡像歷史中,貧困與苦難仍然普遍存在,只不過換了對象,這或會令讀者掩卷深思:歷史是殊途同歸的嗎?對世界而言,誰取代誰, 又有什麼不同? 


 如果中國最先進入工業文明?


如果說秘史尚維持著真實歷史的面貌,別史還可以說是可能發生的歷史,另一類特殊的歷史科幻則是歷史經驗的全然錯亂和碎片,姑且命名為「錯史」。


譬如韓松的《一九三八年上海記憶》(2006),似乎是講述1938 年上海這一特定時空發生的某些故事, 但仔細看來卻完全不對勁。甚至第一句話便顯示出這一時空早已遠離了真正的歷史坐標:「天平路二零八弄十四號,是一間沒有窗戶的平房,專賣影碟,僅七八個平方米,只容得下三四位顧客同時翻檢,頭頂落下老酒般的昏黃燈光,把人的影子照得像是倉鼠。」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1938 年中國哪有影碟? 


不過「一九三八年的上海」這一文化符碼仍然傳達了真實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歷史一樣,這個時空中的中國人被困在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因此許多人藉助神秘的時光碟回到過去,去展開另一種歷史的可能性。


現實或歷史逐漸消解在無邊宇宙中,而拯救依然遙遙無期。最後,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就這樣,我經行大海,又穿越天空。世界一派煙霧迷濛。我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又是一個去國的中國人。四十億年的盤區上滿載我的容貌和口音。


雖然具體的歷史經驗全然破碎混亂,然而奇妙的是,「中國人」 的國族記憶卻經由這種錯亂擺脫了具體時空的束縛而更為彰顯。


飛氘的《一覽眾山小》(2009)和阿缺的《徵服者》(2015)也是錯史,錯法完全不同而又各具佳妙。《一覽眾山小》看似只是重講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歷史故事,但讀下去才會發現,這個歷史時空是似是而非的,是歷史終結後重新演繹的無數虛擬歷史之一。但(偽)孔子在這樣一個偽造的歷史中仍然在尋找「道」, 又是對歷史和自身的拯救;


《徵服者》可能是離真實歷史最遠的一篇作品:成吉思汗通過地球大炮來徵服宇宙。故事顯然荒誕, 登場的成吉思汗、丘處機等人物只是作者揮灑才思、鋪陳故事所用的文化符號,但即便如此,成吉思汗作為世界徵服者的桀驁和強韌仍躍然紙上,宛如在另一個宇宙中獲得了新生。關於本文開頭時所說的,通過未來的反照,能夠讓既往歷史激活自身的更多可能, 這篇小說或許是最好的說明。


以上的分類只是一種不成熟的嘗試,自然不能夠削足適履, 認為我們的歷史科幻一定要適應這些樊籬。不同的歷史科幻都構成了對歷史的解構和重構,在其中歷史並非已完成的、不可改變的存在,而在自身中就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超越了任何僵化的分類方式。


最後要提到夏笳的《永夏之夢》,這篇小說就很難歸入某一種類型,但又分明是意味雋永的歷史科幻,它講述了穿越者夏荻和永生者炎帝之間跨越五千年的愛戀糾葛,某種意義上恰如科幻與歷史一次次的相遇,故特意放在壓卷的位置,作為全書的總結。


本文摘自《科幻中的中國歷史》

此書收錄上文提到的重要短篇


寶樹 編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2017-9


相關焦點

  • 喜歡《想見你》這類「時間旅行」影片,還可以看這些……
    《想見你》,你看了沒有?這部劇純愛、燒腦、懸疑、來回穿越讓很多觀眾大呼過癮,為我們的觀影品種開闢了一個新的類型。這也是一部關於時間旅行的作品。在不同時間段男女主人公來回穿越,就是為了「見到你」。幾乎每段旅程都會留有遺憾,幾乎每段旅程都有你沒來得及體會的東西。沒有完美的路途,也沒有完美的愛情,唯有珍惜當下你走過的路和經歷的人。是不是太抒情了,這只是日常看劇後的有感而發。因為這部劇,真的是近幾天能讓人深思的一個作品了。
  • 從《慶餘年》說時間旅行及其悖論|影評
    穿越是網文的常見題材,這類作品往往以現代人的技術與制度結合厚重的歷史一同呈現,既容易和科幻沾邊,也容易擁有很大的創作空間,是一眾作者們的優秀練兵場。而「穿越」本身作為時間旅行的概念,在物理學、天文學甚至社會學中也有許多和它相關的理論存在,這裡簡要介紹一下。
  • 你知道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為什麼這麼火嗎?科幻作品的意義是什麼呢
    人類夢想飛行多少年,各地的神話傳說中都有飛行,或靠自身或借外力,飛行之於那時候的人們,就是想像力。一直到熱氣球,人類終於能夠在空中俯瞰生存的大地。科幻題材,兩個詞組成,科學與幻想,幻想就是想像當前看不到摸不著沒出現的事務,而科學這個定義下,使得科幻有別於奇幻、魔幻,使得我們的想像力根植於一定的科學基礎,試圖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想像出的東西。
  • 當沒有惱人的悖論時,時間旅行會是什麼樣的?
    時間旅行是科幻作品中的重要題材,但邏輯悖論是其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3日消息,時間旅行之所以成為科幻小說的重要主題,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這將意味著無論如何,你的人生道路和生活選擇都將不可避免地將你帶回出生的地方和時間。恭喜你,你以某種方式回到了過去。在理論物理學中,如果時間旅行是可能的,那麼創造一個封閉類時曲線也是可能的。實際上,廣義相對論允許封閉類時曲線的存在。1949年,數學及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設計了一個具有封閉類時曲線的旋轉宇宙,並且是完全被相對論允許的。
  • 人類對時間的終極想像,都在這九部科幻作品的設定裡
    有人高呼過癮,認為這是在一部在視覺呈現、敘事結構、背景設定等方面再次創新的大片,一遍看不懂必須多看幾遍。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差強人意有損諾蘭聲名的玩票性質的差片,人物沒立住,既無動機也無激情,都是「工具人」,情節冗長,等等。但無論評價高低,諾蘭在影片中提出的時間逆流,卻是科幻世界高概念的一大突破,尤其是時間鉗形攻擊,導致許多觀眾都沒有徹底理解。
  • 不懂科學都能看懂的科幻小說,雨果獎神作《三體》到底有多驚豔
    那麼為什麼這本書這麼吸引人或者我們換個話題,人們在讀科幻小說的時候,在追求什麼?可能有人會問,讀科幻小說有沒有什麼入門條件?我一個作為只講邏輯,高中文綜加起來100分的文科生負責任的告訴你,沒有。這個創意一點都不奇怪,早就有了。但是為什麼唯獨三體能夠後來居上,傲視群雄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體把現實和未來結合的非常融洽,異常自然。我相信這可能是未來發生的事情,甚至看完還會隱隱擔心。它像是一座橋梁,把幻想和現實架構結合,建設的那麼牢靠、自然又美麗。
  • 為什麼美國的科幻電影拍得那麼好?
    另一個例子是《星際穿越》中使用的「引力彈弓效應」,它使飛船從火星飛到土星只需14個月,但正常飛行卻需要數年時間;不僅如此,影片還運用了很多「蟲洞」理論,為看似不可思議的情節提供了權威的科學支持。因此,一部成功的科幻電影必須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使人感到真實而不是虛構。這就是為什麼「科」是「幻」的基礎。
  • 新華國際時評: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幻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題: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幻  新華社記者 郭爽  「祝中國科幻電影之旅好運!」這是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社交媒體上對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發出的祝願。這部科幻電影在引發「宇宙級鄉愁」的同時,更撬動了人們對中國科幻作品未來的期待。
  • 科幻小說都講些什麼?給科幻小白的入門指南
    常看科幻小說的人對於科幻小說該怎麼分類都有自己的認識,雖然有時不能準確地說出這些類別的名稱、涵義,但潛意識裡時時刻刻都在使用這套分類標準:挑選科幻書時、關注科幻作家時、跟人聊天時、下載科幻電影時……無不受自己心中分類的影響。最愛的科幻類別總是第一時間關注,不喜歡的類別基本不予理睬。總而言之,就跟大家看異性時一樣,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時間就能知曉。
  • 人類「時間旅行」夢想,並非完全不可能!
    時間旅行常常成為科幻小說的主題,但並不無道理。誰不想回到過去探索歷史,或者拯救世界免於災難呢?時間旅行在理論物理學的背景下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因為它檢驗了我們科學理論的局限性。如果時間旅行是可能的,那麼它將影響從宇宙起源到自由意志存在的一切。時間旅行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它引起了邏輯悖論。但是,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解決了惱人的悖論問題。在討論細節之前,讓我們談談時間旅行在理論物理學中意味著什麼。在廣義相對論中,沒有宇宙鍾計算宇宙的時間或年齡。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 你為什麼要去旅行?
    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去旅行?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旅行並沒有普遍的意義,這個問題就如同你在問,你為什麼活著一樣。好像需要一個答案,又好像不必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答案必然都不相同。因為人生沒有普遍意義,所以很慶幸,我們能賦予它一個自己的意義。也很慶幸旅行沒有普遍意義,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想一個出來。
  • 從日本機甲科幻簡史看中國作品本地化前景
    1.為什麼日本機甲類科幻作品能夠擁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2.為什麼中國一直缺乏青少年或成人向科幻作品的市場?   3.在面對日本科幻文化的強大影響力之下,中國應該如何突破?   在回答這幾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日本機甲科幻市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 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原創作品被人抄襲?
    之所以寫文章喜歡發百家號這個平臺,我也是希望能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存在著,被認可,哪怕一篇文章剛開始只有一個人閱讀,一個推薦,只要一直不斷努力,完善自身不足,慢慢積累,就會好起來。也許你會說,你不是已經讀了多年的書,形成自己的知識儲備,自己的思維模式,為什麼擔心別人抄襲呢?
  • 信條中的時間旅行,在現實中有可能做到嗎?物理學家:不可能
    這位著名的導演在之前拍攝了很多科幻題材的神作,每一部作品都是堪稱經典,讓人回味無窮,所以人們對於這一次的作品同樣也是十分期待。 而這部電影也貫徹了這位導演的一向作風,那就是關於時間的話題。在這部電影裡面有一個設定,那就是存在著一種逆向狀態的人或者物。
  • 酷愛科幻,卻長年劇荒?這部跨時代的科幻作品,魅力值得領略!
    那麼,該系列作品究竟是如何長盛不衰,在科幻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呢?,接下來,我將從不同角度,為大家闡述分析其真正原因。故事劇情脈絡清晰,硬核科幻給予觀眾視聽震撼縱觀整個《神秘博士》系列,儘管劇集跨度漫長,但是它的脈絡構成非常清晰:主人公自稱為「博士」,他的身份高貴而神秘,來自於文明高度發達的蓋裡福瑞星,天生擁有重生的能力。
  •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在藝術作品中展望未來移居其...就科幻作品的未來方向,科幻作家星河作出上述表示。由中華文學基金會和平安公益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公益活動「愛不孤『讀』,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計劃」日前邀請科幻作家星河做客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通過經典的科幻電影和文學作品講述人類與流行病的抗爭和對外太空的探索故事。
  • 陸秋槎談科幻文學:我想與國外的作品一爭高下
    不過,你雖然在中國科幻界走動不多,但在日本科幻界卻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沒有顏色的綠》不僅得到了著名科幻作家飛浩隆的推薦,你本人近日還跟一眾名家聯袂推薦了《三體2·黑暗森林》。可以請你簡單介紹一下日本科幻圈的情況嗎? 陸秋槎:我和日本科幻圈的接觸不算多。
  • 那些對未來影響深遠的科幻文學作品
    這本書也是威爾斯的*部科幻小說。有評論家將這本書的出版認定為"科幻小說誕生元年"。作品描述一位科學家通過時間旅行機器來到公元802701年。這時的地球到處是宮殿式建築。人類進化為兩類:艾洛伊人和莫洛克人。作者將將優雅的貴族描寫為被莫洛克飼養的家畜,而且還被當作食物,展示了人類退化的陰森景象。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看《超時空要塞》。
    各位帥哥美女,我是小編優美帥來,動漫的世界樂趣無窮,今天的題目: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看《超時空要塞》。 日本拍的《超時空要塞》比美國拍的《太空堡壘》差了九條街,同樣劇情,日本版的對話蒼白無力,看的味同嚼蠟,人物形象呆板木訥,這種差異也同樣發生在《變形金剛》身上。
  • 時間旅行小說最大的漏洞:為什麼未來的生物還沒造訪我們?
    時間旅行小說最大的漏洞:為什麼未來的生物還沒造訪我們?為什麼我們沒有被未來的生物造訪過?這是北方的夏天,思想偶爾會從純粹的科學中游離出來。以時間旅行為例。據我們所知,在宏觀的物理範疇上,唯一可行的時間旅行就是進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