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買房嗎」「為您推薦一款理財產品」「辦理抵押貸款嗎」……接一通陌生電話,很多人都會聽到類似的推銷話術。騷擾電話頻繁「轟炸」讓人們不堪其擾。近日,針對民眾反映強烈的「95」「96」開頭號碼的騷擾電話問題,工信部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加強呼叫中心業務管理的通知》,部署進一步加大對騷擾電話的整治力度,從嚴規範呼叫中心企業經營行為,杜絕相關騷擾電話擾民問題。(6月30日 《人民日報 海外版》)
實際上,對於治理騷擾電話「牛皮癬」,早在2018年7月,工信部等13部門就聯合印發了《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決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國開展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將重點整治商業營銷類、惡意騷擾類和違法犯罪類騷擾電話,規範通信資源管理,加強源頭治理,最終實現商業營銷類電話規範撥打、惡意騷擾和違法犯罪類電話明顯減少的目標。
然而,經過眾多部門一年半的努力,並未達到理想預期。號碼信息服務供應商電話邦發布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度手機用戶號碼標記總量達12.14億次,其中「推銷」連續兩年成為用戶標記最多的類型。
於是,工信部再次出臺公共政策,整治「95」「96」開頭號碼的騷擾電話,鑑於騷擾電話難以根治,我覺得有必要與打蛇一樣,掐住騷擾電話的「七寸」,做到穩、準、狠,從而讓民眾耳朵清靜起來。
要盤活既有法律,加大懲罰力度。騷擾電話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應當依照其具體行為性質給予相應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可參照刑法中詐騙罪、虛假廣告宣傳罪和敲詐勒索罪,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與此同時,打上制度「補丁」。2019年11月,美國通過《電話機器人濫用刑事執法和威懾法案》,機器人騷擾電話每個最高可罰款1萬美元。我國也應在這方面抓緊制定相關法規。比如,明確國內騷擾電話的定義和處罰標準;又如,針對騷擾電話捆綁AI智能語音,每天可自動撥出上千個電話等行為,如何進行精準打擊等,都要做出相應制度安排。
運營商也要敢於揮刀「自宮」。說到底,騷擾電話是通過運營商這個載體,來進行推銷、詐騙的,承擔主體責任的當然是運營商。所以,運營商既要向騷擾電話亮劍,更要有向刀刃向內的勇氣,摒棄小團體利益短視,真正對用戶負起責任,騷擾電話才有可能真正消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