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致命的問題往往來自最普通的職業
食堂阿姨:您要飯嗎?
快遞小哥:您是什麼東西?
配鑰匙師傅:您配嗎?
以及垃圾分揀阿姨:您是個什麼垃圾?
從去年七月份開始,這個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從上海,到西安、成都、廣州、青島、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相繼「上演」,無數人感受到了這種被垃圾分類支配的「恐懼」。
在首個實行強制垃圾分類政策的上海,人們不談股票,不談放假,甚至不談戀愛。開口閉口,只有垃圾分類。
而人們在自我調侃被垃圾分類「逼瘋」的背後,則是一場全中國人都輸不起的戰爭。
強制垃圾分類,因為我們等不了了
蘋果核,降解時間2周
厚重的羊毛衣物,降解時間5年
易拉罐,降解時間200年
塑料製品,降解時間1000年
玻璃瓶,降解時間200萬年
......
大自然的分解速度,遠遠跟不上人類生產垃圾的速度。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中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垃圾堆存累計侵佔土地80萬畝。
有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塑料被遺棄在海洋,每人每年平均進食約5萬顆塑料顆粒,近700類海洋物種曾進食過塑料或被塑料垃圾纏繞……
充斥塑料垃圾的海洋 naturepl.com / Alex Mustard / WWF
一直以來,以填埋場和焚燒廠為代表的混合垃圾末端處理設施發展迅速。
在西安,位於灞橋江村溝的垃圾填埋場是西安主城區僅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場。
這個佔地面積超過1000畝的國內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就要被填滿,將關閉封場。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在原本的計劃中,江村溝每日垃圾填埋量在2500噸左右。原本能使用50年的填埋場,結果提前20年就迎來了飽和。
在杭州,一天的垃圾產生量是1.2萬噸,三到四年就能把一個西湖完全給填滿了。
如果一個星期垃圾沒有被運到填埋場,那整個街上就會被圍滿。
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下面將近有100米,也就是30多層樓厚的垃圾,2007年到現在已經填了1700多萬噸垃圾。
而圍繞填埋場、焚燒廠等垃圾處理設施產生的「鄰避效應」事件,也牽動著居民和城市治理者的神經。
20年了,垃圾分類為什麼這麼難?
一方面,垃圾量在不斷上升,種類也越來越複雜,但是垃圾的分類和處理卻一直沒有跟上。
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明明有利於美化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為何一直難以得到有效推廣呢?
2000年,原建設部下發《關於公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通知》,確定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8個城市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正式拉開了我國垃圾分類收集的序幕。
然而,生活垃圾分類在這些城市並未得到有效推行。
萬科公益基金會與零點有數發布的《2019年城市社區居民生活廢棄物管理信心指數與意識行為研究報告》顯示,關於日常生活中對受訪居民個人進行廢棄物減量、再利用、分類行為的影響最大的因素,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個人相關意識提升、社區設施完善,監督管理到位,以及家人朋友的行為習慣。
與之相對應,受訪居民評價目前做的最不到位的因素,同樣依次是個人相關意識不足、社區設施完善,監督管理不到位、家人朋友的行為習慣影響。
可見,居民更關注自身及身邊小環境因素,認為每一個個人與家庭這些最細枝末節的因素最終會共同影響這件大事。
「任何政策和法律如果沒有一個監督機制、考核標準,那麼這個政策就永遠停留在紙面上。」南京大學(溧水)生態環境研究院研究員張雪華認為,垃圾分類之所以提了20年仍無明顯效果,原因就在於沒有明確責任在哪兒,「沒說具體要分成什麼樣子,沒強制性,更像是一個建議。」
轉折點出現在2017年。
這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全國46座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基本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
2019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在全國範圍內選擇10個左右有條件、有基礎、規模適當的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熱身20年的垃圾分類,終於進入快跑道。
而垃圾問題並不是一分了之,在強制垃圾分類後,會有大量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分出來,現有的分類處理設施配套是否能經受住考驗,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探索廢棄物的可持續管理模式
在垃圾分類從自願自覺邁向法治規範的關鍵期,全國各地強制垃圾分類的實踐中有哪些痛點?如何才能找到廢棄物的可持續管理模式?
這場論壇,或許能夠幫助你找到答案!
這就是萬科公益基金會即將舉辦的「第二屆社區廢棄物管理論壇」。
12月9日—10日每天13:30-17:30,全國最懂垃圾分類的人將聚在一起,共同探索社區廢棄物的可持續管理模式。
關注環境問題,尤其是垃圾問題,一直是萬科公益基金會的工作重點。
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一梅表示:「社區廢棄物管理涉及的面很廣,面臨的困難也很多。我們希望通過論壇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分享觀點、知識與技術,推廣先進經驗,推動各個層面的協作,共同探索新的模式,實現新的突破。」
這場論壇上,來自社區廢棄物管理、可持續社區發展等相關領域的眾多嘉賓,將圍繞政策剖析、實踐痛點分析、公益力量參與、社區廚餘垃圾在地資源化、從廚房到土地——綠色善食之旅5大議題,分享觀點,展開討論和對話。
眾多參與垃圾分類的一線公益機構,也將分享他們在推動垃圾分類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複製的經驗。
為了更廣泛地分享社區廢棄物管理的經驗,本屆論壇將通過線上直播/錄播的形式舉行,並在12家網絡平臺同步播出。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雲參會」的形式,深入了解社區廢棄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