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再現:近日,某醫院腫瘤科護士小 A 與筆者探討長春地辛外滲時該冷敷還是熱敷的問題。因為長春地辛在小 A 所在科室幾乎沒用過,而大家對外滲後是冷敷或熱敷的說法不一,為此,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是好。
那麼長春地辛外滲該熱敷還是冷敷呢?不妨通過案例與文獻來論證。
一、冷敷、溫敷還是乾熱敷?
1.冷敷
藥物說明書中明確提到,長春地辛一旦出現外漏應立刻冷敷,並用 0.5% 普魯卡因封閉。
但是臨床上有出現長春地辛外滲冷敷處理致皮膚壞死的案例。
該患者在長春地辛外滲後立即採用「局部封閉、冷敷、抬高患肢」等傳統方法進行處理,但是右手背仍出現了水皰、潰爛、壞死,治療一月餘未見好轉。
最後通過採取多項措施進行幹預,歷時近 4 個月,外滲的傷口才完全癒合。病例資料截圖如下:
2.溫敷
由美國菲利普斯主編的《靜脈輸液治療手冊》中提到,長春地辛外滲後應停止輸液,抽吸殘留藥物,給予溫敷,稍稍抬高肢體。
3.乾熱敷
中華護理學會(2019)37 號文件關於《化療藥物外滲預防及處理》標準中提到:
植物鹼類化療藥物外滲可給予乾熱敷,成人溫度不宜超過 50 ℃~60 ℃,患兒溫度不宜超過 42 ℃。
長春新鹼類藥物外滲時應禁用冷敷,冷敷會加重滲出藥物的局部損傷,應行局部加壓熱敷,促進局部微循環擴張,加速滲出藥物的吸收和代謝。24~48 h 小時內一般每天 2 次,持續 20 min 左右。
4.總結
眾所周知,藥物說明書是臨床醫生用藥的參考依據,當發生醫療糾紛時可作為法律依據。但中華護理學會是我國護理行業最高學術權威機構,負責審核和制定護理相關制度和標準,其發布的標準同樣具有法律效應。
筆者的觀點是長春地辛外滲後冷敷不可取,乾熱敷是可取的。
因此,關於長春地辛外滲後是冷敷還是熱敷有必要進一步進行論證,以免誤導臨床處理。
二、新方法處理長春地辛外滲
近年來隨著傷口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型敷料的開發,給藥液外滲提供了更多的解決方案。在此,筆者分享一例長春地辛外滲後採用新型敷料進行處理的病例,供臨床借鑑:
基本資料:患者,男,78 歲。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復發」入院。患者分別於 2017-06-21 及 6-24,經左前臂留置針輸注鹽酸伊達比星及長春地辛。
發生經過:2017-06-28,患者出現了左前臂紅腫疼痛並有水皰。護士遵醫囑在外滲局部予聚維酮碘消毒,喜療妥軟膏外塗。2017-06-29 評估時發現局部水皰已破潰。從圖片看,紅腫面積達 5 cm * 6 cm。
根據上傳的圖片,筆者指導護士進行換藥處理,具體操作步驟是:
1. 先用碘伏消毒未破損處的皮膚,待幹;
2. 破損處皮膚用生理鹽水清洗乾淨,待幹;
3. 破損處傷口放上銀離子藻酸鹽敷料(目的是吸收滲液,預防感染);
4. 外用水膠體透明貼/潰瘍貼覆蓋,範圍需超出紅腫部位。
第一次(2017-06-29)換藥後的圖片記錄:
處理要點:每次換藥前後拍照留圖以作對比,同時需評估患者疼痛情況是否有改善,後續視滲液情況進行敷貼更換,可在 2~3 天更換一次敷貼。
療效追蹤:經過 4 次換藥,歷時 9 天,從 2017-07-07 上傳的圖片可見,傷口肉芽組織新鮮,中間尚有約 0.5 cm * 1 cm 大小創面未癒合。繼續用銀離子藻酸鹽敷料 + 水膠貼進行換藥一次。
經了解,患者及家屬對本次外滲的處理經過及結果表示非常滿意。
綜上所述,對於藥物外滲的處理不一定局限於傳統處理方法,特別是當處理方法有不同的觀點時,不妨試試新的處理方法。
三、藥液外滲處理原則總結
1. 發生化療藥物外滲時,應立即停止輸液,保留血管通路裝置。 應使用注射器回抽靜脈通路中的殘餘藥液後,拔除 PVC 或 PORT 無損傷針。
2. 深部組織發生中心靜脈化療藥物外滲時,應遵醫行 X 線檢查確定導管尖端位置。
3. 應評估腫脹範圍及外滲液體量,確認外滲的邊界並標記:觀察外滲區域的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關節活動和外滲遠端組織的血運情況。
4. 根據外滲藥物的種類,遵醫囑可使用相應的解毒劑和治療藥物。發皰性藥物外滲時,應遵醫進行局部封閉,封閉時應避免損傷 CVAD。
化療藥物外滲發生 24~48 h 內,先給予乾冷敷或冰敷,每次15~20 min,每天 ≥ 4 次;奧沙利鉑、植物鹼類化療藥物外滲可給予乾熱敷,成人溫度不宜超過 50 ℃- 60 ℃,患兒溫度不宜超過 42 ℃。
5. 應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壓。局部腫脹明顯,可給予 50% 硫酸鎂、如意金黃散等溼敷。
6. 應記錄症狀和體徵,外滲發生時間、部位、範圍、局部皮膚情況、輸液工具、外滲藥物名稱、濃度和劑量、處理措施。
提問:
臨床常見的藥物外滲原因有哪些?藥液外滲對機體造成哪些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