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土是什麼?土就是泥巴,只要有泥巴,火和水等條件,原始先民就能燒制出陶製品,這是一種近乎本能的創造,當人類祖先降服了火之後,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物質粘土發生了質變,成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器物,也就是陶瓷,從原始陶器到精美絕倫的瓷器、應用廣泛的工業陶瓷,粘土經歷了哪些演變?今天藝美君帶大家瞧瞧。
從粘土到陶瓷,還是泥巴
眾所周知,陶瓷器是泥與火交融的產物,泥巴,科學叫法是粘土或黏土,即有黏性的泥土,通指顆粒小於2微米且可塑的多種含水矽酸鋁鹽礦物混合體,除了鋁,黏土還包含少量鎂、鐵、鈉、鉀和鈣等元素,矽酸鹽礦物在地球表面風化後形成了粘土,但有些成巖作用也會產生粘土,它們組成了大約30種「純」粘土。
可塑性是粘土能製成陶、瓷的基本要素,溼潤時會由於周圍的水分子膜而產生可塑性,但乾燥或燒成後會變硬變脆,變成非可塑性,大多數純粘土礦物是白色或淺色,但天然粘土因為含有雜質,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例如含有少量氧化鐵,表現為棕褐色,粘土來自地表上最多的物質之一:礦物,所以,有人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陶球之上!
泥土製器,乃是浴火涅槃
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用石頭製成各種工具進行生產勞動,可以認為是人類使用陶瓷材料的初體驗,粘土是已知最古老的陶瓷材料,史前人類在使用火的過程中發現被火燒過的泥土變得堅硬且有型,用無意捏成的四邊向上隆起的「泥塊」還能保存雨水,受此啟發,他們開始下意識地嘗試用泥土製作器物,然後放到火上去燒,人類最早的DIY作品陶器就這樣誕生了。
世界各地都發現有早期人類的遺蹟和他們製作的陶器標本,從中可以看到的規律是人類活動越集中,越較早產生有技術性的勞動,世界上最早的陶製品被考證為是捷克南摩拉維亞州布爾諾出土的布爾諾女陶像,大約來自奧瑞納時期(公元前29000—前25000年),高11.40釐米,材質為猛獁象骨粉和黃土,燒制後塗抹了動物油脂,所以有釉的質感。
瓷土是因雲母和長石變質,鈉、鉀、鈣、鐵等元素流失,遇水變化而成的,這種作用被稱為「瓷土化」或「高嶺土化」,一般瓷土多產於溫泉附近或石灰層周圍,高純度瓷石的熔點在1780℃左右,實際上因為含有其它礦物質成分,所以它的熔點通常在1300℃左右,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窯爐很難燒成瓷器成品率低的原因所在。
先陶後瓷,中華一統天下
先陶後有瓷,說的是人類先燒成了陶後燒成瓷,是個遞進的過程,燒陶很簡單,溫度高點低點無所謂,就像燒火灶火炕一樣,燒著燒著泥巴就成了陶器,以前造房子用的磚瓦就是這麼做出來的,貌似是無心製作,其實內含物理和化學的奧妙,但其實陶和瓷最大的區別是材質和溫度,當能燒制高溫的窯爐出現了,才有了硬度更高且具有玻璃質感的瓷器。
制瓷技術是從中國商代開始的,最早瓷器窯場在今天的浙江上虞,那時叫原始青瓷,白瓷的出現要晚於青瓷,發源地在河北內丘的邢窯,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瓷器為中國人所獨有,然而,隨著技術的掠奪和貿易的全球化,制瓷技術的全球化終究不可抵擋,瓷器的主要原料有瓷石、高嶺土、麻倉土等,其中瓷石是含石英、絹雲母的巖狀礦物。
高嶺土是瓷土中最潔白、最純淨的品種,是製作陶瓷極其重要的開採的一種瓷土相比陶泥,瓷泥提煉工藝更為複雜,在景德鎮傳統制瓷72道工序中,至少有12道與練泥相關,勘山找礦、燒礦、運石、碎石、篩洗、舂石、淘洗、過篩除渣、製漿、制不、船載、存行,接下來才是制瓷,瓷泥進入作坊,在工匠們靈巧的雙手之間,成就一件又一件奇蹟。
除了製作陶器,粘土還被用於建造房屋、書寫記事……甚至被作為治療某些疾病的藥物,哪怕是在今天,粘土都是一種非常普及的美容材料,而今,從軍用裝甲,探索宇宙的火箭發動機隔熱瓦,到植入人體的人工骨骼,手機電容,陶瓷材料正在以全新的形象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陶瓷材料的研究和開發,也勢必有全新的進步。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