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相當奇特的書。我還在為《博覽群書》雜誌寫「脈望夜譚」專欄時,它就是候選的書之一,但是因循蹉跎,久未動筆。幾天前的一個深夜,在書架上又見到它,忽然間兜底上心,決定讓它再續前緣。
從封面上看,這本書找不到署名作者;甚至連書名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封面上有一行「張藝謀電影作品英雄製作全紀錄」字樣。按照版權頁上能夠看到的信息,書名是《〈英雄〉製作全紀錄》,作者是「江楓編著」。
自從十年前我迷戀上電影,當然也收集了不少與電影有關的書,但是有一類書我是不收集的,即所謂「電影書」。這種書通常是影片營銷動作中的一部分,由劇照、明星生活照、影片相關八卦(包括導演的、影星的、拍攝過程中的)等內容組成,主要供一般影迷追星懷舊之用。《〈英雄〉製作全紀錄》,本來也屬「電影書」一類,之所以為它破例,主要是因為後半部分有「電影書「中罕見的內容。
通常「電影書」都用比較俗氣的銅版紙印刷,因為要印大幅的彩色劇照和明星照。本書的前一半未能免俗,也是銅版紙和大幅彩照。但它的後半部分卻不是銅版紙——這後半部分是影片《英雄》完整的電影分鏡頭劇本。
我雖然收集了一大堆和電影有關的書籍,諸如電影理論、導演傳記、電影流派綜述、好萊塢電影教材等等,甚至包括了裡芬施塔爾的自傳,但從來沒有見過正式出版的電影分鏡頭劇本,所以對這本《〈英雄〉製作全紀錄》就相當喜歡了。
《英雄》電影分鏡頭劇本共159場,1456鏡。奇怪的是,書的這一部分居然沒有頁碼,不知是出版社的疏忽,還是電影分鏡頭劇本向來就有這種不編頁碼的慣例?因為依靠每幅素描下附文字中所標示的「場」、「鏡」序號,也是可以檢索的。分鏡頭劇本每鏡一幅素描,畫出該鏡的主要場景,下面是文字說明。比如第32場第8鏡(總第320鏡),畫面是秦王對著一排燭火,底下有說明文字(即劇本內容):
320 8(中近)秦王傲然:「六國算什麼?寡人要率大秦鐵騎,東渡大海,西跨流沙,從日出之地,掃平到日落之地,打一個大大的疆土!……」
之所以喜歡此書,當然還有別的原因,原因之一是我喜歡《英雄》這部電影。
講行刺秦始皇故事的電影已經拍過幾部了,比如《秦頌》(1996)、《荊軻刺秦王》(1999),雖然也要虛構故事情節,但基本上還是依照歷史事件的大框架。而《英雄》則是一個「原創的武俠故事」——歷史上根本沒有長空、飛雪、殘劍、無名、如月這些人物和他們的故事,只有秦始皇實有其人。
說到《英雄》的故事,有些人會想到黑澤明的影片《羅生門》——這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小說改編的。但常讓我想到的是一個關於張藝謀的八卦:
張藝謀回憶他1979年首次看到電影《羅生門》時的情景時曾說:「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幾年後,在坎城,我坐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親眼目睹了黑澤明接受終身成就獎。……有一次,我去東京辦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議我去見見黑澤明,我不敢去。無論如何,他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大師,在電影的王國裡,我那時不過是個小人物。」《羅生門》和黑澤明這兩個名字在電影界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而在我看來,這段八卦的意義在於,它暗示了《英雄》在故事結構上對《羅生門》的模仿或致敬。
《羅生門》是讓幾個不同人物,武士、武士之妻、大盜和樵夫,將同一個故事分別講述,但每個人的故事版本都不相同。《英雄》也將同一個故事(有時是其中的不同段落)由不同的人物分別講述:秦宮七大高手的報告、無名的敘述、秦始皇的猜測推理。兩者不同的地方是,《羅生門》的故事真相是無法得知的,這正是此後「羅生門」成為一個典故的通常含義;而《英雄》中的故事是有「真相」的——當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真相」,這個真相被秦始皇猜測到了,並且得到了無名的證實和認同。
《英雄》上映之初,就有兩句「酷評」出現在媒體上:「是攝影不是電影,是技術不是藝術」。對於這樣有失厚道的評論,我是很不贊成的。評論一部電影比製作一部電影不知要容易多少,何況是這樣一部精良之作。相信不懷偏見和成見的《英雄》觀眾,都不會真正贊同這樣的「酷評」。
對《英雄》的另一種批評相對比較認真,比較有學理,即批評影片對秦始皇的態度。長空、飛雪、殘劍三大絕世劍客,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共同為無名換得了刺殺秦始皇的寶貴機會,可是無名在最後關頭竟贊成了秦始皇的理念——批評者認為這就是張藝謀的理念。無名寧肯犧牲自己,也不殺秦始皇,為的是讓他能夠統一中國,從而終止百年戰亂。
這個批評有沒有合理性呢?認為影片袒護暴君,為暴政辯護,是在宣傳錯誤的理念,從某些普適的人文價值來看,確實也可以言之成理。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中國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統一無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英雄》上映於2002年,當時應該可以算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前夜吧。十年後的今天,如果再看《英雄》,會不會對影片所持的理念有新的感受和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