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某個省的教育,大家最先提到的一定是各省的超級中學,也就是排名第一的高中。這些高中享有最完美師資,有最豐富的的教育資源,有教育局不計成本的投入,才造就了成都七中、華師一附中、鄭州外國語這樣的存在。
神乎其神的傳說
這些學校因其超高的成績,在各省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比如「考上華師一就保底211,一隻腳踏入985」,「成都七中的孩子學習不好,就只能去隔壁(川大)上學」,「鄭外每年保送一百多個,佔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只要是提起這些學校,必然會伴隨著這些形容詞,給人一種非常強烈的印象,只要能考上這些學校,985、211就完全不在話下,稍微願意努力就能考上華五、清北,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我們願意去查數據,就會發現事實並非是如此,這些學校高分段的考生確實如傳說一樣強,比如華師一附中去年最高分725分,650分以上的考生就有321人;成都七中2020年的高考平均分為660分,這樣的分數放在差一些的高中都已經是全校第一名了;鄭外的學霸確實輕鬆就能取得保送名額。
可只要願意繼續查詢,就會發現這些學校也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上一本,他們的一本率同我們認知差距不小。2020年成都七中一本率94.3%,華師一最近可查的一本率為98.51%,國際部則為92.61%,其它的超級中學也大致都在這個水平。
高分考生分數超神,一本率達到95%以上,這樣的成績任誰也無法指責,但是和學校的牌子結合起來,又仿佛不那麼令人滿意。在所有的超級中學中,也只有教育資源極度豐富的人大附中、北師附中,才做到過100%的一本率。
為什麼達不到100%?
對這些頂級名校來說,不僅是外界的期望高,內部的學生都自帶光環,有學生穿著學校的校服外出,家長們都會主動拍照,讓孩子們朝著他們學習。可誰能想到,這樣的學校會有學生考不上一本?
要分析原因,恐怕還是得回到招生渠道上來,這些各省的頂級名校,想要進內就讀的渠道一般只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正常中考進入,需要接近滿分的成績才可以,這樣的學生考985絕對沒問題,就算是高中沒跟上,憑藉以前基礎也可以考個211,這裡的學生絕對就是學霸。
第二種則是吸納各縣區的優秀學生,比如各縣市的中考狀元,或者參加專縣生考試,這樣錄取的學生就是未來的清北種子,只要保持穩定的學習狀態,考清北、華五都是希望很大。
第三種則有些不同,這些超級中學雖然名氣極大,但是依然是各省省會的市屬學校,超級中學能夠大範圍招生,但是也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本區和本市的指標生是不能夠推脫的,這一批學生的質量就有些參差不齊,全看當年的運氣如何。
說到這裡大家都能看出來了,超級中學一本率達不到100%,原因大部分都在於此。對很多家長來說,可能認為指標生是天大的幸運,低分考進成都七中這樣的學校,堪稱「祖墳冒青煙」,只要學生能頂住壓力,就能夠逆流而上。
可要是學生頂不住那?能考進成都七中這樣學校的指標生,說是成績一般但是在初中,也都是小學霸一枚。可學霸與學霸之間的差距,比較形象地比喻就是,我考一百分是因為卷子只有一百分,你考95分是因為你的上限就是95分。
在這樣的學校,很少有學生能頂得住壓力,一些心理素質不夠硬的學生,就會出現一些不適應,最終對成績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導致最後沒有考上一本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