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除電影配樂外,音效設計更是影視製作中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增添視覺魅力,有時甚至可以賦予角色生命,豐富觀眾的觀影體驗。
經典科幻作品《星球大戰》中的聲音設計即為電影構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如片中機器人R2-D2人性化的獨特嗶嗶聲、黑武士的沉重呼吸聲,亦或是光劍的經典嗡嗡聲等,這些聲音對電影的影響力皆不容忽視。
製作這些聲音的幕後功臣是傳奇聲音設計師本·貝爾特,入行40多年,貝爾特參與了《奪寶奇兵》、《E.T. 外星人》、《機器人總動員》等多部電影,憑藉過硬的技術多次入圍或斬獲奧斯卡大獎。本文將解讀貝爾特是如何創造出深深烙印在影迷心中的宇宙之音。
兒時痴迷錄製聲音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從事電影製作行業。」大學時就讀物理系的本·貝爾特表示,他一直以來想成為的是科學家,沒想過自己會踏進電影行業。但從小就很喜歡電影的他,十歲就會用父親的攝影機拍片。而父親送他的盤帶式錄音機,更是開啟了他對錄製聲音的熱情。
「我對聲音如何與電影結合相當感興趣。每當我聽見聲音,就讓我想起了電影。」貝爾特說他童年時的最大興趣,就是自製小電影。他會把放映機和錄音機同步播放,將自製短片配上音效、音樂和對話,玩得不亦樂乎。
畢業後貝爾特原本打算繼續進修物理學,但心中仍無法割捨對電影的熱愛。因緣際會下他遇見了英國科幻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並在克拉克與他分享《2001: 太空漫遊》的製作過程中,啟發了貝爾特結合夢想與現實的想法。
於是他決定去南加州大學攻讀電影製作專業,並在音效部門擔任助教,協助學生完成電影音效工作。而當時《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正從母校尋找音效設計人才。「盧卡斯打電話回學校,學校把我的名字給他。就這樣,我被拉進了長達29年的星際旅程。
親臨戰場錄製真實聲響
「電影音效是基於真實世界的,並不完全由計算機合成。」貝爾特認為,身為聲音設計師,有些音效必須得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錄製真實世界的聲音加以製作,才能增加影像說服力。「這些聲音確實存在,就好像宇宙飛船聽起來就是那樣。」
多年來,貝爾特保持著收集聲音的習慣,出國旅行也一定會隨身攜帶錄音設備,把握機會、四處尋找可用的聲音素材。如隨時記錄雷聲、爆胎聲、動物的叫聲,或是站在跑道盡頭,錄下噴射機的引擎和飛行聲等等。 他堅信,這些素材總會有派上用場的機會。而這些音效庫,皆為往後奠定盧卡斯影業旗下的天行者音效公司基礎。
為了錄製真槍實彈及炮火聲,貝爾特甚至曾和美軍度過數星期。「我把麥克風放在地堡裡收音,他們用真正的火炮,從五英裡遠的地方朝我開火。」他回憶:「彈片會飛過我們,這非常冒險,但這些聲音在紀錄片的製作上相當有用。」
他還提及了另一次難忘經驗:「有一次,我去阿拉斯加紀錄分裂的冰川,直升機載我到非常荒涼的野外,獨留我一人待在懸崖峭壁上。最近的村落大概有50英裡遠,而冰河和我距離不到一英裡,冰塊不斷從冰河崩裂至海中。」最終,他把這些冰塊崩解掉落的聲音,運用在《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中宇宙飛船降落的音效上頭。
開創聲音設計新時代
聲音設計的工作在好萊塢電影聲音創作歷史中由來已久,1933年雷電華公司的《金剛》就特別使用了獅子的吼叫和猩猩的尖叫聲,把這些聲音進行倒放,再互相疊加創造出金剛的咆哮聲。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貝爾特和另一位音效大師沃爾特·默奇的出現對「聲音設計師」這一角色的確立、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貢獻。
20世紀70年代是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過渡性的10年,貝爾特和默奇把他們的聲音才華奉獻給了打破常規的新好萊塢電影。這個裡程碑意義的時代也被冠以「聲音蒙太奇運動」「聲音設計時代的到來」等稱號。
作為第一代從電影學院畢業的電影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史匹柏,他們具有新的美學觀念並積極開拓電影的視聽語言,重塑觀眾對類型電影的期待與審美。貝爾特與這些具有開創性精神的導演合作,令電影聲音的表現力逐步得到發揮並且嘗試在不同的語境下重新建立電影的聲畫關係。
《星球大戰》音效設計
在1977年之前,科幻電影傾向於用電子、機械等聲音元素,展現未來的技術和未知的環境。盧卡斯希望自己創造的未來能夠讓觀眾感覺真實可信,因此要求貝爾特尋求更自然的聲音來創造影片聲音的環境,這個環境是由「使用過的未來」構成的。
貝爾特說:「我們想要一個『有生命的聲軌,與電子化的和人工的聲軌形成對照。我們將設計一個生鏽的、骯髒的視覺的世界,我們想要一個吱吱嘎嘎的聲音世界,還有不平滑的聲音或者安靜的……然而,我們想要從現實世界中獲得新鮮的資料。」
就這樣,貝爾特用了一年的時間來創造整個《星球大戰》中宇宙世界的聲音。當他第一次看到設計師拉爾夫·麥克奎裡繪製的光劍戰鬥圖後,忍不住開始想像,光劍「聽」起來可能會是怎樣。他想起以前曾在南加大電影學院,聽過老式放映機運轉時的嗡嗡聲響,覺得這種音調非常適合光劍,於是馬上去錄下這種聲音。
幾天後,他意外從電線短路的麥克風上,獲得靠近電視而產生的滋滋幹擾音。最後他將放映機和電視機的聲音混合,創造出微妙嗡嗡聲,成就經典光劍音效。
丘巴卡的咆哮聲,則是採集熊、獾和海象等動物的叫聲,混音製作而成。貝爾特從各段錄音中截取片段,以情感作為分類加以剪接,最終形成丘巴卡的哀嗚聲。有時聲音設計師也會運用自己的聲音:如黑武士達斯·維德的沉重呼吸聲,即是本伯特將麥克風放置潛水呼吸器的調節器內部,親自戴上並以不同方式呼吸,進而產生的音效。
帝國步行者的拍攝是通過較小的模型進行定格動畫來完成的,然後通過本伯特來添加一個音效。他通過用金屬衝壓機去衝擊報廢汽車獲得了步行者行走時候的音效。至於步行者關節磨動的響聲,他通過垃圾站的舊門反覆開關獲得了一個「吱吱」的聲音。
為了使機器人R2-D2的聲音更具人性化,貝爾特也將自己的聲音混合其中。「我們最終將電子合成器生成的音效和我的聲音,以50/50的比例混合,形成有趣的語調起伏。」這些改善原本僅使用電子合成、缺乏情感的聲音。
貝爾特改變了以往依靠重複使用大電影公司聲音資料庫的製作方法,而是自己收集和建構了一套獨一無二的電影聲音資料庫,創作了數百種特殊聲音效果,這個方式與經典好萊塢時期的聲音製作完全不同。
雖然在《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後,本伯特已沒有參與《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及《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的製作,但他的堅持與精神,仍值得「聲聲學子們」效法。如天行者音效公司負責人所說:「貝爾特將永遠是盧卡斯影業的寶藏。」他也永遠都是聲音設計界的重要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