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簾聽政有違大清祖制,是誰為慈禧掌權提供法律依據的?

2021-01-09 左都御史

大清有祖制,後宮不得幹政,即便貴為皇太后也無權幹涉國家政務,這一鐵律自皇太極時期就已形成,入關後的諸帝也恪守這一鐵律。但到了鹹同時期,開始出現了另一個體制——太后垂簾與親王軍機大臣輔政。

鹹豐十一年(1861)九月三十日,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聯合發動宮廷政變,史稱辛酉政變。此後,對晚清政治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的太后垂簾與親王軍機大臣輔政體制正式確立。

需要說明的是,太后垂簾有違清代祖制,而親王軍機大臣輔政則違背了鹹豐的遺命。那麼這一於清代前無古人之政治體制為何還能夠在鹹豐駕崩後得以確立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鹹豐帝的遺詔為太后垂簾和親王軍機大臣輔政體制確立留下了權力空間,為日後該政治體制確立埋下了伏筆。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逝於熱河避暑山莊。在他彌留之際,鹹豐帝按照清代祖制,建立顧命制度,傳諭立載淳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杜翰、匡源、焦佑瀛等八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同時規定,「御賞」與「同道堂」兩枚御賜印章為日後下達詔諭的憑信。

當日,顧命大臣便就此行文知照吏、兵兩部:「本王大臣擬旨繕遞後,請皇太后、皇上鈐用圖章發下,上系『御賞』二字,下系『同道堂』三字,以為符信,並希轉傳京外文武各該衙門一體欽遵。」

鹹豐帝通過該遺詔對自己後事所作出的安排,是「一種意在調適權力平衡但又必然引起權力爭奪的行政制度」。其雖在制度上確保了皇權不致旁落,排除了肅順等八大臣挾制小皇帝的可能,但卻極不小心地為日後太后垂簾與親王軍機大臣輔政體制留下了權力空間。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遺詔中有關「御賞」與「同道堂」兩枚御賜印章為日後下達詔諭憑信的這一規定,是鹹豐帝為防止皇權旁落、權臣專擅局面出現而作的精心安排。

在《熱河密札》中對此如是說:「兩印均大行(皇帝)所賜,母后用『御賞』印,上用『同道堂』印。凡應用硃筆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諸事母后頗有主見,垂簾輔政,蓋兼有之。」

「御賞」與「同道堂」兩印分別由慈安太后與小皇帝掌管與使用,因皇帝年幼,事實是由母慈禧太后代行其權。兩宮太后通過掌握這兩枚象徵至高無上皇權的印章,實已參與了肅順等軍機處贊襄政務王大臣見面、述旨、過主等全過程,即所謂「(太后)垂簾(八大臣)輔政,蓋兼有之」。由此削弱了肅順等八大臣的輔政權力,達到了鹹豐帝「以杜弊端」之目的。當是鹹豐帝卻未曾料想,他的這一精心安排竟為有清一代未有先例的太后垂簾提供了法定依據。

而更令鹹豐帝意想不到的是,他的這一安排實為熱河行在的兩股爭奪中樞決策權的勢力,兩宮太后特別是慈禧太后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添加了催化劑。

鹹豐生前,慈禧便與肅順矛盾重重,而非肅順建議鹹豐帝「請用鉤弋故事」除掉慈禧,更是直接威脅到她的身家性命,慈禧決不會淡然處之,坐以待斃。鹹豐身後,慈禧更是與肅順等圍繞太后封號,是否能夠幹預朝政、垂簾聽政等問題展開殊死搏殺。

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似乎唯有發動政變這一種途徑來解決問題了。因此,鹹豐帝有關御賜印章為下達詔諭憑信的這一安排實成為辛酉政變發生的一重要誘因,同時亦是慈禧奕取得政變成功的重要前提條件。

其二,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雖貴為輔政之顧命大臣,卻無一人為近支宗室。

鹹豐帝的這一安排顯然有違「親親尊賢」的大清家法,其曾祖父乾隆帝在總結治國經驗時就指出:「朕惟治天下之道在親親。」這一原則幾乎貫穿在大清家法之中。而今,鹹豐帝卻將親賢並具的恭親王奕排除在顧命之列,顯然有違祖制。

鹹豐帝的這一做法使疑問不斷滋生,肅順等八大臣輔政的合法身份也隨之遭到嚴重質疑,如李慈銘就指出「大行未命,懿親如惠邸之尊屬,恭邸之重任,皆不得聆玉幾之言,受付金甌之託,中外皆惑,謂非聖意。」

不論從地位還是能力方面而言,載垣、端華、肅順之輩都無法與奕相比。他們三人被時人稱為「三奸」,沆瀣一氣,端華、肅順又是親兄弟,三人關係自是非比尋常。其中景壽忠厚有餘,而才具不足,位列顧命不過是以額駙之身份聊為點綴而已。其餘幾位都是肅順的追隨者和支持者。

肅順是顧命大臣的中堅人物,事實上他在朝中勇於任事,頗受鹹豐帝倚重,他與載垣、端華等秉承鹹豐旨意唯嚴是尚、操切從事、屢興大獄,而使大部分朝廷重臣離其而去。

而恭親王奕則皆英法議和之機,迅速崛起,時人稱其為「磐石之宗,血脈之臣」身望壓肅順端華。因此,京城中形成了以奕為首,以軍機大臣文祥、戶部尚書寶鋆、欽差大臣勝保為核心的恭黨集團。此外,棄肅順而去的朝廷重臣翁心存、周祖培等也團結在奕周圍。

顯然,恭黨與肅黨兩大集團是當時除兩宮太后以外,最有可能染指中樞決策的兩股政治勢力。但是,鹹豐帝的臨終安排卻將奕及其成員全部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顯然激化了本已尖銳的矛盾,而成為兩宮太后聯合奕發動辛酉政變的另一重要誘因。

綜上可見,鹹豐帝遺詔為太后垂簾與親王軍機大臣輔政體制的確立留了權力空間。此外,也應看到慈禧作為小皇帝生母的特殊政治地位是該體制能夠得以確立的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皇帝生母與嫡母雖有嫡庶等差,但其於清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卻不可小覷,此皆因清代帝王均以孝治天下,故於宮廷之中皇帝的生母具有「母以子貴」的特殊政治身份。當皇子正式即位,君臨天下之時,其生母也就隨之被奉為皇太后。

慈禧作為同治帝生母即按該祖制、家法獲得了僅次於正位中宮慈安太后的政治地位,而此種政治地位於皇帝年幼之時尤顯尊崇。這也正是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成功以及太后垂簾與親王軍機大臣輔政體制能夠確立的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從兩個方面進行對比,看孝莊與慈禧誰更勝一籌?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孝莊」和「慈禧」並不是一個對等的稱呼,孝莊是指孝莊文皇后,慈禧是指慈禧皇太后,慈禧的皇后封號為孝欽顯皇后,而孝莊的太后封號為昭聖皇太后。這裡就以大家較為習慣性的叫法用之,不必深究其理。
  • 她從未進入大清後宮,卻被封為皇后,死後慈禧還要親自送葬
    提到鹹豐皇帝的皇后,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慈安與慈禧,然而,慈禧根本就沒有做過一天皇后,慈安也只是鹹豐的繼後,那麼,鹹豐的正牌皇后究竟是誰呢?她是一名從未進入過大清後宮的女子,即孝德顯皇后。
  • 慈禧太后為什麼敢向多國宣戰?慈禧:我大清天下無敵
    其實這背後只能說慈禧的「頭髮長見識短」,因為當時的慈禧真的是因為一些主觀因素故認為當時的大清還是「天下無敵」的,而也就是這個錯誤的想法讓大清更加萬劫不復: 義和團的「刀槍不入」 19世紀末,西方列強以洋槍大炮打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大夢,至此清朝所謂的「天朝上國」的夢終於屈服于洋人的洋槍大炮之下,而這個時候也有一批「維新派」大臣開始主張維新變法
  • 慈禧太后是如何玩弄權柄,害死其他人,從而來執掌大清王朝的
    本文由百家號「燕姐聊人文」原創獨家首發,未經本人允許,切莫轉載和抄襲,如有雷同轉載抄襲者,必追究其法律責任鹹豐帝算錯一步,使清朝落入慈禧手中。大家都知道鹹豐遺詔,他是鹹豐帝個人想法,想要把權力分割開來,把皇權和治權分割開來,本意是好的,想要皇權一直延續下去,但這裡面有很多漏洞,而慈禧太后利用這些漏洞完成了自己的謀劃,最終大權都落入慈禧手中。鹹豐帝是一個很有才學的皇帝,不管怎麼說都是一位好皇上,只是最終駕崩前做出了錯誤決定。他所提出的遺詔只是一份不成熟的政治法案,沒有經過檢驗就投入使用了。
  • 為什麼慈禧一死,大清就亡了?這背後的秘密就藏在她的臨終遺言中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5期:庚子國難之後的朝局變化是非常複雜的,但有一點是沒有變的,那就是整個大清還是以慈禧太后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這一段歷史其實也沒啥好說的,無外乎保皇派、頑固派、清流派、北洋派、立憲派之間的爭鬥罷了。你方唱罷我登場,我方唱罷他登場,背後卻是慈禧太后在坐鎮指揮,大清也就這樣在風雨飄搖中繼續漂泊。
  • 慈禧憑什麼可以統治大清47年而不倒,四個原因表明了一切
    說到清朝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康乾盛世」,其次就會想到慈禧的專權,在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中,為什麼一個女人可以把持朝政47年而不倒?今天大郎就帶大家一起來探究一下這個原因吧!第一個原因:缺少皇位繼承人就是清朝後期缺少皇位繼承人,清朝前期康熙順治乾隆都有十幾個或者幾十個子女,但到了後期鹹豐只有兩兒一女,同治、光緒、宣統更是一個子女都沒有。第二個原因:皇帝壽命短清末幾位皇帝。皇帝的壽命很短。
  • 慈禧違背祖制立光緒,遭遇無解難題,張之洞以名折救駕,妙極了!
    由於同治帝沒有兒子,誰來繼承帝位便成了擺在慈禧太后面前的頭等大事。按照大清以子傳子的祖宗家法,皇帝沒有子嗣,應當從他的親侄輩中挑選一人繼承帝位,但同治帝既沒有親兄弟,也沒有親侄子,按祖制,這時候就要從道光帝的曾孫輩,也就是鹹豐帝親兄弟的孫輩中挑選帝位繼承人。當時,有這樣的人選嗎?
  • 大清兩百多年間,有兩個女人,分別給大清帶來了什麼影響?
    縱觀大清一朝,有兩個女人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早期的孝莊太后,一個是晚清的慈禧太后。這兩位對清朝的影響都非常大。當然了,一個是正面的,一個卻是負面的。 孝莊本名叫布木布泰,她是蒙古人,當時的滿蒙是有和親的,其實是政治需要。1626年,(天命十年)十三歲的布木布泰就被父親嫁給了後金的皇太極。
  • 慈禧是女人,為何別人叫她「爸爸」,「佛爺」
    但這正是慈禧太后所不願意之事,因為如果一旦這樣,她的身份就變成了太皇太后,從而失去了繼續垂簾聽政的權力。所以她以支脈太遠而拒絕了這一提議。慈禧最終挑中的是醇親王奕環的次子載湉。 醇親王奕環是鹹豐皇帝的弟弟,他的次子載湉當時只有四歲,不大不小,便於從小控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奕環的正福晉乃是慈禧的親妹妹,兩家可謂是親上加親。慈禧既是載湉的伯母,又是載湉的姑姑。
  • 朝代史百科010:垂簾聽政|母子交鋒——晚清歷史問答百科 : 經理人...
    垂簾聽政是清代後期頗為特別的一段歷史,它一反清朝後宮不得幹政的規矩,兩位太后執掌了大清國的最高權力。它起因於鹹豐臨終安排的失誤,顧命八大臣在辛酉政變中失去權力;中間兩代清朝帝王同治和光緒年輕早逝,從沒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結局則以晚清中國的真正掌權者——慈禧的死亡而告終。
  • 丁寶楨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後,慈禧是怎麼報復他的?
    1869年,安德海違反祖制、擅出宮頸,在泰安境內被丁寶楨逮了個正著。而這一年,慈禧還遠遠沒有到隻手遮天的地步,無論在朝堂之上,還是後宮之中,此時的慈禧還都懼怕著另一個女人,慈安太后。從1861年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開始,慈禧就一直「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在慈安面前表現得老老實實。
  • 慈禧喜歡喝一種湯,廚子連續為她做了10年,問出配方後卻把他殺了
    提起慈禧,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題,關於慈禧委曲求全、割地賠款以及她極其奢靡的日常生活,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眾所周知,慈禧是晚清政府最後的掌權人,她執掌大清江山將近半個世紀,對於晚清的發展和覆滅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 慈禧掌權半個世紀,所有事情都說一不二,唯獨在這件事上膽怵!
    慈禧掌權半個世紀,所有事情都說一不二,唯獨在這件事上膽怵!一提到掌握晚清命運的慈禧太后,估計大傢伙兒都沒什麼好話:要不是那個老妖婆,中國的近代史也不會這麼不堪回首,為了辦好自己的六十大壽,她放出狠話:「誰讓我生日過得不痛快,我就讓她一輩子不痛快!」
  • 光緒叫慈禧「親爸爸」,卻不是叫「親媽媽」,如今看來慈禧真高明
    慈禧太后支持恭親王的「洋務運動」建議,並積極支持洋務運動,於是有了大清國歷史上著名的「同治中興」:在慈禧太后主政期間,南方太平天國運動被粉碎,清朝有了較為完善的近代國防工業。並且,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清朝領土的縮水度。
  • 慈禧人生最後幾天,留下的三個決定一道口諭,為何被世人斥為糊塗
    作為一個治國不怎麼樣,但是玩宮鬥一流的「女帝」,慈禧太后。她的闔然離世,也是晚清一個不小的動蕩。 慈禧去世的時間是1908年11月15日下午,距離光緒帝去世時間還不到24小時,好不容易成為大清第二個太皇太后,慈禧僅僅享受了一天的榮譽,就不得不追隨光緒帝的腳步離開世界。這個掌控了中國半個世紀的女人,臨死前留下了三個決定和一道口諭,這道口諭卻被人斥為糊塗之極。
  • 晚清的慈禧與同時代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你猜誰更有權力?
    要論慈禧和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誰更有權力,那我們要看看二個國家的體制是如何的。和下議院相比,上議院的權力是相對有限的,它保留著遺留下來的司法權,上議院有權審查下議院通過的一系列法案,同時有權通過必要的修正案,還可以要求推遲它不贊成的立法,時間可達一年之久。不過一般情況下上議院都會批准下議院的提案的。下議院又稱眾議院,其議員則是由百姓直接選舉產生的,一屆任期為5年。下院的主要職權是立法、監督財政和政府。
  • 她有的,慈禧、慈安都沒有
    在電影《垂簾聽政》的演繹中,劉曉慶飾演的慈禧太后在掌權以後,就開始了對自己昔日的情敵——周潔飾演的麗妃展開了血腥報復,甚至學起了西漢時期呂后迫害戚夫人的做法,將其做成了「人彘」。在世人眼中,《垂簾聽政》對慈禧太后的演繹才符合世人對其「嫉妒成性、報復心強」的形象認定。
  • 慈禧逃命時吃了一隻雞,卻為何花了5000兩白銀?大清不亡都沒道理
    作為統治晚清時間最長的慈禧太后,相信網友們也是熟悉得不得了吧,這個老妖婆真的是把清朝給徹底坑慘了,不過她的人生經歷確實是極為的輝煌,17歲進入宮廷,21歲因為生了兒子,也就是同治帝,為此被升任為了懿妃,沒想到5年後的她就直接開始垂簾聽政了。
  • 慈安太后如果真是個懦弱迂腐的傻白甜,為什麼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婦孺皆知,但卻極少有人知曉在那簾帳之後,還有一個與慈禧共同執政的女人。甚至可以說,這個女子才是當時真正的最高統治者。鹹豐二年(1852)二月,曾在鹹豐帝作為皇子時就「事文宗潛邸」的鈕祜祿氏被冊封為貞嬪。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為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此人在整個滿清歷史長河中僅是曇花一現,花在她身上的筆墨寥寥。
  • 光緒給慈禧請安,慈禧不悅,光緒叫了一聲:「親爸爸」,慈禧大喜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到了晚清時期,實際掌權者變成了慈禧太后。從一個小小的蘭貴人到權傾朝野的「老佛爺」,這一路走來可謂是平步青雲。然而這一切,都與慈禧會寫字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