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原生的話題近幾年異常火熱,2011年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曾說,軟體正在吞噬世界,而後續開源、雲計算技術的發展,也正在吞噬著之前的技術成果。雲計算之後,業界公認的下一個時代,是「雲原生」的舞臺。
根據CNCF對雲原生的定義,他的本質是充分利用雲計算的優點來構建和運行應用的方法。他的主要特徵包括微服務、容器技術Devops和持續交付。對比傳統軟體開發方法開發出來的應用,雲原生應用可謂是底層邏輯的顛覆式創新,也是未來大勢所趨。
其實雲原生的理念並不算新,矽谷科技企業發展的歷程中都能看到雲原生的影子,例如微軟、甲骨文的轉型,和SaaS公司Salesforce的興起。之所以雲原生在國內科技網際網路行業受到追捧,也是因為雲計算的浪潮下很多企業已經完成了或者正在經歷「上雲」的過程。但上雲之後企業一定會面臨「用好雲」的問題,基於雲原生開發的一系列應用,就是為大家解決「用好雲」的問題。
技術的進化總有資本的推波助瀾,資本市場對於雲原生技術的興起 「春江水暖鴨先知」。就在今年,基於雲原生開發的美國雲資料庫公司Snowflake就受到資本瘋狂追捧,連「在過去54年來從未參與過新股發售」的股神巴菲特也以發行價購買了Snowflake價值7.3億美元的股票。而Snowflake 9月16日在紐交所上市首日股價飆升111%,達到約253.93美元,估值也從330億美元增至700多億美元,一舉成為美國有史以來IPO規模最大的一家軟體公司。
Snowflake市值暴增的背後,是資本對雲原生的押注。不同於傳統的雲服務,Snowflake提出了> 與Snowflake相似,港股上市公司匯量科技雲事業部旗下品牌SpotMax也應用了雲原生相關的技術和理念,幫助客戶實現極致的雲成本優化。同等算力下,SpotMax最高可為企業節省90%的用雲成本,而在相同的預算內,則可以將企業享受的算力提升10倍。
據悉,匯量科技是一家全球性技術平臺,於 2013 年在中國廣州成立,並於 2018 年12 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01860.HK)。匯量科技連接全球廣告主和移動應用媒體,為移動應用開發者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移動廣告服務和數據統計分析服務,以助力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增長。
日前,匯量科技將雲計算相關業務升級為與程序化廣告業務並行的核心業務,並進行架構調整,成立雲計算及基礎架構業務中心(雲事業部),由技術副總裁及首席工程架構師蔡超負責,直接向聯合創始人及總裁曹曉歡匯報。
蔡超
匯量科技雲計算及基礎架構業務中心負責人蔡超近日和和訊網一起就雲原生及SpotMax等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
蔡超介紹,SpotMax旨在幫助⽤戶使⽤雲平臺提供的彈性資源,在保證系統可⽤性,甚⾄幫助客戶獲得更⾼可⽤性的前提下,實現成本的最大化節省。目前SpotMax已對外商業化,並與全球市場兩大雲商阿里雲及AWS建立了合作關係,是中國使⽤競價實例最多的公司,管理5000+競價實例,服務的客戶涉及遊戲發行、程序化廣告、實時分析引擎、遊戲數據分析平臺等不同領域。
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超3000億美元,達到3556億美元,增長16.4%。雲計算產業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從全球來看,2020年全球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將超4000億美元。
在蔡超看來,雲計算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使得用戶能夠快速啟動自己的創新想法,並且通過雲scale on demand(按需獲取)的特性,徹底擺脫了資源的束縛。接下來用戶就會著眼於更加高效地使用雲,包括進一步加快應用的交付,提高資源利用率。這些就會推動像雲原生技術去幫助用戶更好地利用雲的相關技術和服務的快速發展,雲原生也必將成為雲計算市場的下一個增長點。
對話實錄如下:
和訊網:蔡總,您好!我第一個問題是SpotMax是個什麼樣的產品,能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核心優勢是什麼?
蔡超:您好,SpotMax簡言之就是一套雲成本優化的解決方案,為客戶實現用雲過程中極致的成本管理。我簡單解釋一下:SpotMax的服務和產品幫助客戶的系統充分發揮雲計算基礎設施的特點,甚至是定價特點,來提供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例如,企業上雲過程一定會用到雲商的伺服器資源,通常雲商有三種收費模式:按需實例、預留實例與Spot實例,三種模式的費用從高到低。 "SpotMax的其中一個產品MaxGroup就是讓企業用戶更放心地使用費用最低的Spot實例降低成本,而無需擔心穩定性受影響。"
要同時實現「低價」和「穩定」並不容易。Spot實例其實是雲商的閒置資源,價格便宜但供應不穩定,容易中斷,而一旦中斷對於企業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SpotMax會統計過去中斷的歷史數據和實時分析目前的市場供需情況,來預測不穩定的Spot實例,做到對各個可用區中的各種類型的實例機型進行市場評分和中斷管理。根據用戶集群的特點,SpotMax可以自動化地在雲商全球各地的數據中心調度那些最便宜和最不可能被中斷的實例機型為業務所用,根據客戶業務的特徵來平衡「低價」和「穩定」。
和訊網:從貴公司財報可以看到,程序化業務目前是匯量科技的核心增長引擎,2020年上半年,佔了公司總收入了71.9%。那將雲計算升級到與程序化廣告並行的核心業務之後,我們對收益的預期是什麼?
蔡超:我想這個問題是這樣來看的。首先,進入雲計算相關的,也是符合匯量科技為開發者打造工具生態的長期戰略考慮的。產品和產業的生命周期通常要經歷一個投入大低產出的引入期,尤其是匯量科技自己程序化業務的發展就已經說明了這個規律:前期產業的投入非常大才換來了後期的快速的發展。
匯量雲計算相關業務目前處於一個非常初期的孕育階段。市場和用戶需求也是瞬息萬變的。在這個階段,我個人認為比考慮收益預期更加重要的問題是考慮真正的客戶價值。至於收益,我更加相信稻盛和夫的觀點「錢不是賺來的,越想賺錢的人,越賺不到錢,錢是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後,給你的回報。什麼時候你明白這句話,你就開始賺錢了。」
和訊網:看阿里發的財報,阿里雲依舊沒有打破虧損的魔咒,沒有實現盈利。包括頂著「雲計算第一股」在科創版上市的ucloud淨利也大幅下滑,您如何看待「雲計算一直在虧錢」這個問題?破局之道在哪裡?
蔡超:這個問題提的很好,雲計算業務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跟雲商也不能混為一談。
首先來說,至少在目前我們不是雲商,雲商提供的是雲計算的基礎設施。而我們的使命是填平客戶的應用系統和雲計算基礎設施之間的鴻溝。我們的願景是讓雲計算的使用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所以我們其實是一個銜接、橋梁的作用。我們是要幫助雲商,幫助像阿里雲這樣的雲商能夠在未來被更好和更廣泛的使用,那這樣在未來也許我們能幫助他們不虧錢。
其實破局之道,是要真正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這個不僅僅是我們的破局之道或者是雲商的破局之道。你有價值,能幫人解決問題,破局是自然而然的。我在上面已經引用稻盛和夫的觀點來來說明了。
和訊網:好的。下一個問題,我想問一下匯量在雲事業部這塊的投入目前是怎樣的,相關的投入主要用於哪些方面?
蔡超:目前來說,匯量創建這個雲事業部是從集團層面的一個戰略考量吧。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以「為開發者構建完善的工具生態」為戰略。目前公司把雲事業部放在與核心業務程序化廣告放在並行的位置,可見我們的決心和信心。相匹配的投入也會是不遺餘力的。投入主要會用於人才招聘、技術研發,因為我們還是一個技術型的公司,非常強調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這樣一個業務。基礎設施和伺服器資源的採購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們會對我們的用戶提供服務。
和訊網:您剛才提到了在美股上市的Snowflake,他們上市首日是漲了100%+,包括現在的阿里雲、AWS這些,我們匯量目前的產品和我以上提到的這些公司有些什麼關係嗎?和他們有直接的一些競爭嗎?
蔡超:上一個問題我已經解釋了我們跟雲商之間的關係。我們來看一下Snowflake,隨著雲商、雲計算快速大規模的發展,下一步我們看好的就是像雲原生這樣的技術,而這些技術是推動雲計算更好更廣泛地被使用,是幫助大家能夠更好地利用雲基礎設施的特性的。Snowflake和SpotMax在這一點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都是應用了相關的雲原生的技術和理念,都是為了幫助客戶更好更簡單更有效地去使用雲,以及通過雲計算來簡化我們的工作。
無論是像Snowflake那樣去構建數據倉庫、大型的數據分析,還是像SpotMax這樣利用雲端的彈性計算資源,對彈性計算資源進行自動的調度優化,這些都是在企業完成了上雲之後,去幫助企業更好地使用雲。這些自然就是在上雲之後、雲計算大規模發展之後的很自然的新的熱點,這也就是為什麼Snowflake這樣的公司能夠在美股上市有這麼好的表現。
和訊網:好的,我最後還有個問題。您從專業人士的角度如何看待雲計算未來的市場的發展?
蔡超:我覺得雲計算一定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當然它可能以多種形式去存在,並不是說所有的系統完全要都在公有雲上,可能是與混合雲、完全公有雲也可能會是以多雲的形態存在,但是它未來一定是一個發展的趨勢,因為它符合我們說的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逐漸由低層抽象向高層抽象去發展的整體形勢。
最早你需要去構建自己的Infrastructure,雲市場的發展幫你構建了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這樣的一個平臺,提高了你的抽象層次。其實我想說的是,隨著雲計算的發展,真正接下來的發展熱點是雲原生相關的技術。雲原生相關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幫助大家如何去利用好雲、更高效地使用雲相關的技術。正因為我們看到了這一個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也覺得這個發展方向更加符合匯量科技「為開發者打造我們的工具生態」的遠期戰略,所以我們成立了這個雲計算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