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哪吒之後,第二部帶有中國傳說元素且緊接著哪吒故事的動漫,登上了電影院的大熒幕。這次動漫的主角,正是掌管封神一事的核心人物,姜子牙。
民間關於姜子牙的傳說數不勝數,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當屬姜子牙封神一事,作為掌管封神的掌控者,姜子牙封神無數,卻沒有給自己預留一個職位,這也是很多讀過封神演義的讀者們以及看過相關影視作品的觀眾們困惑已久的問題,但是就網上給出的解答,眾說紛紜,難以定論。
有人說,姜子牙封神,原本給自己預留了「玉皇大帝」的位置,但是姜的私心被張友仁窺破,在最後關頭出聲問道:「玉皇大帝之位所封何人?」
姜心中遲疑,嘴上卻是答到:「莫慌,自然有人。」
張友仁抓住話語中的破綻,用偷梁換柱之法替換了姜話語中的本意,答到:「友仁在此!」
於是乎張友仁順理成章成了玉皇大帝,姜子牙失去了封神名額。
當然,這種說法只是民間口耳相傳,其內話語把姜子牙的形象描繪的私心深重,醜陋不堪,這是讓人難以接受的。畢竟,跟隨周武王打天下的人,寧用直鉤釣魚的人,怎麼可能是這麼一副形象?
在《姜子牙》這部動漫電影中,姜子牙的故事有被更改,但更具生命力和親和力。起因這正是封神一事,諸神受封完畢,只剩姜子牙一人,作為主管者,欲予自己封神,需要滿足一個條件,要誅殺被仙鎖困住的狐妖方可成神,這是姜子牙成神的最後一步。
然而,狐妖雖惡,但體內卻困有一道無辜魂靈,若姜子牙將狐妖就地斬殺,其體內魂靈也逃不過魂飛魄散,封神臺所有仙神都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但他們假裝沒看見,在他們眼中,滅了狐妖自身成神,穩賺不賠的買賣,哪怕姜子牙順帶滅了那道無辜魂靈,也無大礙。
但是,身為當事人的姜子牙卻不這麼想,他放下了手中的刀,內心的善念讓其無法親眼目睹乃至親手滅殺一個無辜的魂魄。
放下屠刀,姜子牙並未成佛,相反,因為眾神覺其心性有礙,姜子牙失去封神資格,一身法力消散,最後被打落凡間。
姜子牙垂釣湖邊,投入湖水中的魚鉤沒有餌料,亦無彎曲,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叫願者上鉤!其實,那也只不過是他用來打發時間的一丁點兒樂趣罷了!
姜子牙聰明麼?聰明,不然怎麼帶領周一統天下?但姜子牙同時又是一個愚笨的人,為了一個不相干的魂靈,失去封神資格,所有光輝被剔除,落魄地被打入凡塵。
這和愚公移山故事中的愚公有些類似,愚公看似也並不聰明,家門前被山所阻,重新找個空曠的地方定居便是,結果,他非和門前這座山死磕,年年歲歲,子子孫孫,歷經長久歲月才將山給移走。
但他們做錯了麼?若站在利益得失這方面來看,他們確實做了些有損自己利益的事情,甚至後果蠻嚴重的。但站在做事的角度來看,他們基於自己的內心,遵從內心,做出自己的選擇,且無礙於他人,這便是大善!何錯之有呢?
大智若愚,無愧於心,大概這便是《姜子牙》這部動漫想要傳達出的核心主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