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海外家長新課題:如何向孩子解釋種族歧視?

2020-12-27 騰訊網

下面這張圖,大家一定都看過。

膚色不同的兩個孩子,

親密的擁抱在一起。

社會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色盲」

——意思是孩子的眼裡沒有種族的區別。

但是,迪肯大學的種族關係學教授兼負責人尹·帕拉迪斯(Yin Paradies)認為,孩子其實是可以注意到的。

除了從看到家人受到不公平對待,或者在電視上聽到或看到某些事情,從而吸收周圍的環境因素外,帕拉迪斯教授表示:

「證據表明……三個月大的嬰兒從視覺上會偏愛某些種族的面孔,而種族歧視的態度、反應和行為從早年就開始養成。」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社會研究與方法中心副教授內奧米·普裡斯特(Naomi Priest)表示,自從新冠疫情暴發全球大流行以來,亞裔群體成為了種族歧視的目標,連兒童也不例外。

一篇發表在《澳大利亞醫學雜誌》上的論文闡述稱,這一次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的種族歧視對他們的傷害,會在他們的心理、社交、情感和身體健康上有更深遠的負面影響。

「我們聽到了兒童被直接當作針對目標或被告知……他們感染了病毒的故事……攻擊者可能是其他成年人或兒童,」普裡斯特博士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種族歧視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兒童生病。」

「我們的最新研究發現,澳大利亞小學適齡在遭受種族歧視後在炎症、血壓和肥胖方面面臨更高的風險,這些都是已知的晚年心血管代謝疾病的標誌,如糖尿病、中風和心臟病。」

「種族歧視的經歷實際上會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免疫和炎症系統……以及精神健康問題,如抑鬱、焦慮、行為問題,甚至自殺風險。」

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告訴ABC,自二月初以來,近三分之一的種族歧視投訴都與COVID-19有關。

研究表明,對亞裔亞裔兒童的歧視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2017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針對10至15歲的4600多名澳大利亞學生進行了一項關於種族歧視的研究。

結果發現,40%參與研究的亞裔澳大利亞學生遭受過來自同齡人的種族歧視,近20%的歧視行為來自他們的教師,超過40%的歧視在社會上發生。

在東亞背景的學生中,超過65%表示遭受過種族歧視,60%來自南亞背景以及56%來自東南亞背景的學生也都表示曾遭種族歧視。他們中的許多人出生在澳大利亞,父母都是澳大利亞人。

尹博士認為,種族主義是一個強烈的情緒化問題,源自於人們對「有別於自己」這個事實的恐懼。

尹博士說,自新冠疫情以來,有關亞洲人種族歧視的報導不斷增加,但這些情緒並不新鮮。他補充道,這些情緒源於先前即已存在的恐懼、焦慮和成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的對話應該關注在大流行病的更廣泛背景,以及歷史上它們在在哪些地方出現過……流行病的出現並不歸咎於特定的種族群體,任何人無論哪個種族,都可能感染和傳播COVID-19。」

普裡斯特博士說,與孩子們談論我們共同的人性是很重要的。他認為,家長、學校都應該應該向所有兒童談論種族歧視,而不僅僅是那些直接經歷過種族歧視的兒童。

「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們從小就認識和拒絕種族歧視,教給他們公平、同情和正義的概念,」她說。並且教會他們看到種族歧視現象時如何回應。」

那麼,對於家長來說,他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關於種族歧視的問題才合適呢?

海外的家長可能都遇到過這減稅:某一天,你的孩子會好奇的問你,自己為什麼和朋友們長的不一樣。

這其實就是一個個很好的教育時機。

對於墨爾本媽媽漢娜·羅伯特來說,她7歲的孩子就曾這樣問過他。她趁機對兒子展開了一次教育對話:

「我的方法不是從譴責種族主義者的角度出發,而是告訴他這些想法和語言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但使用它們與否是你的選擇……但如果你使用它的話,你就會造成傷害。」

事實上,對於種族歧視的良好教育,可以使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更加自信。

在克魯斯四歲的時候,父母第一次跟她談到種族歧視問題。

她的父親是斯裡蘭卡人,母親是希臘人。到現在,她都清晰的記得在她四歲時父母第一次和她談論種族歧視。

「我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當我接觸到其他孩子的時就意識到],我和別人不一樣,」她說。

「我媽媽認為她應該和我談談,因為孩子們已經開始羞辱我了。」

「所以她向我解釋了我的傳統,這就是為什麼我與眾不同,也是為什麼我會說另一種語言……我記得這是一件積極的事情,直到我上小學,欺凌變得極端。」

「但我始終都能夠處理的很好,這也讓我免受了很多傷害。」

克魯斯自稱為「棕色女人」,自那以後,她一直直言不諱地談論種族問題,現在正與一家為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社區提供信息資源的機構合作。

有人說:「聰明的父母,會把所有的事情和孩子開誠布公的談談,而愚笨的父母,則會因為各種原因對孩子遮遮掩掩,『一刀切』進行教育」。

希望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種族歧視終能成為歷史。

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資深留學老師為你在線解答。

相關焦點

  • 《速度與激情》外傳將開發續集;首部新冠劇情片探討疫情下的種族歧視
    【國際資訊】 -首部新冠劇情片探討疫情下的種族歧視 加拿大籍伊朗裔的導演 Mostafa Keshvari已拍攝完首部以「新冠病毒」為主題的影片 《冠狀》(Corona)。首個預告片及海報曝光。
  • 一位美國華人父親,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解釋疫情中的華裔歧視
    上周,我不得不向我的四個孩子解釋為什麼#ChinkVirus會出現在社交媒體上。上一次有人叫我「chink to my face」是在45年前。當時我是一個胖乎乎的7歲小孩,戴著厚厚的眼鏡,留著爸爸剪的鍋蓋頭,在我住的紐約皇后區附近散步。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雖然明面上的種族歧視言行不多了,但實際上少數族裔在就業、求職等方面依舊面臨著各種「隱形歧視」。失業、貧窮、曾感染新冠病毒……弗洛伊德生前的種種遭遇可以說是美國弱勢群體的真實寫照。在美國華商總會顧問蔡文耀看來,種族歧視現象在美國由來已久,弗洛伊德之死如同一個引子,引爆了疫情下的多重社會矛盾。
  • 專家提出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新課題,決不是疫情加重
    新冠病毒開始主要是人傳人相互傳播的,決不是不存在環境傳人的可能。近期各地本土散發疫情「烽火四起」,形勢複雜。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 種族歧視成為「常態」,美國悲劇再重現
    導讀:如今的美國社會中,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美國政府雖然可以發現問題所在,但是缺乏制止這些問題出現的實際行動,其中,種族歧視問題就是非常典型例子。然而,要想真正追尋種族歧視源頭,還得到美國建國初期,由於白人資產階級與其他階級之間的經濟矛盾,是造成當下美國種族歧視的主要根源。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中明確寫道,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但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都深知平等與他們毫無關係,「平等」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美國種族批判理論學者德裡克·貝爾表示,種族歧視將會是美國持久且主要的標識。
  • 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
    美國種族批判理論學者德裡克·貝爾的這一判斷,從來不缺乏現實註腳。今年5月,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反種族主義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美國學者稱之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引起廣泛國際關注,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針針見血。
  • 「吃中國雞肉就會得新冠!」愛爾蘭議員發表種族歧視言論引爭議
    華輿訊 據愛爾蘭新島傳媒報導 愛爾蘭新芬黨議員布賴恩·斯坦利(Brian Stanley)在推特發表「吃中國雞肉就會感染新冠」的種族歧視言論引發爭議。她說,人們真的不應該輕率地評論新冠病毒的來歷,這種言論對整個民族都是非常不公平的。亞洲人已經深受其害。就是因為有很多這樣的人說這都是中國人的錯,導致許多人到處對亞洲人喊「冠狀病毒」。在市長母親經營的中餐館內,曾有客人挑釁,出現「要不要在咖喱裡加點冠狀病毒。」的言論。
  • 種族歧視:一個主義,多重面具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反種族主義在美國更加任重道遠。 三大表現形式種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它相信不同種族或膚色可以解釋人與人之間特徵及能力上的差異,相信一定的種族優於其他種族;它還是一種憑藉種族或膚色判斷而引發帶有偏見或歧視傾向的言行。
  • 又見種族歧視 澳洲的哥問中國女留學生蝙蝠好吃嗎 女生頓時驚呆
    在很多西方國家,種族歧視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社會毒瘤。最近美國發生的紐約中央公園白人女子假報警、明尼蘇達黑人男子被跪壓致死等一系列事件,讓人無法對隨處可見的種族歧視做到視而不見。而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後,針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激增,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據外媒報導,一位留學澳大利亞的中國女學生近日對媒體講述了自己在澳期間收到歧視的一段經歷。一天,她搭乘計程車,卻意外遭到計程車司機提問:「蝙蝠好吃嗎?」
  • 特稿:漠視·歧視·無視——疫情放大鏡下的「美式人權」
    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 特稿:漠視·歧視·無視——疫情放大鏡下的「美式人權」  新華社記者楊定都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17日在瑞士日內瓦閉幕。美國人權問題在會上格外受到關注。現在,新冠疫情已超過心臟病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死因,因新冠病毒喪生的美國人數量超過了在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陣亡的美國人總數。
  • 《中國有嘻哈》華裔歌手發文對抗新冠歧視
    華裔饒舌歌手歐陽靖發文,為遭歧視的亞裔群體發聲。(合成圖/IG:MC Jin )記者曾俊豪/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這段期間,還伴隨一股排華潮,許多華人在海外遭到歧視。曾經以「Hip-hop Man」身份參加大陸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的歐陽靖(MC Jin)在個人社交平臺發文,「你告訴我不僅要應對新冠肺炎,還要應對種族歧視嗎?」,被視為近日遭到歧視的亞裔群體發聲。歐陽靖(MCJin)1982年出生於美國邁阿密,19歲開始饒舌表演,2004年發表個人首張專輯《The Rest Is History》。
  • 近百位歐美明星集體發聲,「黑人命也是命」,拒絕種族歧視
    然而小編其實想說的是這個世界上關於人種歧視鏈根深蒂固,很難短時間內徹底消失,小編可以自信一些把短時間去掉。大家還記得當時武漢爆發新冠疫情時,歐美國家是怎麼對待華裔、亞裔的,她們自己不戴口罩也就算了,看到街上戴口罩的華裔亞裔她們都直接上來赤裸裸羞辱,加拿大的一家超市不讓戴口罩中國人進,這個時候小編怎麼沒看見歐美那些明星在幹什麼。
  • 美軍「禁止感染新冠病毒者服役」為何朝令夕改?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西卡·麥克斯維爾隨後向媒體表示這份備忘錄是真實存在的,但拒絕解釋為什麼新冠肺炎與其他疾病相比可以在徵兵過程中「一票否決」。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國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持續高居世界首位,特別是美軍多處營地、多艘艦船暴發疫情之際,美軍推出徵兵新規定,倒映出美軍高層面對新冠病毒是有著巨大心理陰影的。
  • CrossFit創始人發表種族歧視言論,銳步宣布解除合作關係|GymSquare
    北京時間6月8日上午,CrossFit創始人Greg Glassman以個人推特帳戶,在IHME(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官方推特有關種族歧視內容下評論:It's FLOYD-19。Greg Glassman將美國最近的黑人種族歧視抗議當事人George Floyd與新冠病毒COVID-19聯繫在一起,隨即引發軒然大波。
  • 他們夜以繼日地拯救生命 為何仍在美國遭受種族歧視?
    平時,她每周只要工作4天,但最近,很多同事病倒,其中就有人感染了新冠肺炎,這導致很多護士需要加班。 關詠芝坦言:「每次上班都有很大壓力,不想有病人在我們手上發生不幸。但是,如果我們不上班,誰來幫助他們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美國的華人醫護工作者衝在疫情防控的一線與病毒戰鬥,託起了生的希望!遺憾的是,疫情之下,他們還面臨著另一種困境——種族歧視。
  • 家長玩手機卻禁止孩子?疫情「推動」德國家庭生活數位化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1月3日發布的題為《數字疫情模式下的家庭生活》的文章稱,在疫情時代,數字設備的運用正在改變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形態。相關內容編譯如下:「只有在線上才能見到老師,只有在線上才能見到朋友,只有父母全天離線可見,這樣一來,線下就成了全世界最不酷的地方。」作家兼記者蒂尓曼·普呂弗在其新書《現在終於把那東西關掉了!》的前言中寫到。
  • 漫評|疫情之年,美國歧視亞裔的古老毒株重新崛起
    自新冠疫情在美國大面積傳播以來,隨著一些外媒想當然地猜測「病毒源於吃野味」、一些政客粗暴地尋找公共衛生危機「替罪羊」,攻擊中國、歧視亞裔之現象愈演愈烈,無數亞裔美國人深陷「永遠是外國人」的偏見和失望之中。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無數亞裔美國人倍感無助。
  • 鍾南山稱新冠病毒環境傳人是新出現的課題!春節還能不能回家...
    「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在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種族衝突、經濟下墜、兩黨惡鬥:疫情下的美國鏡像
    截至2020年8月4日,美國新冠確診人數已達4862210,較上月新增48527人,死亡人數達158930。白宮負責應對新冠病毒的醫生德博拉·伯克斯當地時間8月2日警告說,美國已經進入此次大流行的「新階段」。
  • 美國這幾天暴亂這麼厲害,為何沒見新冠病毒疫情變得更厲害?
    目前美國國內的焦點已經由如何控制病毒疫情轉為如何應對和處理示威遊行活動。無論是從美國政府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美國民眾的態度來說,與目前美國的病毒疫情相比,當下的各種示威遊行活動更為嚴重、更為緊迫,美國所有人目前的焦點都在關注示威遊行活動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