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軍備力量薄弱,沒有飛機大炮,打仗的武器要麼就是射程有限的步槍,要麼就是從敵人那繳獲的軍刀,要麼就還是一些土炸彈。即便武器匱乏落後,但是頑強的中國人民還是靠著意志力戰勝了敵人,保衛了家園。有位抗戰老兵就曾在戰場上繳獲了一把日本軍刀,日方曾經想出3000萬買走,老人卻斷然拒絕,這是怎麼回事兒?
刀劍很早便出現在我國的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的青銅刀,那時的刀普遍呈現出短寬的特徵,主要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到了秦漢時期,人們掌握了冶煉鋼鐵的技術,於是便初步有了刀具的分類。用於戰鬥的稱為戰刀,堅韌好用;用於平時佩戴的稱為佩刀,輕便且精美。隨著時代的發展,刀的製作工藝也越來越精進,越來越適用於戰場,所以即便在現代戰爭中,我們依舊能看到刀的身影。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的近身攻擊武器主要還是佩刀。由於刀劍文化的滲入,日本人對武士思想十分重視。身份比較高的都會佩戴軍刀,因為象徵著身份和地位。
這把日本軍刀是侯永勝老爺子當年從日本人手中繳獲而來的。當時他正在奮戰前線,英勇殺敵,因為戰事緊張,時間就是一切。來不及細看之下,他便隨意繳獲了一把軍刀撤走。後來他才仔細的看了這把軍刀,發現原來是一位大佐的佩刀,上面還寫著天皇二字,可見這件佩刀主人身份之高。
戰爭結束後,日方竭盡全力追回此刀,經過多番打聽之後才知道此刀落在了一位叫侯永勝老兵的家中。於是日方便派遣了很多人前來勸說,表示願意高價買回此刀。當時就開出了3000萬的價格,但是侯永勝老爺子可是經歷了沙場之人,見過了戰爭的殘酷,也明白此刀的意義非凡,這把刀可是抗日戰爭的見證,是日本對中國實施侵略的鐵證,豈是金錢可以換取的,所以老人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因為這把刀也時刻在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只有一個國家足夠強大,才有說話權,才有更多的機會走向美好的發展。對於日方三番五次的打擾,侯永勝覺得十分氣憤,言辭激烈地將他們拒絕了。為了保證這把刀的安全性,侯永勝老爺子決定交由國家保管,因為放在一個普通人家中始終不安全。於是,這把日本軍刀便上繳給了當地的博物館,有了更重要的使命。
結語
如今這把軍刀放在博物館中,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駐足觀看。大眾也會在此軍刀後面了解到一個英勇抗戰的士兵故事,更能時刻銘記中國的近代屈辱史和戰爭的殘酷。那段艱難的歲月全靠革命先烈才得以度過,中國才得以站起來。如今生活安穩幸福,但是我們也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努力發展自身。如今的中國很強大,但還不夠強大,想要不被看扁,我們要做的還很多,砥礪前行,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