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依舊還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而且沒有之一。從甲骨文發展到如今,漢字已經有數以千年的歷史了,是伴隨著中華文明起源而生的。這也是我們重要的文化底蘊之一,不過漢字發展到如今,還是經歷過幾次重大改革的。
漢字最早的誕生源自於「倉頡造字」,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我們知道黃帝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的首領,由於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交往越發的頻繁,因此迫切的需要建立一套大家都能看懂的交集符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作為史官的倉頡便擔負起了,收集、整理和創造新文字的工作。
《說文解字序》中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我們現如今的漢字很多地方依舊能見到「倉頡造字」時的影子,倉頡造字非常的具有創造性,他根據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的物體形狀,創造了形象文字。人們通過這些文字的形狀,便能簡單的理解字意,並完成記憶。
據說倉頡創造文字功成之日,連上蒼都感動的下了一場大雨,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文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使用怎樣的文字,如何使用文字也是關係重大。新文化運動後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古文逐漸剔除,將直訴性的白話文引入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語言和寫作的方式。
到了現代,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人們的書寫方式又有了更大的改動,人們開始依賴於打字而不是書寫。
從電腦引進到國內之後,專家們便在思考該要如何在電腦中更高效和更快速的輸入漢字。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奇怪的想法,比如說專家們曾通過電報碼關聯漢字的方式,來達到輸入的效果,但是因為非常麻煩沒有通過,而一般使用的依舊是拼音輸入。
1983年,王永民發明了五筆輸入法,這種輸入法打字的速度非常之快,他本人便能以每分鐘100字以上的速度輸入,而一些熟練掌握的人,更是能在每分鐘打出200字以上。
五筆輸入法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很快就風靡了全國,因為在當時五筆輸入法是公認最快的輸入方式。不過可惜的是最終五筆輸入法也只是少部分的人使用,在市場上還是敗給了傳統的拼音輸入法,這是為何呢?
因為五筆輸入法有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就是,需要背誦「字根」,然後根據字根來拼寫文字,如果你不懂字根,那根本就沒法打字,更別提每分鐘200字了。
相比較而言,拼音只要是上過學的,基本上都能熟悉的掌握。即使出現了拼音錯誤的情況,輸入法也會自動跳出正確的答案提醒,而五筆輸入法的精確性要求要更高一些。因此大多數人最終還是選擇採用拼音輸入。漢字文化博大精深,連電腦輸入都能創造出如此多種多樣的方式,由此便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