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一見風使舵的高手,三次叛主投敵,最後被司馬懿所殺

2021-01-08 大咖說史

三國時期諸侯之間為了爭奪天下徵伐不斷,而在亂世期間出現了很多至今仍為我們熟知的英雄,比如關羽和張飛,他們的忠義與正直令人佩服。

不過正如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所描述的那樣,世間很多事物是相生相對的。這世界不僅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就連美醜善惡也都相生相對,同樣的,戰亂紛紛的年代有好人就也有壞人。

三國時期就有這麼一個人,他不僅屢次見風使舵背叛主公,甚至殘忍地害了和自己同朝的將臣。那麼這樣一個卑劣無恥的人物,到底是誰呢?

圖片:關羽和張飛劇照

一、孟達絕然叛主出走

這個人就是孟達,孟達是扶風郡郿人,三國時期的人物。建安初年,天下正在鬧饑荒。在這樣艱難的光景裡孟達生活同樣潦倒,如果他什麼都不做最後肯定會被餓死。當時天下分裂,各路王侯數量不少,孟達為了生存,左思右想之後決定暫時先攀上一個高枝,於是他帶著法正一同前去投靠劉璋。

劉璋也沒有讓他們失望,給了他們較高的職位,不管怎麼說,也算是幫他們從窮困和飢餓中解脫出來了。不過孟達和他的同伴可沒有思考如何回報恩人的幫助,反而從一開始就抱著骯髒的想法,想要背叛劉璋另謀高就。說白了,孟達只不過是把劉璋當作一塊免費利用的跳板。

圖片:劉璋劇照

後來劉備進入蜀地,劉璋派遣他前去接應。他一見到劉備就發現此人談吐和一般人明顯不一樣,而且志向遠大,覺得劉備比他現在的主子更有做大事的潛力。

這樣的大腿孟達豈能錯過,於是他當即決定投奔劉備,把劉璋對他的恩情一股腦的全拋到了九霄雲外,這是孟達的第一次反叛,劉備當時接受了他,甚至還讓他擔任宜都太守。不過孟達後來所做的事,可能會讓劉備後悔當初做的這個決定。

圖片:孟達劇照

二、叛蜀投魏

可能劉備萬萬沒想到,自己當初做的一個決定,不僅會間接害死結拜兄弟關羽,甚至還讓蜀國損失大量兵將,而造成這一切的人就是孟達。

公元219年,孟達率領部隊從秭歸向北攻打房陵,孟達的部下不僅將房陵太守殺了,在攻下房陵後又去攻打上庸,劉備擔心孟達一個人撐不下來,就派劉封去幫他。但是在戰場上,將士想要提升軍階都是要靠軍功的。孟達自己剛打了一場大勝仗,劉封就跑來分功勞,孟達心中對此十分不快。

據《三國演義》所述,後來關羽作戰失利被困樊襄時,曾向孟、劉發出求救信號希望獲得支援,但是孟達卻勸說劉封不要去。可誰又能想到,正是由於他們沒有出兵救援,一向如戰神一般的關羽竟然兵敗身亡了。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孟達錯誤的判斷戰場形勢,拒絕出兵救援間接害死了關羽,他的錯誤做法不僅害死了關羽,也害了自己。要知道關羽不只是蜀國的大將,他還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孟達的一時糊塗造成如此慘重後果,劉備無論是從軍法還是人情來說,都不會放過他。為了保全性命,孟達只能帶領手下四千多人背叛蜀國,投靠了魏國。

圖片:孟達投靠曹操後劇照

其實關羽在麥城受困時,孟達勸阻劉封不救只是《三國演義》的說法。這個事情說起來很複雜,也有說法認為,當時劉封和孟達接到關羽的求援信後,他們兩人都不同意出兵,並不是孟達慫恿劉封的結果。

那麼,劉封和孟達又為什麼不發兵救援關羽呢?據《三國志·劉封傳》的記載:關羽向劉封、孟達求救時,是在他圍攻樊城、襄陽的時候,並非敗走麥城的時候,這個差別是很大的。

我們都知道,關羽出兵圍攻樊襄的時候是打了勝仗的,他要求劉封、孟達出兵,只是要他們幫助自己擴大戰果,而並非是救自己的命。這也就可以回答問題了,劉封、孟達不出兵,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二人認為沒有必要出兵。他們哪能料到後來事情竟然急轉直下,關羽最後會戰敗身亡。

不過無論具體的細微經過是怎樣,他們二人沒能及時給予救援和關羽敗亡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他們註定要面對劉備的嚴厲懲罰。在這樣的背景下,孟達只能背叛蜀國逃跑保命。

圖片:關羽在麥城受困劇照

三、叛魏投蜀

我們不得不佩服,孟達的確是一個挺能折騰的人。叛蜀投魏折騰一趟後,竟然又叛魏投蜀。雖然說出色的禽鳥會選擇理想的樹木作為自己棲息的地方,出類拔萃的人才應該選擇能發揮自己才能的明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可以突破道德底線一次次的出走背叛。而孟達的反覆反叛,最終將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孟達第三次背叛的是曹叡,他是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任皇帝,也是魏文帝曹丕的長子。說起來曹丕對孟達也算不錯了,在孟達背叛蜀國投靠魏國後,曹丕不僅沒有鄙視反而十分重用他。

既然曹丕對他不薄,那麼為什麼孟達再一次選擇做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呢?可能孟達本來就是一個騷動的人吧。曹丕曾經讓他擔任新城太守,本來可以在魏國大有作為,但是在諸葛亮的誘惑下,他又想背叛魏國投靠蜀國,像他這種思想不堅定之人,早就有人看不順眼了。

魏興太守申儀與孟達有過節,在得知孟達要造反的消息後,立刻寫信向司馬懿舉報了孟達。司馬懿一邊寫信給孟達使其放鬆警惕,另一邊快馬加鞭集合大軍趕往討伐。

圖片:司馬懿與申儀集合大軍趕往討伐孟達劇照

星夜兼程之下,司馬懿的大軍比原計劃提前多日到達目的地。孟達隨後被殺得措手不及,儘管他拼盡全力抵抗,但堅持十六天之後還是城破人亡了。

孟達身死之後,諸葛亮原本打算和孟達聯手北伐的計劃也隨之泡湯,諸葛亮十分無奈,最終只能率領大軍撤回漢中。孟達這次背叛不僅毀了自己,也毀了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願望。

《三國志》中,司馬懿也認為孟達這種見風使舵,毫無底線的背叛行為十分出格,他的身死絲毫不值得同情。不過這個觀點也不絕對,隨著文學史籍的大量發現,也有人為孟達正了名,甚至有人覺得他比呂布要強上百倍,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這一戰是諸葛亮第一次與司馬懿對戰,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都是曹真負責,司馬懿原本是都督荊州諸軍事,這一次算是空降關中對陣諸葛亮,而張郃、郭淮等人則一直在關中及隴右與諸葛亮打交道,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張郃在街亭打敗了馬謖,張郃對諸葛亮的用兵多少是熟悉的。
  • 空城計中司馬懿不殺諸葛亮,看似丟了英名,實則賺了江山
    空城計中司馬懿不殺諸葛亮,看似丟了英名,實則賺了江山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極其精彩的篇章,蜀國在經歷了馬謖之敗後,已經如驚弓之鳥,因此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巧妙設計「空城計」,嚇退了老謀深算、智勇雙全的司馬懿。
  • 司馬懿的成名之戰:千裡奔襲,斬殺一位三國名將!
    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劃,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其中,就魏國太傅司馬懿來說,就成為杜牧心目中的曹魏名將。當然,受到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司馬懿給人一種處處被諸葛亮壓制的感覺。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正史中,雖然司馬懿難以戰勝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畢竟是武廟十哲之一,司馬懿即便無法戰勝諸葛亮,這也不能說明司馬懿不是一位名將。
  • 曹操殺了那麼多名士以絕後患,卻為何偏偏放過了最狠的司馬懿?
    三國時期對人才的重視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大的雄主,他對人才渴求之深,已經到達如痴如醉的瘋狂地步,所以他三下求賢令,廣泛地吸收和籠絡天下文人名士,以致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人才之盛,冠絕三國,可為什麼後來他卻又開始誅孔融、殺崔琰、滅楊修,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屠殺文人名士的慘劇,並且最後還偏偏放過了鷹視狼顧、
  • 南北朝時期,「宇宙大將軍」侯景,三次叛主,其頭顱被歷代收藏
    今天,我講一下後三國時期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狡詐勇猛,一生三次叛主,還當過皇帝。他見證了北魏分裂,參加了東西魏紛爭,加速了南梁的衰落滅亡。他的一生就像一根歷史主線,連接起破碎的南北朝歷史。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宇宙大將軍」,便是侯景。
  • 三國殺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到底誰更強?其實策劃早已說明了一切
    在三國的歷史中,最讓人津津樂道兩位對頭謀士當屬魏國的司馬懿與蜀國的諸葛亮。正因為有了這兩位優秀的軍事謀略家,才打開了三國的局面。在三國殺遊戲裡,策劃也非常良心,不僅為兩位製作了標準版,還加入了界限突破版甚至是神版。這兩位頂級聰明的權臣在遊戲中又有哪些出彩之處呢?
  • 司馬懿身為魏國元老為何最後要反叛?司馬懿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鍵這個能裝是最可怕的,對於正面的較量相信曹氏集團是可以應付過來的,但是只要司馬懿藏拙了,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你不知道真正的司馬懿是怎麼樣的。而且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動手。只要出手必然是下死手。也只有這樣的人是活的最久的。是可以笑到最後的人。司馬懿身為魏國元老級人物為何最後要反叛呢?
  • 《三國演義》老奸巨猾,三國中的最後大贏家,狼顧司馬懿
    今天原創筆者要聊的是:《三國演義》老奸巨猾,三國中的最後大贏家,狼顧司馬懿!三國是一個理想飛揚的年代,許多男兒好漢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前赴後繼投入那片洪流,爭霸天下,想要在亂世中博得一份成就,在史書裡面書寫獨屬自己的詩篇,但是最後的結果卻不是盡如人意。一代梟雄曹操尚未統一天下,沒能目睹自己的魏國建立,便駕鶴西去,落得他人興嘆。
  • 劉宏偉律師點評「司馬懿三絕招」
    ,但毫不起眼的司馬懿最後「三國歸晉」。,但毫不起眼的司馬懿最後「三國歸晉」。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 鬥羅大陸:殺小舞拿魂環娶娜娜?胡列娜幾個動作就讓大量網友投敵
    導讀:《鬥羅大陸》最新梗,殺小舞拿魂環娶娜娜?胡列娜幾個動作就讓眾多網友投敵。而唐三在遇到胡列娜之時,胡列娜對唐三的表現明眼人看了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就連路人魂聖都不例外,實在是太明顯了,扭扭捏捏的樣子太像一位初戀的少女,沒迷倒唐三,卻迷倒了大量網友,於是"殺小舞拿魂環娶娜娜"的梗就誕生了。
  • 三國殺武將原畫解析:天狼加身之人,鷹視狼顧司馬懿
    而談及三國殺的武將牌,就不得不說三國殺中的武將原畫、武將臺詞、武將技能與傳統歷史、文化的高度契合。酷奇打算為大家帶來三國殺武將原畫、皮膚的相關解析。本期作為原畫解析第二期,為大家介紹司馬懿的各個皮膚。司馬懿作為三國殺的熱門英雄,包括經典皮膚在內,總共有六款皮膚。貫穿所有皮膚的核心要素:狼顧之鬼
  • 三國殺:貪狼吞天,「狼顧鷹視」之相的司馬懿竟是天狼星下凡?
    這種品質可不是一般的謀士所具有的。司馬懿兵變之後,魏家大權便從此落入司馬家族之手。嘉平三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諡號宣文。後來其小兒子司馬昭被封晉王之後,追封其為宣王。再到後來,其孫司馬炎稱帝之後,司馬懿被追封為宣皇帝,廟號為高祖。
  • 諸葛亮除掉張郃,看似大功一件,實際上卻幫了司馬懿!
    張郃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郿,但司馬懿認為若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西推進。同年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後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聖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在此背景下,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漢軍,張郃認為「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眼見張郃不贊同追擊未被打敗而主動撤退的漢軍。司馬懿卻強行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
  • 司馬懿殺曹爽,奪取曹魏大權,當時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為何不救?
    司馬懿在洛陽發動高平陵之變,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並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對此,曹爽不敢放手一搏,選擇放棄抵抗。不久之後,曹爽兄弟與其親信黨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並一起被屠滅三族。在誅滅曹爽三族後,曹氏武將受到重創,這促使司馬懿奪取了曹魏大權。
  • 諸葛亮殺張郃,為何說是中了司馬懿的計?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亂箭射殺了宿敵張郃,解決了蜀國的一個強勁對手。但是,在諸葛亮殺張郃那一刻,自己也明白中了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成了司馬懿幫兇。可是當時的主帥司馬懿卻命令張郃去追擊。據裴松之的補註,「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張郃推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司馬懿不聽,作為主將的張郃不得不聽令追擊。可見張郃能被亂箭射死,除了諸葛亮的伏兵及謀劃巧妙外,司馬懿的命令功不可沒。
  • 不殺全家司馬懿,用情專一司馬師,路人不知司馬昭——篡奪之路
    早在司馬炎祖父司馬懿時代便開始了精心布局,數代人處心積慮長期沁潤經營,就是為了有登上寶座的這一天。這個故事的開端在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遼東公孫淵發動叛亂。四年前季漢丞相諸葛亮在進行最後一次北伐時於五丈原病逝,曹魏政權終於去掉了一塊重大心病,時任太尉的司馬懿也失去了一直壓制自己的敵人。這次他得以面對公孫淵這種不自量力的弱小對手,快速強攻之下,叛亂很快被平定。
  • 三國時東北亞霸主,後被司馬懿所滅,歷史為何不認可司馬懿此戰?
    三國時東北亞霸主,後被司馬懿所滅,歷史為何不認可司馬懿此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其實這是一種歷史上習慣說法,其還有一個勢力很厲害,只是未被列入國而已。現在在網上三國時的地圖,有的地圖把三國版圖畫的很大,甚至囊括了整個中國,其實魏蜀吳統治區域只是一些文明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一些荒蕪地區以及蠻夷地區並不屬三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