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琳董事長姜美娜供稿)
一般媒體通常會把9月23日的新聞焦點放在uniqlo全球旗艦店的開幕,但是站在百貨公司經營的角度,貝特琳商業顧問董事長姜美娜表示,還是要把重點放在明曜百貨的封館改裝後的重新開幕。
明曜百貨自從1987年在臺北東區誕生到今天已經有24年了,只比同樣在臺北忠孝東路上的SOGO晚了一年而已;但是在經營的成就上卻是有天壤之別。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在臺北這麼好的商圈區位,為什麼會經營到年營業額只剩不到二十億臺幣(約人民幣4.2億)的地步呢?
姜美娜說,如果要針對明曜百貨的困境,其實詳細檢討起來可能可以出一本書了,在此就不再佔篇幅多加贅述。但是經過了24年後,整個商場經歷了一次全面的大改裝,同時又在臺灣首開先例,利用一到三樓整整三個樓層引進了世界知名品牌uniqlo,設立了單一品牌旗艦店,因此還是臺灣百貨業界非常值得觀察一個案例。
在明曜百貨開幕日來臨的前兩天,特地去走了一趟明曜百貨開幕前的工地。單從外觀來說,這次整體的改裝還算是蠻值得的,除了煥然一新的氣象以外,不得不說整個百貨商場的現代化氣勢的確是營造出來了。以街道建築已顯有點老舊的臺北東區來說,外觀算是相當好看的了。光從這一點來看,臺北市還是真的要感謝一下uniqlo呢!因為至少讓臺北的精華商圈的老舊百貨賣場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機會。
不過單以外觀來說,就在忠孝東路對面的ZARZ所在的統領百貨商場,似乎在氣勢上已輸了一截。因為ZARZ只佔用了原來統領百貨商場的一、二樓與地下一樓,加上統領大樓的所有權已經分散,因此此次ZARA的進駐,並沒有辦法對整棟大樓的外觀一併加以改善。因此從馬路上往店面看去時,真的很難營造出商場的門面氣勢。
OK!外觀談得差不多了;姜美娜說,接下來要看看商場的商品品牌內容。也就是說有了面子,那實質的裡子如何呢?
姜美娜說,如果百貨業界的同業明天開幕去現場進行市調的話,一定會覺得有點不知如何下結論的該尬情況。因為整個明曜百貨從上到下(12樓到地下一樓),除了唯一的強勢品牌uniqlo以外,其他的品牌大多以本土品牌為主,在市場上的強度恐怕真的很不夠。唯一還有相當聚客效果的,恐怕只有12樓的餐廳「饗時天堂」。
明曜百貨這次改裝為了引進uniqlo,犧牲了重要的化妝品部類,加上也沒有美食街的設置;全館只有地下一樓、五樓、十一樓、十二樓設有餐廳跟餐飲輕食專櫃。此外也沒有超市的設置,至於其他的商品部類大致上是都保留了下來,但是有不少的商品部類品牌專櫃都不到五個。因此從商場的功能性、商品部類與品牌商品的多樣性等方面來看,明曜百貨未來的營業狀況還真的是需要再被觀察一下。
其實明曜百貨這次的改裝,除了uniqlo以外,其他樓層的商品部類招商大概都不會太順利。
原因是:
1.最好的商場位置都被uniqlo拿走了,其他有身分的品牌自然不會願意進駐;
2.商品與uniqlo太接近的品牌,因為面接面對競爭的關係也不會進駐;
3.其他不會直接跟uniqlo短兵相接的品牌,又不一定鎖定跟uniqlo相接近的顧客群;因此商場的定位問題又會讓一些品牌出現卻步的情形。
姜美娜表示,觀察這次明曜百貨的改裝後風光開幕,其實所冒的風險還蠻大的。接下來要問的是風險到底在哪裡呢?
風險一:
因為媒體的焦點都放在uniqlo的旗艦店,因此有淡化明曜百貨的百貨商場功能的危險。也就是萬一大家都把明曜百貨跟uniqlo畫上等號的同時,不逛uniqlo的顧客就不會進明曜百貨這個商場,而當明曜百貨的來客都抱著購買uniqlo商品的單一目的時,明曜百貨的其他樓層很有可能就做不到多少生意了。
風險二:
如果uniqlo真的能做到年營業額超過20億臺幣(約人民幣4.2億)以上,那對明曜百貨倒也還好,因為明曜百貨原來的年營業額已經不足20億臺幣(約人民幣4.2億)。只要uniqlo能超過20億臺幣(約人民幣4.2億),加上其他樓層雖然不一定生意很好,但是總營業額提升到三十億臺幣(約人民幣6.4億)以上應該不難。
只是,如果拿統一阪急的uniqlo專櫃從去年到現在營業差不多剛好一年,外傳營業額約在四到五億臺幣之間(約人民幣1億) (這個數字對於一般專櫃而言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明曜百貨的uniqlo旗艦店有可能做到20億臺幣(約人民幣4.2億)以上嗎?真的很讓人懷疑!
因為:
1.統一阪急百貨裡的uniqlo專櫃這一年來,除了假日買商品的人多一點以外,平常並沒有蜂擁的人潮,市場需求度真有那麼高嗎?(值得懷疑點之一)
2.9月23日開幕以後,9月28日新光三越南西店專櫃開幕、10月1日SOGO天母店與微風廣場專櫃開幕‧‧到11月25日美麗華百樂園的專櫃開幕,到年底前全連明曜的旗艦店臺北總共有六個uniqlo的專櫃,而且分別佔據了火車站、南京西路、臺北東區、信義、大直內湖、天母士林等商圈。市場被如此的分散掉,明曜百貨旗艦店能做到20億以上營業額的機會有多高?難道uniqlo一年單獨在全臺北地區就可以有到40億年營業額的水平?(值得懷疑點之二)
風險三:
由於一到三樓引進了uniqlo,明曜百貨放棄了一些高抽成比的業種,例如化妝品部類。而據了解uniqlo的抽成比例在一般的商品部類中來說並不高,因此明曜百貨也冒了一個降低毛利的風險。不過相對的,明曜百貨也可以省掉了這三個樓層的管理人力,在人事成本上可以有所樽節。因此相互抵銷之後,風險指數應該是在還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風險四:
由於uniqlo算是一個相當強勢的品牌,因此在促銷方面通常不會配合百貨公司的步調與要求。如此一來,明曜百貨公司在未來的全館促銷方面,恐怕會比較受到限制,例如:如果明曜百貨在母親節或周年慶的促銷檔期想要推出滿千送百項目,而此時uniqlo不願配合時,對於消費者來說一下子有三個樓層的消費無法參加百貨公司的統一促銷活動,活動的力度就會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
姜美娜認為,除了以上的風險之外,對明曜百貨還是有一個轉機存在的。這個轉機到不是在明曜百貨的內部,而是在明曜百貨所在的臺北東區商圈。
因為uniqlo的旗艦店開幕後,11月對面的ZARA也要開幕加入戰局,由於這兩家品牌都是國際知名的平價時裝專賣店,因此群聚效果隱然展現。如果加上外傳H&M真的也要進駐旁邊的阿波羅大廈,那臺北的東區商圈將絕對會是另一番面貌,繁榮的程度將遠遠超過現在。
而明曜百貨可能將因為整體商圈的繁榮而可以實際受惠,不過如果真的這一天到來時,明曜百貨的經營團隊一定會覺得商場裡的餐飲專櫃太少了,也就是說百貨商場的功能性在商圈理會顯得有點不足。
不論結果如何,還是要祝福明曜百貨:『轉型成功!業績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