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流經天津市南郊的獨流減河熱鬧了起來,響徹上空的馬達轟鳴聲、彌散在空氣中的淡淡汽油味,使得一些遠處的行人將目光投向河面的「百舸爭流」以及上方的「鷹擊長空」。7月8日至15日,第十三屆全運會群眾項目航空、航海模型比賽相繼在此舉行。就在比賽期間,賽場見證了持續高溫到暴風驟雨等極端天氣,參賽的各種模型也遭遇到了真實飛機、艦船在航行途中所能遇到的惡劣條件。不過高溫和大雨都沒能影響到參賽選手的熱情,畢竟航模項目已經離開全運會太久。
回歸,也是圓夢之旅
從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開始,航模運動便是正式比賽項目,在1993年第七屆全運會後,航模比賽離開了全運會的舞臺。在第十三屆全運會開始之前,航模項目已有長達24年的時間未進入全運會。
在國家體育總局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雷看來,雖然航模運動一度遠離全運會,但並沒有就此沉寂,而是換了一種生存的方式。本屆全運會的航模比賽中,共有128名選手躋身航海模型的決賽,139名選手成功晉級航空模型的決賽。「全運會設航模比賽的消息一發布,各地就迅速組建了隊伍,足見航模運動現在還是有一定基礎的。」王雷說。
24年後航模運動重返全運會,也讓不少老運動員和愛好者激動不已。已經70歲的天津隊選手王書人是中國航模運動界赫赫有名的人物,此前曾參加過第四屆到第七屆共4屆全運會的比賽。如今,第五次登上全運會賽場的王書人激動不已:「這次航模回歸全運會,對我而言是一次圓夢,我不指望取得多好的名次,但會享受這個過程。」
「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有機會參加全運會,無論最終成績如何,這都已經圓了我的夢想。」59歲的河南隊選手侯偉感慨。24年的空白,虧欠了太多航模人的夢想,這屆全運會則是屬於他們的圓夢時刻。
傳承,師徒父子競技
作為本屆全運會天津航模隊的負責人,李軍在24年前的第七屆全運會上曾和王書人「並肩作戰」。但之後,隨著航模項目離開了全運會舞臺,天津航模隊也解散了。在離開航模隊之後,李軍曾做過門衛等工作,但都沒有放棄對航模的熱愛。「第七屆全運會後不少航模運動員都選擇了退役或者轉行,不過對航模運動還保留著感情。」同樣參加過第七屆全運會的河南隊選手王雲飛介紹,其中不少人都在進行航模推廣方面的工作。王雷也表示,第七屆全運會的航模比賽培養了不少航模運動的骨幹,為之後項目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本屆全運會的航模比賽賽場上,曾參加過第七屆全運會的老將並不鮮見。新疆隊的韓新平獲得了本次比賽國際級線操縱特技(F2B)的銀牌,十幾年前,他可是該項目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巨星。從1994年到2002年間的連續5屆世界線操縱航空模型錦標賽上,韓新平代表中國隊獲得了個人和團體比賽的五連冠。
而在本屆全運會上擊敗韓新平的,則是他的「徒弟兼隊友」楊鈞。2010年以後,楊鈞已經接過了韓新平的接力棒,能夠在世界大賽中「披金戴銀」。在本屆全運會上,不少年輕人脫穎而出,新疆隊16歲的小將安天石便力壓一眾高手獲得了國際級遙控直升機(F3C)的冠軍。
除師徒同場競技外,上陣父子兵也是本屆比賽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作為航空模型比賽年齡最小的運動員,12歲的徐樂瞳在國際級線操縱特技項目中已是青少年組的世界冠軍,這次和父親徐輝一起參賽。航海模型賽場上未滿11歲的馮省鑑,則和他父親馮群亮搭檔參加仿真航行對抗的比賽。雖然航模運動在全運會中的地位有所起伏,但航模人的傳承卻從未中斷。
發展,科技結合體育
重返全運賽場,中國的航模運動也希望藉助全運會的平臺,進一步促進項目的普及發展。「重返全運會,可能會掀起一波航模運動熱潮!」王雷對全運會的帶動作用非常樂觀。
國家體育總局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任洪國則表示,「全運會的航模項目比賽得到了運動愛好者的積極響應與熱情參與,參賽者中有白髮蒼蒼的老者,也有十幾歲的孩子。通過發展包括航空航海模型在內的科技體育項目,也有利於激發廣大群眾對於航空航海事業的關注與熱愛。」
不過,儘管有了全運會平臺的助力,但航模運動若想實現普及卻依舊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王雷表示,儘管目前中國航空協會已經批覆了300個左右的飛行場地,但場地、器材、師資等方面依舊是項目發展的瓶頸。航模運動若要開發出新的場地,必須將自身融入社區、公園的整體規劃中,在確保安全的同時統籌利用更多空間。
「航空模型和航海模型是僅有的兩項科技體育賽事,在模型的製作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習力學、物理學、設計學、無線電學等綜合知識,同時還能帶動大家科研創新的精神。」任洪國表示,走進校園,航模運動其實也有著先天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