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一點一滴,指尖的溫暖賦予作品溫度,吸引著手作愛好者堅持在自己的小小領域,也支撐著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舉辦到了第6個年頭。
11月23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將於11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4號館舉行。今年博覽會主題是「協同創新、快樂前行」,9000多平方米的展會面積內,將聚焦「非遺美育」「非遺扶貧」「城市手工」方面的社會成果展示。
2020年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海報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博覽會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文教結合」支持項目,也是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傳統工藝工作站」支持項目。成功舉辦5屆的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是「一個可以玩的博覽會」,尤其受到手工愛好者和親子家庭的歡迎,今年也不例外。在博覽會上,可以看到來自中國各民族和世界各地美麗的非遺手工藝製品;在豐富的手作課程上,觀眾可以參與其中,嘗試親自製作一件手工藝品;在「漢未央」展位,還可以體驗漢服,甚至偶遇一場盛大的漢服巡遊……
上海手造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文新表示,受疫情影響,博覽會國際項目的展商大都無法親臨現場,但他們也都盡力通過代理商等方式,把自己最新的產品和當地流行趨勢帶到現場,「我們從3月開始徵集。直到昨天,還有外國設計師的作品寄到。」外國設計師的積極參與,讓今年的博覽會依舊有很多有趣而充滿亮點的國際設計作品。
從最初開始,「非遺」板塊就是博覽會最有特色的部分。將中國各地古老的手工藝帶進博覽會,讓它們在都市煥發生機,展示出時尚的一面,一直是博覽會主辦方堅持在做的事情。今年,主辦方從「非遺美育」和「非遺扶貧」兩個方面入手,打造出豐富而有亮點的「非遺」手造內容。
「非遺美育」部分面向上海大中小學生,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非遺美育體驗課程,激發動手動腦,提供人文藝術滋養。博覽會期間將推出 「二十四節氣非遺美育課程」體系,共計50門課程,涉及50個非遺項目和民俗活動。
往年手造博覽會上的非遺展示「例如我們結合驚蟄這個節氣,推出了『虎虎生威山西布老虎製作』課程,結合芒種,推出了『萬物生長玻璃馬賽克花瓶製作』課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總監章莉莉希望,結合節令開發的非遺課程,把非遺文化和動手緊密結合,能夠讓學生們在學習手作、了解非遺的同時,體會中華民族對世間輪迴的體驗。博覽會還向學生觀眾提供3000個公益課程名額,同時將發布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的「非遺美育小蜜蜂IP」。
此外,上海各大中小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機構、城市手工品牌等,將在博覽會現場提供近千門手造體驗課程,如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將帶來紫砂陶體驗課程、上海市園林學校將帶來藝術插花系列課程等。
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的指導下,全國先後設立的15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走出了文化扶貧的道路。「在家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是疫情期間居家就業扶貧增收的生動寫照。
「今年博覽會上,我們邀請了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非遺傳承人。他們都是克服了很多困難,如期來到上海,帶來最精彩的東西。」章莉莉介紹。
往年手造博覽會上人頭攢動據悉,在「非遺扶貧」部分,非遺扶貧工坊和非遺傳承人將帶來蠟染、刺繡、編織、竹編、泥泥狗、鐵藝燈籠等非遺項目,涉及藏族、苗族、彝族、白族、土族、羌族、納西族等十餘個少數民族傳承人,在現場進行非遺展演和銷售,並提供民族服裝體驗拍照空間。在青海果洛的空間,就有6套藏裝提供給喜歡藏族文化的觀眾試穿、拍照。
往年手造博覽會上的織布展示「全國有這麼多有趣的『非遺』項目,我們希望在這些『非遺』展演的過程中,也給中小學生以美育教育,讓孩子們了解『非遺』的美,了解非遺手工藝人生活的不易。」 章莉莉說。近些年,隨著國民自信提升,國產品牌走出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國潮」「國貨」成為新的時尚。博覽會上可以在「大孚飛躍」展位上看到潮牌土布跑鞋,在手工課程區體驗「瓊樹生花」曹素功徽墨繪製,還可以在「漢未央」展位感受大漢宮殿和漢服之美。老字號、新國潮、紅色文創等元素,將出現在博覽會現場。穿梭其中,觀眾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中國風和民族範,體驗新時代下年青人展現文化自信的方式。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玩』的博覽會,用多元沉浸方式讓大家更快樂地感受傳統文化。」章莉莉希望,每一位參加博覽會的觀眾,都能在快樂的同時有所收穫。
本屆博覽會由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上海手造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創意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