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健康的作息時間莫過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然而在快節奏高強度的現代,卻鮮有人能真正做到。唯有古代,幾乎人人都遵循著這個規律,因為當時的照明設備十分落後,主要靠火把、油燈和燭臺,而這些都無法長時間照明,只能跟著太陽走。日落就休息,日出就勞作。那麼古人就沒有夜生活嗎?其實不然,今天就來帶大家回到古代,看看當時的夜生活,精彩到可能會讓你懷疑人生。
說起古代的夜生活,除了照明不方便外,還有一個宵禁的問題。宵禁,顧名思義晚上不能自由出門。當然也有開禁的時候,比如遇到重大節日元宵,皇帝太后生日等等普天同慶的時候,宵禁自然而然也就取消了,不過是有時間段的。
這個制度早在周朝就有了,還設立了專門的職務。
《周禮秋官司寇》列「司寤氏」一職:「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遊者。」專門負責夜禁事宜。
其目的就是為了加強禁戒,畢竟當時的武器落後,自我防衛的方法不多。或許有人會說,晚上本來就那麼黑,能出什麼亂子,正所謂月黑風高,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方法雖然不是最有效,卻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至於什麼時候宵禁,主要以鳴街鼓的敲響為信號,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就專門有一個人負責看漏刻來報時,每至漏刻「晝刻」已盡,說明夜晚降臨,衙門就會擂響六百下「閉門鼓」,而早上五更三點後,衙門又會擂響四百下「開門鼓」,說明白晝了。
這種宵禁制度極大程度上保護了人們的安全,所以歷朝歷代都在嚴格地執行,如果違反了,是要遭受刑罰的,除了晚唐、五代十國和宋朝外。晚唐和五代十國不用說了,是因為太亂了,根本沒法執行,不過也正是如此,夜市的雛形形成了,「一街輻輳,遂傾兩市,盡夜喧呼,燈火不絕」。等到了宋朝,夜市才算是真正的來臨。
北宋建立初期,宵禁的時辰是一改再改,到後來白天的時候越拉越長,於是夜市也就越來越熱鬧,這個時候的夜市主要以效勞業為勝,充滿文明情調又不失商業性。在《北窗炙鞣錄》這樣記載:
「一陣又一陣,一段又一段,從酒樓、茶館藝人指下口中傳來的作樂聲、市民的歡笑聲、絲竹管弦之調、暢懷痛飲之音,傳入深宮,傳到仁宗的耳畔。」
民間熱鬧的場景都讓宋仁宗好生羨慕,不斷感慨宮中的冷生僻靜。
這裡也不難看出宋代的夜生活也是十分豐富多彩的,畢竟宋朝的商品經濟是最發達的,雖然沒有現代科技的發達,但卻並不比現代差。
《鐵圍山叢談》中還記載著十分有趣的事:「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蚊蚋。馬行街者,京師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蚊蚋惡油,而馬行人物嘈雜,燈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罷,故永絕蚊蚋。」
意思就是由於夜夜燈火通明,連蚊子都快被滅絕了。即便到了寒冷的冬天,大雪紛飛的日子裡也有夜市冉冉的生活。是不是這樣的生活遠比你想像的還要精彩呢?
不過自古就有貧富差距,所以窮人和富人的夜生活也是截然不同的。對於窮人來說,宵禁與否並沒有直接影響,因為他們的時間永遠都是早出晚歸。忙了一天的農活後,自然沒有精力再去娛樂,更何況經濟條件也不允許。富人就不一樣的,夜夜笙歌,美酒佳人,盡情享受,好不悠哉。
當然,還有一些人比較特殊,夜晚對於他們來說正是苦讀的好時間,沒有嘈雜,只有沙沙地翻書聲。唯有此刻才能靜下心來,好好謀求自己的大好前程。因為在當時,唯有讀書才能博得功名,才能真正的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