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現在家喻戶曉的慢性疾病了,也經常聽說父輩得了糖尿病,子輩也跑不了的傳聞。不過嚴格地來說,糖尿病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遺傳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今天五號醫生就邀請到吉林省人民醫院 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醫師來跟大家聊聊,糖尿病到底遺傳的是什麼。
昨天出門診,一位姓趙的患者前來就診,因為自己和愛人都確診有糖尿病,擔心未來的孩子會患上。現在有好多患者有這樣的疑問,父母中有一方得了糖尿病,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呢?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下。
01糖尿病不是遺傳性疾病,遺傳的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首先明確一點糖尿病不是遺傳性疾病,但卻可以把糖尿病的易感性遺傳給下一代,尤其是最常見的2型糖尿病。所以,如果父母有糖尿病的話,下一代得糖尿病的機率較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會高一些。這個也好理解,大家知道肥胖有一定的遺傳概率,如果父母體型肥胖而且患有糖尿病,雖然不會把糖尿病遺傳給下一代,但是因為下一代有一定的概率也是體型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誘因,那麼就等同於下一代糖尿病的易感性提高了。
易感性是由遺傳基礎決定一個個體患病的風險,但疾病的發病與後天很多因素都相關;而遺傳病則是指疾病的發病只受遺傳基因的控制,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換言之,對於糖尿病這種遺傳易感性的疾病,我們是有機會預防的。
02遺傳易感性機率有多大
那麼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們得糖尿病的機率是多大呢?我查了50多份文獻及科普文章,大體數值如下。
(1)1型糖尿病
爸爸是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賴胰島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時期就確診為糖尿病,孩子患病概率是5.8%。
媽媽是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時候還不滿25歲,孩子患病概率是4%。
但如果媽媽是滿25歲後才生的孩子,患病概率1%。
(2)2型糖尿病
父親是2型糖尿病,子女糖尿病患病概率為4%~37.7%;
母親是2型糖尿病,子女糖尿病的概率為5.34%~42.6%。
父親和母親都是2型糖尿病,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為50%~70%。
(3)如果同卵雙胞胎當中一方患糖尿病,那麼另一方患糖尿病的概率將高達90%。(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同卵雙胞胎的體質基本相同)
這裡強調下,我們說的只是患病概率(易感性),可沒說遺傳概率,因為開頭說過,糖尿病不是遺傳性疾病,但卻可以把糖尿病的易感性遺傳給下一代。
03針對易感性可提前預防
所有的疾病主要原因兩個方面:1是遺傳因素(疾病本身遺傳、疾病易感性等),2是環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糖尿病也不例外。醫生問診的時候,都會問父母及上一代,或者兄弟姐妹,子女們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如果下一代各方面注意的話,也不一定得上糖尿病。
父母不能選擇,但是道路可以選擇。這句話就是說我們身上的遺傳基因,也就是遺傳易感性,我們沒辦法改變,但進行了適當的預防措施方法,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在預防糖尿病上我們更注重飲食治療和運動及生活方式,並降低肥胖。
具體方法:
一、飲食方面
1.雜糧代替精米精面現代人的飲食結構中大量缺乏膳食纖維,這是造成慢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也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每頓飯堅持七分飽即可。
2.蔬菜水果搭配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每日400克蔬菜既能保證膳食纖維的攝入也能保證B族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攝入,可有效減緩慢性疾病的發生。但因為一些水果含糖量比較豐富,也不能過量食用。
3.控油少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每天攝入油脂不超過30克,鹽不超過6克,可保持細胞鉀鈉平衡,控制水分降低水腫。此外,少鹽的飲食是控制血壓升高的主要飲食手段。
4.充足的飲水每日飲水1000--1500ml保證身體血液水分正常流通並幫助腎小球過濾雜質提高腎臟代謝,進而養護腎臟。
二、適量運動
運動方式選擇適合併喜歡的運動,每天堅持運動半小時,每周不少於150分鐘運動,儘量避免足部壓迫運動,建議騎行、遊泳、慢跑、太極拳等。運動一定遵從個體化原則,例如年輕朋友可進行劇烈運動,年齡偏大的朋友一定量力而行。
三、改變生活方式
1.充足睡眠。不管是睡眠不足,還是睡覺時間太長,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概率,因此在不同年齡段都需要保持這個年齡段應該滿足的睡眠時間。
2.戒菸限酒。酒中只含有熱量,卻不含有其他營養物質,而且空腹飲酒容易導致出現低血糖反應,喝完酒之後會導致血糖忽高忽低難以控制的,長期的喝酒會導致甘油三酯的增高,對肝腎功能也是有一定的損害的。
四、定期做體檢
大於35歲的朋友,一定每年體檢一次,及早發現問題,包括突然出現的無明顯原因的口乾,多尿,體重減輕,或體表癤腫的問題,一定及時就醫,不要忽視。
五、提前儲備糖尿病知識
如果父母有糖尿病的話,下一代得糖尿病的機率較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不過如果下一代各方面注意的話,也不一定得上糖尿病。把這些知識掌握腦中,相信我們生活上的顧慮會大大降低,並且能夠科學預防糖尿病。
以上就是李主任給我們帶來的關於糖尿病是否會遺傳的內容,如果家裡面有糖尿病患者,咱們也大可不必每日憂心忡忡。只要按照李主任的建議,把生活、飲食、作息調整好,相信糖尿病也不會這麼輕易就找上門來的。
04參考文獻:
[1]Genetics,pathogenesisandclinicalinterventionsintype1diabetes.Nature2010Apr29;464(7293):1293-300PMID:20432533BluestoneJA,HeroldK,EisenbarthG
[2]Pediatricobesity:Causes,symptoms,preventionandtreatment.ExpTherMed2016Jan;11(1):15-20PMID:26834850
[3]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誌,2018,10(1):4-67. 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3.
[4]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預防和治療指南(2019年版)
[5]AlanL.Rubin,MD DiabetesforDummies[M]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