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侖,有三幢特立獨行的房子——庫宅、王宅和柯宅,因其特殊的設計風格和顏值,火遍網絡。這三幢房子的設計師、寧波鎮海中學1997屆校友王灝,本月初獲得首屆「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青年探索獎。該獎項被譽為「中國版的普利茲克建築獎」,由2012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擔任評審委員會主席。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王灝應母校邀請,給鎮海中學的學弟學妹們發來了寄語。王灝當年的高中班主任和同班同學,也講述了他們眼中的這位建築師。
設計風格獨特的建築師
獲「中國版普利茲克建築獎」
王灝,1997年鎮海中學畢業,200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2006年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2011年創立事務所「佚人營造」(「佚人」是對傳統工匠的指稱)。他是「建造學社」的創始人之一,該社力圖重造民居、營造書院,並倡導民居研究以及木構設計。他的代表作有:王宅、柯宅、庫宅、胡宅、五號宅、寧波柯力博物館等。
在「自然建造」的頒獎典禮上,評審委員會對王灝的評價是:「王灝的實踐探索致力於傳統營造文化的復興,而又脫離了簡單的懷舊和鄉愁,在現代建築的形式與傳統工藝的技法之間,創造出了一種富於張力和差異性的空間體驗。」
如同貨櫃「疊羅漢」的庫宅,位於北侖春曉通往海口社的路上,被網友稱為「童話裡的民房」,這是王灝為堂弟設計的民居。
極簡主義的王宅,是王灝在寧波的自己的家。
王灝在家鄉自建的第三棟樓柯宅,主人是他的姨夫。
佚人營造作品:前童潤舍木構室內 攝影 陳顥
王灝的作品起於鄉村,以大量木構件來搭建現代建築,在國內比較少見。他對木材的運用駕輕就熟,提及緣何對木材情有獨鍾,他之前在接受採訪時說,「木構是中國匠作系統存在的依據,中國的造物系統中倘若沒有木頭,就失去了意義。木構,作為東亞文明最重要的象徵,它的背後代表了一種思想,而這種思想承載的是一種造物邏輯,有別於西方的造物邏輯。」
在各種木構建築中,王灝最心儀的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徽州呈坎村的寶綸閣,另一個則是寧波的保國寺。「當你踱步於這兩個木結構空間中,這種直觀感受完全不亞於你在歐洲看到的聖索菲亞教堂,或是羅馬的萬神廟。更有意思的是,雖然它是中央建築般的存在,但它卻是入世的,除了在用料和工藝上更為講究外,與周圍的民居建築幾乎無異。」在王灝看來,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木結構做得最出色的,是中華民族。
王灝眼中的鎮海中學
和鎮中師生眼中的他
「在鎮中的三年裡,有我最美好的學生時光,我在以古為軸的泮池邊有著難忘的校園回憶。」王灝說。鎮海中學保留下來的古代學宮式的建制與中西合璧的建築之美,深深地烙在這位高中三年都擔任班長的學子心中。
「在緊張的學習日子裡,希望同學們在未來人生路上不僅僅做個專業的『守望者』,而是一個砥礪奮進的『思想者』和『探索者』。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希望每位同學都在當今碎片化的網際網路社會裡,學會如何欣賞傳統中國審美,培養自己獨特的審美與生活品味,能夠對環境與建築藝術等大眾藝術有著基本的欣賞力,一定要藐視單純的物質追求帶來的膚淺幸福。」這是王灝對在讀學弟學妹的寄語。
王灝當年的班主任舒建東老師回憶,高中階段的王灝連續三年擔任班長一職,鎮中優秀學子該有的品質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來自北侖偏遠鄉村,入學時的起點並不是最高的,高一時也沒被選入鎮中歷史上第一個重點班。但憑藉著毅力,通過三年努力,他躋身年級前列,名至實歸地被保送進心儀的大學。當年高考期間,他放棄休息,忙前忙後默默為同學服務鼓勁。作為班主任,非常慶幸有這樣一位認真負責,品學兼優的好班長。
舒老師說,王灝的特長很鮮明,他雖是理科生,卻常常利用周末留校的休息時間博覽群書,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功底。「他美術功底紮實,且效率很高,記得我們周三的班會課常常只有課間十分鐘的準備時間,王灝只要幾分鐘就能把黑板整出主題班會的背景,他出眾的美術基礎也是他選擇建築設計專業的初衷。多年前,常常從媒體獲知王灝的成就,作為班主任,驕傲之情油然而生,同時,祝願王灝在專業設計道路上越走越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
如今在鎮海任中學教師的劉文怡,是王灝的高中同窗。「畢業那年,好多同學受邀去他家做客。依稀記得那時的老宅,如今早已是網紅。但這依舊未改其『回家』的初心……高中讀書時,經常在課間見到王灝與周圍同學討論問題,即便爭得面紅耳赤,也要刨根問底,弄個明白。」
記者 王偉 通訊員 曾昊溟
【來源:寧波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