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地圖導航不容差錯,需平臺盡好自身責任的同時,也可與政府職能部門建立數據實時共享機制,確保權威、精準、優質的導航服務。
全文1268字,閱讀約需2.5分鐘
文/戴先任(職員)編輯 何睿 校對 李項玲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越來越依賴於智慧型手機上的各種導航APP,也要求平臺方對此負有更大責任。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xx地圖持續為你導航,前方目的地是:黃泉路。」這原本是個段子,而今對安徽合肥部分居民來說,卻成了「真實存在」。據報導,9月10日晚,有人反映,合肥市政務區仙龍湖路在xx地圖上被標註為了「黃泉路」。為此,記者聯繫該公司客服,一名工作人員解釋,是手機端地圖出現的這個問題,已通知技術部門更改,次日即可恢復正常。
本來是龍湖路,卻成了「黃泉路」。而「黃泉路」的含義眾所周知,其對國人來說,是大不吉之詞。當行車到達這個路段時,導航卻突然告訴你「前方目的地是:黃泉路。」不免引發很多人的心理不適,而且這還會對行人與司機造成誤導,甚至帶來其他損失。
對於龍湖路成了「黃泉路」,地圖公司方面回應,或被人隨意更改。據了解,該地圖面向用戶開放地名修改添加模式。這就給了少數惡作劇甚至不懷好意的人「惡搞」的機會。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時代突飛猛進,「三年一小樣,五年一大樣」,新建道路、新建小區、更換店鋪等,實在太常見了,對於平臺來說,確實較難單憑自身的力量完成實地考察測繪,及時了解與更新地理信息的實際變動。通過向用戶開放修改功能,則能通過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對地理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彌補自身的不足。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問題。
但對於平臺來說,不能將修改地名的權利完全下放給用戶,平臺對用戶反饋的修改信息要能進行嚴格核實、嚴格把關,這樣才能避免惡意修改、隨意修改的情況發生。一條道路被修改成了「黃泉路」,如果平臺能夠盡到自身職責,不可能發現不了其中的問題,但「黃泉路」的出現,卻暴露了平臺審核機制存在不小的漏洞,也暴露了平臺的責任缺失。
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上的導航地圖幾乎成了「國民出行平臺」,這樣一款「國民應用」,一直以來卻受到不少用戶的吐槽與詬病,主要問題也集中於定位不準、地名錯誤等方面。用戶可隨意修改地名、平臺審核不嚴等,或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但平臺難以掌握實時數據,相關信息滯後,是造成差錯的更重要方面。
而在此方面,對於新建道路、新建小區、更換店鋪等,跟城市發展、建設的相關信息,政府職能部門掌握得更為及時,也更加齊全、準確。為此,可以推動建立共享機制,讓職能部門掌握的數據,與手機導航地圖這種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實時共享,避免因平臺方信息更新滯後造成導航問題,為用戶提供權威、精準、優質的出行服務,而不是「挖坑」。而這,原本也是現代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值班編輯 花木南 吾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