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裂變的社會裡,大量湧入的熱點、社會新聞令人眼花繚亂,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令我們頭暈目眩,浮在這樣的思潮之下,想要靜下心來寫點自己喜歡又賣座的文章,是件令人迷惘的事情,如果能有人指引我們找到方向就好了。
畢竟流量、展現量,分分鐘令人抓狂,真正能耐得下心來寫作的人少之又少,而靜待花開總是離我們那麼遙遠,或許這時候,來一本清涼解暑,令人心生愉快而又能分享成功秘訣的書,才是一杯降溫涼茶。
《寫你想讀的文章》,作者田中秦延,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從事策劃和方案工作24年,迄今為止閱讀了6000多本書,2016年辭職,自稱「青年失業家者」他憑藉涉獵電影、文學、音樂、美術、攝影、就業等題材的文章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強烈支持。也是「明天的寫作」學習研討會講師。
在日本上市兩個半月銷售破15萬冊,榮登日本亞馬遜圖書排行榜第1名,這本書介紹了改變人生的簡潔寫作法。
它介紹了如何運用簡潔的寫作心路,令自己的文章榮獲高點擊量,並由此接到更多的寫作邀請,甚至編輯極力相約寫書的過程。
其中也有許多簡單的寫作小竅門可以借鑑。
寫文章這件事,是必須寵辱皆忘的,否則一贊一喜,一貶一愁,人大概不久就變成球場上的籃球,一上一下,一下一上,不發瘋才怪。——摘自網友
一、隨筆的定義
作者認為:在事象和意象交織之處產生的文章。
所謂事象,就是我們耳聞目睹以及所了解的事情,包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與之相接觸,心靈為之觸動,便會產生想要把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的念頭。
我覺得這和古人寫詩的賦比興很相似,賦就是鋪陳直敘,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類比(賦比興中比的意思是類比,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如果有很好的理解事象及意象,還有賦比興之間的關係,寫作起來就容易得多。
很多朋友會說不知怎麼寫,不知寫什麼,寫完之後感覺不好,就是因為沒有把這幾個概念很好的理解。
只有通過眼睛所見,描摹心中想思,最後再通過技巧準確表達出來,才算是完整的創作過程。
自然我們不能像書中作者所寫那般輕鬆,他畢竟有著24年文案的寫作經驗,沒有這點功底個人建議還是應該腳踏實地,認真學會如何描寫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才是重中之重。
比如學習素描,就應該從
1.解決造型能力,練習線條到位。2.筆刷技巧方法,運筆、上調子。3.色彩原理,色彩搭配。4.光影明暗關係。5.畫面構圖,解決單一構圖。6.創意技術,推薦基本框架。
以上六點去著手學習,請原諒我的跑題,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常常跑題,我也被帶跑偏了,因為最近在學習繪畫,我覺得寫作和繪畫的基本要求簡直同出一脈,否則嚴歌苓的父親為什麼要從畫家轉為作家呢?
不了解文章的框架組織和寫作技法,直接就想隨心所欲的寫作,那還是想得過於簡單了呢?
但作者的思路我們倒是可以借鑑,畢竟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二、取悅自己之後再取悅讀者,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作者的意圖就是寫好自己想讀的文章。但是有幾個人能真正的說出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還有真實的願景呢?
也許是因為別人喜歡才喜歡,又或許是個意志不堅定的人,特別容易受到身邊信息所影響,又或許對於世界的寬廣根本沒有那麼多認識,許多未知才是真正喜歡的。
我從前閱讀文章只摘取唯美、善良、陽光的,很少去讀悲劇,慘劇,這導致我的交際很差,因為我認為人和人之間只有善意,只要遇到不理解的事我就會逃避,不敢真正面對。
後來因為學習寫作,我開始大量泛讀各類文章,這才發現我是有多片面,而隨著閱讀才明白自己是多脫離人群,也沒有認清真正嚮往的方向。
所以先要弄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才能取悅自己,再去取悅讀者,這是一個漫長而堅艱的過程,尤其很多事物開始很難接受,要通過了解背景、解讀事物背後的邏輯去發現真實。
這一點作者在書中也有說明,他舉例說自己對於幕府這個詞不甚了解,通查了很多資料,才真正搞懂它的意思。
所以我建議大家為了想要更多了解自己,要適當的去嘗試不同的事情、讀更多的書、了解更多的知識。
寫作是件任道重遠的事情,為了流量,為了熱點而寫,追逐的過程中是否會迷失自我呢?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正確的思想,當你的心不安靜的時候,當你焦慮時,不妨打開這本薄薄的冊子,感知一下作者的良苦用心。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