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一部講帝王術和萬人敵的書,但是,它卻不能脫離舊小說的窠臼,開篇第一句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論調,是幾乎所有舊小說裡面宿命意識在作祟,反映出古代說書人固有的哲學家情節——無論故事淺顯抑或複雜,都要講出點兒道理,都要說出些感悟,否則好像不完整,好像沒水平。
然而這些老生常談,即便說得天花亂墜,也未見得體現出說書人就搖身一變成了尼採、成了海德格爾,他還是說書人,所講的故事還是江湖險惡爾虞我詐,還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反觀如今一些說書人,跑到電視上說書,也有一些哲學家情結,總想請觀眾朋友聽了從中受到一些教育,「心靈深處爆發革命」,噫籲嚱,危乎高哉,這樣的說書宗旨!你大概中間略講一些教人勸善的故事,或是毫無用處單純勵志的心靈雞湯,就已經很不錯了。
老驥就比較實在,不說這些哲理,一上來就抱定「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信念,要替三國將領排個譜,看一看到底誰功夫高。老驥幼年時在鄉下,鄰居裡有一個閒散的老翁,最愛看《三國演義》和《隋唐演義》,每天在家裡念,不去田裡幹活。他家地裡蒿草沒膝,莊稼行將荒蕪,被鄉人看不起,以為不務正業。他老先生不但愛看,還愛講,動輒將裡面的人物擺在股掌之間,評判孰優孰劣,功夫誰高誰低。據這位老漢講,三國功夫最好的當屬常山趙子龍,隋唐功夫最好的當屬衛懷王李元霸。這兩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以在萬馬軍中橫行無忌的。老驥和一幫小朋友都跑去他家裡聽講,如痴如醉,頗以為然。後來老驥系統學習了文史知識,才知道不但這老漢覺得趙子龍是三國第一位英雄,就是歷來群眾性文藝作品,如三弦大鼓,都是如此。著名的北洋軍戰歌《五虎將》,開頭一段就是「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板坡前逞英雄,戰退千員將,殺退百萬兵,懷抱阿鬥得太平」。可見這個觀點,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老驥漸漸有了許多疑惑。《隋唐演義》,老驥不熟悉,只知道裡面講到賈柳樓四十六友結拜,很羨慕秦瓊的交友能力,而這些人物的功夫高低,不太敢妄加評論。但《三國演義》卻是自小看的,裡面的人物如同對面,知道趙雲趙子龍曾在長坂坡前懷抱幼主,單槍匹馬踏曹營,如入無人之境。然勇則勇矣,功夫不見得是三國最好的。袁紹磐河戰公孫,趙雲出頭幫著公孫瓚,遇到河北名將文丑,「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如果說趙子龍是三國第一名將,那文丑自然也應該是並列第一。然而,沒過幾年,文丑在延津口遇到關羽關雲長。當時關羽剛在白馬坡前斬過顏良,風頭正盛,和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可見關雲長的功夫遠在趙雲、文丑之上。如此說來,則關羽的功夫最好。然而,當初十八路諸侯徵董卓,虎牢關下迎著呂布呂奉先,先是張飛出馬,「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居然還戰不倒呂布。最後還得劉備親自出馬,「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裡也來助戰」。三英戰呂布,才把呂布打敗。所以說三國功夫最好的將領,首推呂布,次則關羽,再往下數才勉強算得上趙雲。這還不算曹營將校如許褚、典韋,江東將校如甘寧、太史慈,那也都是萬人敵。
然則為何歷來論者皆以為趙云為三國第一將呢?就連京劇《甘露寺》,也說他「蓋世英名冠九州」。吾友王卓明有論:只因趙雲單騎救主,功佑兩代,且一世英名,平安著陸,環顧三國未有如此將軍。吾友陳睿有論:趙雲只是劉備的衛隊長,基本上沒有獨當一面過,這點來說在三國已經排在十名開外。主要是長坂坡給人印象太深,所以說大場面的表現很重要。吾友張宇有論:武功流派不一樣。關羽是單挑之王,必殺技是瞬殺,全力凝於一瞬,揮出如山海般氣勢的一刀,一般前三合解決戰鬥,過了三合,後面刀法缺力,就平庸了。這點如隋唐程咬金。趙雲則不然,他乃是群毆之王,體力遠勝關羽,擅長以一當十,長坂坡就是其鬥毆史的巔峰。
以上三段說法,皆為不刊之論,可鐫金石,照錄如右,或可以解釋趙雲成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