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今年春耕影響大不大?」當聽到記者拋出的問題時,興農鼎力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陳領沒立刻回答,而是打開了微信,屏幕上置頂著人員招聘、農資協調、運輸保障3個微信群,「區鎮兩級真給力,疫情發生後就裡建了群,相當於給春耕上了份保險。」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可這家位於順義區趙全營鎮的合作社,如今仍能日產銷3000斤有機蔬菜,與往年相差不大。清早從大棚裡摘下的西紅柿,經過包裝和運輸,最快中午就能來到市民餐桌之上。
這背後,3個微信群功不可沒——人員招聘群裡,包括不少周邊村的幹部,方便招聘本地農戶解決「用工荒」;農資協調群裡,對接著種子、化肥等多個供應商,確保農資供應不斷檔;運輸保障群裡,物流公司負責人隨時在線,安排車輛保障「綠色通道」。
育苗棚裡,幾位工人戴著口罩,正把芹菜秧挨個移植到託盤裡。記者蹲下來,仔細觀察了一位「熟練工」的動作:別看手指上沾著泥土,可操作起來很是靈活。一攏,幾團小秧苗便結對來到盆裡;一挑,從盆中抽出棵大約3公分高的秧,放在指間;一抹,宛如琴弦一樣纖細的苗便立在了盤中,還真有點「輕攏慢捻抹復挑」的意思。
這名「熟練工」名叫王明才,人稱老王,並非園區裡的「老人兒」。其實是疫情發生後通過人員招聘群引薦來上班的本地農戶,憑藉40多年的種菜「老底子」,稍加培訓就像模像樣。「我家距離大棚不過500米,上班方便;園區裡每天消毒好幾遍,還給咱發口罩,心裡踏實。」老王的「老伴兒」也在棚裡幹活兒,兩人加起來每天能拿到300元的工錢。
陳領說,像王明才夫婦一樣的種菜「老把式」,現在整個園區已經招聘了20多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為外地工人延遲返京造成的「用工荒」。
漫步於園區內,幾乎每個種植棚外,都能看見一垛垛的的尼龍袋,裡面是種子、化肥等春耕必備的農資。「微信一發,農資到家。」陳領把這些「家底兒」拍了照,發到了農資協調群表示感謝。一位群成員回覆:「群裡都不是外人,需要什麼儘管提,一定盡全力。」
這一袋袋種子、化肥用在哪、怎麼用,蔬菜大棚何時起簾、放簾,全部都由技術人員周寶明負責安排。他的手機裡也有個技術指導微信群,多雲、霧霾天氣造成溫室「低溫寡照」等一系列專業問題,都能隨時請教專家。這才有了一棵棵高品質的有機蔬菜。
從一粒種子,茁壯成長為一棵青菜,背後需要的是3個微信群、數百工作人員的鼎力支持。陳領說,越是在特殊時期,越是能體會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感覺。「等疫情過後,請您來欣賞我們的都市田園!」陳領與記者相約春暖花開時。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陳強 武亦彬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