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賞漆器,倫敦讀亞述,巴黎看羅丹

2021-01-09 澎湃新聞
11月中旬,在art021藝博會、西岸藝博會、上海藝博會落幕後,包括上海雙年展在內的諸多當代展覽仍在進行,此外,上海博物館也正式推出了「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用展覽講述了南社與近代上海社會變革,老字號朵雲軒則展示了京劇演員李軍的書法;此外,臺北故宮展示了「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在海外,法國將呈現羅丹的形體素描剪紙藝術,美國則將回顧安迪·沃霍爾的藝術。

上海

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

展期:2018年11月16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從新石器時代的萌芽探索,到戰國、秦漢的漆彩飛揚,一直到宋元明清的百花齊放,中國漆器史波瀾起伏而瑰麗絢爛。每一件漆器的背後,或是見證著人與自然間的奇妙緣分;或是反映著一時先人的生活狀態;或是「器以載道」,折射出社會文化與價值取向……觀賞歷代漆器,亦是從一個側面閱讀燦爛的中華歷史與文化。

此次上海博物館「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 輻射了儘可能多的時代與工藝,是上博首次系統、完整地展出館藏漆。共遴選上博館藏曆代漆器200餘件,分為六個部分。

禹步——第12屆上海雙年展

展期:2018年11月10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第12屆上海雙年展以「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為主題,通過展出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深度挖掘當代藝術社會角色的構架,探尋一種全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光前啟後——南社與近代上海社會變革

展期:2018年11月12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後最有影響力的革命文學社團,它與同盟會互為犄角,用文字鼓吹革命,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政權,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輿論支撐,他們在革命鬥爭、輿論宣傳、辦報興學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推動近代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展覽分為「幾復風流振風騷」、「辛亥朝陽倡共和」、「風雨同舟創偉業」、「海上流韻煥華章」四個展示部分,圍繞「南社與近代上海社會變革」這一主線,通過百餘件文獻史料和珍貴文物,結合相關研究成果,緊密聯繫「南社與同盟會」、「南社與中國共產黨」、「南社與上海」的關係,集中展示南社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強烈的家國情懷在革命鬥爭、輿論宣傳、教育興學等方面所做的貢獻。

藝術史:40×40 — 從40位藝術家看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

展期:2018年11月10日 - 2019年3月3日

地點:寶龍美術館

本次展覽以「藝術史:40×40」為題,通過研究與展示40位藝術家的作品,回顧1978年至2018年共4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歷史。

風生水起逐浪高: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長三角美術作品展

展期:2018年10月30日—2019年2月28日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覽以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的著名美術家在各時期創作的120件油畫、國畫、版畫、雕塑、連環畫等作品,生動展現這幅畫卷中的一段華彩篇章。

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

展期:2018年11月3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布爾喬亞被認為是20世紀和21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她的作品以融合了深層心理暗示和高度形態創造而享有盛名。此次展覽以「切不斷的線」這一貫穿其全部創作生涯、極具象徵意義的主旨元素來連接始終。她的懸掛式雕塑有著這樣永恆的矛盾與疑惑:牢固卻脆弱,被固定的卻可以改變。它們懸掛著,從一個單獨的點開始並且只依靠一根線支撐。


劉野個展「寓言敘事」

展期:2018年11月10日 - 2019年1月20日

地點:Prada 榮宅

展覽將展出中國當代藝術家劉野從1992年至今的30幅畫作,展廳位於 Prada 榮宅的兩個主要樓層,呈現了劉野畫作與榮宅建築和裝飾元素之間的關聯與呼應,這是榮宅修繕後的第二次藝術展。

家族的故事:顧維鈞家族旗袍展

展期:2018年11月12日 - 12月12日

地點:嘉定博物館

為紀念中國外交官顧維鈞誕辰130周年,展覽將展出顧維鈞家族9位女士穿過的共58件旗袍,其中三分之一是首次亮相。

上海新水墨藝術基地提名展之「常與變:水墨進程中的對話」

展期:2018年11月16日-12月18日

地點:朱屺瞻藝術館(歐陽路580號)

展覽將展出吳昌碩、康有為、朱屺瞻、關良、井上有一、吳冠中、、張桂銘、丁雄泉、丁立人、劉國松、夏陽、陳家泠、仇德樹、劉二剛、朱新建、王川、陳心懋、陳九、馮峰、虞村、柴一茗等從近代到當下的40位藝術家的作品。展覽以當代的視角對水墨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呈現。在這些縱向的線性水墨譜系和橫向的對話中,中國式藝術的傳承創新是如何呈現的?比如在南京新文人畫創作傾向出現的同時,上海的藝術生態是怎樣的,面對抽象水墨的實踐傾向,是中國畫基本語言元素解構化的最終結果,亦或是參照西方抽象繪畫的趨近性表達?

奇松之風韻,墨香化乾坤——李軍書法和茆帆國畫聯展

展期:2018年11月16日-11月25日

地點:朵雲軒藝術館(南京西路422號朵雲軒4樓)

當國粹京劇遇到中國書畫,兩者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呢?京劇老生演員李軍是「梅蘭芳金獎」得主,而在京劇之外,他最為痴迷的就是書法;茆帆的畫作則是追求古人雄渾的風格。展覽以京劇曲牌名「風入松」為題,或許更能符合李軍身上的色彩,也有「風韻入松細細聲」的意思。當李軍的書法遇到茆帆的國畫,猶如「會戲」,好看。李軍在演《滿江紅》《宋江題詩》等劇目時,在臺上邊唱邊玩真格兒的現場寫字,若是手裡沒點「玩藝」,那是絕不敢造次的。因為共同的愛好,李軍二十多年前初來上海,便於茆帆相識。茆帆,本名欒國藩,別署抱木居士、雷埠山房主人,現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

水墨觀音:獨坐千年·樊帆當代水墨作品展

展期:2018年11月17日—12 月28日

地點:上海原曲畫廊

樊帆的「水墨觀音」系列帶給觀眾一種異樣的審美感受。他的作品以觀音等佛像為意象,彌散出一種人生哲思和時空情懷。在水墨語言上,他用花青漬染出青花的美感。樊帆生於西安,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現任西安市美協副主席、西安美術學院環藝系副教授。

申窯.海上名家瓷器精品展

TSA現代美術三年展

展期:2018年11月10日-12月8日

地點:上海梧桐美術館

TAS是東京藝術專科學校Tokyo School of Art的英文縮寫。如今,TSA已經閉校多年,但TSA的藝術家們仍然活躍在藝術界。展覽呈現了TSA的校友及多位中日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北京

景德鎮御窯遺址與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嘉靖、隆慶、萬曆瓷器對比展

展期:2018年11月7日至2019年2月22日

地點:故宮景仁宮

展覽按朝代分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均按品種展示,分別為:濃麗明豔——青花、黃地青花、青花加礬紅彩瓷器;純淨雅致——單色釉瓷器;色彩繽紛——雜釉彩、鬥彩、五彩、紅綠彩瓷器;深遠影響——後仿嘉靖、隆慶、萬曆朝瓷器等,另遴選少量民窯瓷器加以對比,展出文物和標本總計298件套。

我向毫端尋往跡:明清山水畫的古意今情

展期:2018年11月3日—12月6日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此次展覽是北京畫院「2018·山水之年」推出的又一次重要專題展覽項目,以「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為始,上溯追源探討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流變。展覽共匯集國內重要文博機構收藏的三十五位書畫家的逾五十件明清諸派的摹古佳作,為觀眾集中了解中國古代書畫的摹古與出新提供了一次寶貴的機會。

想像·主流價值

展期:2018年11月18日-2019年3月24日

地址:中間美術館

這一次,我們把『當代藝術』與其他的文藝創作和生產形式並置在一起觀看,這其中涉及劇場、紀錄片、電影、網絡文化和亞文化、文學以及思想爭論等形式。我們的觀察限定在上世紀90年代和新世紀最近幾年的狀況,試圖為觀察文藝在中國新時期歷程中所處的位置、所被賦予的價值以及無數個體所作出的努力提供一個切片。

杭州

千載清風:古代墨竹名跡展

展期:2018年10月27日—11月25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為紀念文同誕辰1000周年,本次展覽將展出元明清三代的墨竹作品39件/組,感悟竹子的君子性情和古代賢士的品格,進而觀照自身的內心世界。

黃賓虹墨竹展

展期:2018年10月8日—12月30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黃賓虹墨竹作品近40件,這些作品多以臨摹歷代名家畫竹為主,尤以文同、吳鎮、倪瓚、夏昶、歸昌世、崔瑤等居多。通過這些畫稿,揭示了黃賓虹學古的態度、途徑與方法,展現了黃賓虹純任天真、傳神像外的筆墨意趣。


臺北

悠遊風景繪畫 :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展期:2018年11月17日—2019年2月17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區、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

次展覽將以17世紀到20世紀的風景名畫,共計65件作品展出,並聚焦在19世紀印象派至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傑作。

山東

濰坊地區出土青銅器特展

展期:2018年10月18日—12月18日

地點:濰坊市博物館(濰坊市奎文區東風東街6616號)

展覽匯集全市考古發掘、學術成果、館藏精品之大成,舉十數館之力,匯聚近225件青銅器於一展。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即第一部分《禮出東夷》:展示禮器和樂器;第二部分《金戈鐵馬》:展示車馬器兵器;第三部分《吉金萬象》:展示貨幣、錢範、實用器、銅鏡、印璽等;展覽延伸《金石永壽》:展示仿古銅與青銅器全形拓。


成都

何多苓自選集

展期:2018年11月18日—2019年2月18日

地點:何多苓美術館

展覽《自選集》規模很小,但對於何多苓而言是很寶貴的,呈現了包括其手裡僅存的一些老畫和藝術家從藝40年的重要節點。

日本

京都大報恩寺: 快慶、定慶的佛像

展期:2018年10月2日—12月9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創建於13世紀鎌倉時代的大報恩寺,是位於京都上京區的真言宗智山派寺廟。歷史悠久的大報恩寺因藏有諸多日本「慶派」工匠的古佛像聞名,本展將這些珍貴的傳世品集中呈現,以紀念將在2020年到來的建寺800周年。

花魁的時尚

展期:2018年11月2日—12月20日

地點: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

展覽將為大家介紹花魁的時尚,還有她們的生活起居。花魁在江戶文化中佔據著一個獨特的位置,希望觀眾朋友們能通過浮世繪,感受她們的魅力。展覽分為「華麗的時裝」、「花柳巷的生活」、「肉筆畫的世界」三個部分。

英國

「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展

展期:2018年11月8日 - 2019年2月24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展覽展出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相關的約200件物品,包括彩磚、石雕、壁畫、金屬器皿、黃金和象牙制家具配件等,呈現了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的生平與故事。

文藝復興藝術家 Lorenzo Lotto 肖像畫展

展期:2018年11月5日 - 2019年2月10日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Lorenzo Lotto(約1480-1557)出生於威尼斯,一生輾轉於義大利的多個城市,主要繪製宗教題材畫作和肖像畫。展覽將展出其像畫作品,這也是英國首次為其舉辦的大規模回顧展。


野獸圖騰:1950年代英國雕塑展

展期:2018年10月29日 - 2019年2月4日

地點:泰特不列顛美術館

展覽展出1950年代英國雕塑家的雕塑作品,回顧藝術家對冷戰的焦慮情緒,以及當時的年輕藝術家對國際主流藝術的反抗。

法國

胡安·米羅紀念展

展期:2018年10月3日 - 2019年2月4日

地點:巴黎大皇宮

展覽通過超過150件作品全面回顧米羅創作技巧和風格的演變。作品時間跨度超過70年。

羅丹形體素描剪紙展

展期:2018年11月6日 - 2019年2月24日

地點:羅丹美術館

展覽展出近250幅法國雕塑家羅丹的素描作品,其中90幅經羅丹本人裁剪並重新組合,為展覽的核心展品。

美國

安迪·沃霍爾回顧展

展期:2018年11月12日 - 2019年3月31日

地點:惠特尼博物館

展覽將回顧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藝術生涯,全面呈現他藝術創作的廣度和深度。

繪畫禮讚:館藏荷蘭黃金時代油畫展

展期:2018年10月16日 - 2020年10月4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覽展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約75件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作品,帶領參觀者探索17世紀的荷蘭文化,包括宗教、商業、家庭生活等主題,呈現藝術史上這一非凡的篇章。

澳大利亞

指南針:館藏女性藝術家作品展

展期:2018年11月9日 - 2019年2月3日

地點: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展出館藏中的澳大利亞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既有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者,也有澳大利亞原住民後裔,通過彼此之間的「對話」,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於女性身份的理解和討論。

講座:

上海

「考工記」與傳統基因(二)

時間:2018年11月18日(周日)下午2:00

地點:上海圖書館多功能廳

主講人:王敏

《考工記》是一部記錄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的著作,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思想觀念,在中國科技史、工藝美術史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本講座將分兩期來介紹這部手工藝傳世經典的成書年代、地域以及影響,通過對其「百工之事」的特點和攻木、攻金、攻皮、設色、刮摩、摶埴六大技術門類分論篇章的內容陳述,探討該書所闡述的傳統手工藝中蘊含的工藝基因與現代工藝創新的關係。

「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講座系列(第一期)

朱墨相輝——大都會博物館藏中國漆器擷英

時間:2018年11月16日(周五)19: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陸鵬亮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副研究員

漆器作為中國古代藝術之重要一門,雖僅以紅黑兩色為大宗,但以其工藝精粹,匠心獨孕,歷來深為世人珍重。在海外公私收藏也屢有所見,備受青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即可謂其中翹楚,其中尤以宋元明時期為豐,各朝各類皆可見有代表作品。該館漆器的收藏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晚期,百餘年來多方搜集,或來自藏家捐贈,或來自專家購藏,由純為室內陳設之用器展示,直到深入學術探求,孜孜以求,綿延至今。從此門類的收藏,實可管窺歐美學界認識中國文物的發展過程,同時也可以看到中華文化對外播揚的悠遠實力。本次講座將回溯大都會漆器收藏的往事軼聞,探究其中精妙名品,並分享最新的研究發現。

故宮藏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漆器收藏

時間:2018年11月17日(周六)時間:10: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陳慧霞 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漆器大部分為清宮舊藏,數量約七百件,以明清時期的雕漆器,尤其是剔紅及剔彩為大宗。這些漆器一半原存熱河、遼寧行宮。另一半原存北京紫禁城,其中二分之一原來存放在養心殿、壽安宮、景仁宮和永壽宮等宮殿,是皇帝、皇太后、太妃、嬪等人的生活用器,多作為朝珠、書冊、飾物等的收藏盒;二分之一原存放在清代內務府造辦處作坊之一的如意館,可能是備用品。本講座將以時代為軸,介紹館藏漆器的風格特色,並輔以檔案與文獻資料,說明漆器製作的背景。

上海新水墨藝術基地系列講座

水墨之變——1978年以來水墨問題概述

時間:11月17日(周六)上午9:30

地址:朱屺瞻藝術館3樓展廳(歐陽路580號)

主講人:陳孝信

多重對話中的水墨語言

時間:11月17日(周六)下午2:30

地點:朱屺瞻藝術館3樓展廳(歐陽路580號)

主講人:夏可君

作為公共教育的美術館

時間:12月1日(周六)下午2:30

地點:朱屺瞻藝術館3樓展廳(歐陽路580號)

主講人:馬琳

浙江

文徵明與墨竹的歷史

時間:2018年11月17日(周六)14:00

地點:浙江博物館武林館區三樓報告廳

主 講:潘文協(蘇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君子比德於竹,唐代以後竹子逐漸成為君子的象徵。而自北宋蘇東坡倡導文人畫理論以來,墨竹一直是文人畫中一個重要的題材。文徵明乃明代吳門一位頗具君子之風、儒雅之範的一代典型。如此一位具有君子人格而起人景仰之心的文人書畫家,在表現象徵君子的竹子時,在風格和趣味上究竟有著怎樣的面貌?

清代乾隆時期鑑賞家陸時化認為,文徵明乃是繼吳鎮、夏昶之後,畫竹之一道統。本次講座配合浙江省博物館紀念墨竹宗師文同之「千載清風——古代墨竹名跡展」,討論文徵明在墨竹歷史上的造詣與地位,具體涉及文徵明日常閒居時的竹下生活、文徵明對傳統墨竹的鑑賞、文徵明墨竹的風格等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大英賞羅丹與希臘藝術,上博看三百年英國風景
    在「五一」節日臨近之際,上海博物館的「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已經開幕,向觀眾展現近300年的英國風景畫史,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雙展「克裡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憶所」及「陌生風景: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也值得一看;在北京,則有故宮博物院的「張伯駒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已接近尾聲。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重開放,倫敦在堅持,羅馬巴黎紐約閉館多
    從3月13日起,在上海,久違的美術館、博物館終於重新打開了大門。上海博物館、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均已恢復開放(同時要求網絡預約並限額,進館測體溫、戴口罩及出示隨申碼)。此前,陝西漢中博物館、江蘇常州博物館等也已陸續開館。此外,河南龍門石窟、山西雲岡石窟景區也已開放。
  • 一周觀展指南|莫奈「日出」上海,齊黃「相逢」西湖
    展覽展出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其中包括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鎮館之寶《日出·印象》等9件莫奈畫作。這也是《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金漆木雕、脫胎漆器、漳州木偶、福州木雕、壽山石雕、莆田木雕、建窯黑瓷、德化白瓷,還有軟木畫、柘榮剪紙、畲族刺繡和銀飾等近日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
  • 羅丹-為藝術而生的雕塑巨匠
    勒內.羅丹,1840年11月出生在巴黎,父親是巴黎警署裡一名便衣保安警察,小羅丹還有個姐姐叫瑪利亞。與繪畫的不解之緣。年少的羅丹一邊學習,為了提高藝術修養常去博物館和圖書館看書,也同時結交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他經常利用下午時間去羅浮宮臨摹大師作品,到塞納河對岸戈博蘭畫室跟畫家呂卡學畫,特別與眾不同的是,他晚上要把白天所見到人物憑印象給畫在紙上,這種學習方法如同跨上千裡馬一日千裡。除此外,他還讀很多文學作品,詩人維吉爾,雨果、拉馬丁、米什萊、基內等作家作品都是羅丹所喜愛的。
  • 一周觀展指南|蓬皮杜羅浮宮無奈暫閉館,三大石窟首度聯展
    在英國,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剛剛展出「特納筆下的現代世界」,英國國家美術館為巴洛克時期女性藝術家阿爾泰米西婭舉辦個展。展覽共計展出87件組古代漆器,以曹其鏞先生夫婦捐贈古代漆器和近幾年收藏的漆器為主,囊括宋元以來漆器工藝的精品,如宋元四季花卉鳳凰紋橢圓盒、明黑漆嵌螺鈿花卉紋漆盒、宋元剔犀如意紋葵形盤、南宋黃漆攢地戧金雲獅紋盒等多件重器
  • 一周觀展指南|見證「全球藝場的上海時間」,不僅僅在西岸
    展出了劉韡18組作品,包括一系列最新創作的裝置、雕塑和繪畫,能看出來藝術家在2020年這個特殊時期對過去與當下社會的思考。浙江斑斕紛呈——館藏古代漆器特展展期:2020年10月23日起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一周觀展指南|國博上博賞元明瓷器,倫敦展達·文西手稿
    在倫敦,為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大英圖書館和倫敦女王畫廊則將呈現達·文西的手稿與素描。「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慶祝上海解放七十周年:新中國海派筆墨成果展展期:2019年4月28日-6月2日地點:上海筆墨博物館此展將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2000年(新世紀)2008年(企業轉制改革)為界分為三個時段,通過不同時期的筆墨製品、文獻資料和相關筆墨文化展示,回顧上海傳統筆墨企業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一周觀展指南|倫敦再讀提香「愛欲」,上博新展宋拓鍾繇
    英國大英博物館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文物地點:倫敦大英博物館展期:2020年8月24日開始重新開館後,大英博物館大部分的底層展廳都將開放,圍繞底層展廳的一條新的單向參觀路線將讓觀眾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最具標誌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的9000多件文物。
  • 一周觀展指南|《女史箴圖》倫敦再現身,一年僅展六周
    在近期的展覽中,繼遼博「又見大唐」特展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與河南「二里頭夏都文化展」等古代文物展覽成為焦點外,在法國巴黎,「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紀念展」已在羅浮宮開幕;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展示了一年僅展6周的顧愷之《女史箴圖》。
  • 指南|從倫敦到巴黎的火車,需要多久時間?
    歐洲之星是一條連接英國倫敦聖潘可拉斯車站與法國巴黎、裡爾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高速鐵路服務。從倫敦到巴黎最快大約2小時15分鐘左右,從倫敦到布魯塞爾需要約2小時,從倫敦到阿姆斯特丹只需要3小時41分鐘左右。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江南與庚子藝事,東京展和服與變遷
    疫期之中,上海的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已如期開放。除了上海博物館的主要展覽,近期在上海古美藝術中心與羅浮紫開幕的「庚子藝事展」、上海中國畫院的「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作品展」、復星藝術中心的「亞歷克斯·卡茨」展、民生美術館的北歐當代藝術展等都吸引了不少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 一周觀展指南|這個炎夏,賞良渚玉、扇面展和「中國本色」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推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的中國首次個展「自由建築」,筆墨博物館則有名人扇面展。此外,東京、倫敦、紐約近日也有精彩展覽開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這一周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集結浮世繪名作,倫敦重看印象派與高更
    炎炎暑熱下,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持續吸引了文化界眾多目光,書展之外,藝術觀展的亮點同樣不少。在上海,上海博物館的「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正在進行中;在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迎來「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呈現的寶雞出土的青銅重器。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的倪瓚,上海藝術家的抗疫
    一周觀展中,國內主要大部分省市展覽已開,除了延長現有展覽的展期外,4月上旬將有展覽新開,其中包括上海中華藝術宮的抗疫主題展、攝影藝術中心的「後時尚時代」、臺北故宮「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等。一些常設展當然也是極值一觀,如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繪畫館的歷代書畫珍品。
  • 一周觀展指南|大英圖書館珍寶來到上海,中國芳香去往巴黎
    驚蟄已過,仲春來到,如同動植物的甦醒,3月起,各類展館陸續開啟新一年的展覽,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蕭勤藝術大展」和「仲條正義設計展」展現藝術家創作的變化,上海圖書館迎來「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更是讓人期待。上海博物館則是將中國古代香文化帶到巴黎。
  • 羅丹的思想者:你在想啥呢?
    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劃時代的藝術家,他的雕塑《思想者》被譽為羅丹藝術人生中的裡程碑,也因此使羅丹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之一。答案顯然不是,羅丹小時候家境貧苦,爸爸送他去讀書,但他不愛學習文化課,學習成績非常糟糕,唯獨只是對繪畫和雕塑還有點一點點興趣,羅丹的父親不得已把他送進了巴黎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只為他能謀求個生存技能。可能就是這無奈的一個決定,成為他偉大藝術人生的開始。羅丹直到14歲才遇到了決定他命運的啟蒙老師——赫拉斯·勒考克。從此開始,他才算真正開始學習繪畫。
  • 一周觀展指南|日本將迎顏真卿大展,法國聚焦雷諾瓦父子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其中,一些冊頁為上海博物館割愛的「精品」,對書畫愛好者來說可謂不容錯過。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展期:2018年11月16日—2019年2月24日地點:上海博物館這是上博首次系統、完整地展出館藏漆器。
  • 關於羅丹, 你不知道的十件事
    《吻》和《沉思者》是羅丹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但它們原本只是大型作品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的組成部分。整件作品是為巴黎一家新開的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入口而定製的。《地獄之門》,石膏,1900,奧賽博物館。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展覽共計展出87件組古代漆器,以曹其鏞先生夫婦捐贈古代漆器和近幾年收藏的漆器為主,囊括宋元以來漆器工藝的精品,如宋元四季花卉鳳凰紋橢圓盒、明黑漆嵌螺鈿花卉紋漆盒、宋元剔犀如意紋葵形盤、南宋黃漆攢地戧金雲獅紋盒等多件重器。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展覽共計展出87件組古代漆器,以曹其鏞先生夫婦捐贈古代漆器和近幾年收藏的漆器為主,囊括宋元以來漆器工藝的精品,如宋元四季花卉鳳凰紋橢圓盒、明黑漆嵌螺鈿花卉紋漆盒、宋元剔犀如意紋葵形盤、南宋黃漆攢地戧金雲獅紋盒等多件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