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2月23日凌晨,疑似一顆火流星墜入我國青海。此時尚未日出,多個目擊視頻顯示,黑暗的天空亮如白晝,巨大的火球斜墜向地面。
晚間,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青海地震臺網記錄到了此次事件,落地時間在7時25分,地點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和玉樹交界。
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除了青海外,也有網友表示西藏昌都等地也有目擊。從視頻上看,這一物體下落速度快,持續時間長,亮度大,在尚未落地時就開始解體。
微博@Ziyun_發布的一段直擊視頻,顯示火流星未到地面即開始解體。
有可能是長度超過10米的小行星
「應該是繞太陽運動的小行星(流星體)。」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告訴南方plus客戶端記者。
朱進表示,從視頻看,這一「天外來客」的長度可能會超過10米,也很可能會有隕石到達地面。
記者了解到,流星體在通過地球大氣時被燒蝕,呈現為明亮的「火流星」;沒有被完全燒蝕的流星體殘骸落到地面,就是隕石。
微博網友@騰井惠美子 發布的火流星留下的「彩雲」。
由於落入地球的物質99.999%都會燃燒在大氣層中,人類目前僅對體積和質量較大、距離地球比較近的小天體進行觀測和預測,目前監測它們最為權威的組織是NASA在2016年成立的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監測的目標是距離太陽最近1.3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以內、30米直徑以上的近地天體。
在中國,位於南京的紫金山天文臺也有專門的近地小行星監測項目。北京、山東、廣東、新疆等地的天文愛好者也有建設流星視頻監測網,若有「火流星」出現,可用來分析是否可能有落地的隕石。
隕石能助我們推算太陽系早期演變
科學家對於火流星帶來的隕石可能更感興趣。
隕石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天體物質之一。最古老的隕石年齡與地球相當,因此它還能助我們推算太陽系早期演變。
2015年,NASA的科學家在隕石中發現了構成DNA和RNA的基本化合物,從而為隕石在地球生命演化過程中可能發揮過作用的論點增加了論據。隕石可以有多種分類方式,如果根據隕石的內部結構劃分,可將隕石分為兩大類:球粒隕石和非球粒隕石。
球粒隕石內部分布有毫米級球狀顆粒,是早期太陽星雲凝聚形成的由球粒、金屬和基質等組成的集合體,它還可能包括各種類型恆星的塵埃,可能記錄了太陽系起源的重要信息。而非球粒隕石,則是由行星和小行星熔融產生。來自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的隕石都屬於非球粒隕石。因此,隕石是珍貴的科學研究資源,是研究和探索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對象。
長期從事隕石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林楊挺研究員曾對南方plus客戶端記者表示,隕石就是天然的小行星、火星、月球樣品。事實上,截至目前,除了如嫦娥五號等採樣返回任務,隕石是人類取得地外樣品的唯一途徑,特別是對於火星的研究,隕石仍是唯一的樣品來源。
林楊挺表示,國內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這一領域發展較快,隊伍也在壯大。隕石學和天體化學的發展一方面是深空探測的戰略需求,另一方面深空探測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該學科的發展。「尤其是對於火星的研究,隕石是現在唯一的樣品。」林楊挺介紹。
【南方plus客戶端記者】王詩堃
【視頻剪輯】羅賓豪
【圖片】均為網絡圖片
【策劃統籌】張志超
【編輯】張志超
【校對】謝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