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照。
好奇心日報8月4日報導 在經過了長達一年的與電影審查部門不斷的溝通和修改後,電影《盲道》終於拿到了公映許可證。
電影《盲道》是導演李楊的底層三部曲的第三部,講述的是述落魄音樂家與流浪兒童之間救贖的故事。
「盲」系列之前的兩部,分別是《盲井》和《盲山》,關注的都是現實的邊緣題材:前者《盲井》是根據真實案例,偽造礦難殺人詐保案件改編,並寫實地記錄了煤礦業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後者《盲山》講述的則是販賣婦女的故事——其原型在中國部分落後窮惡的農村地區,比比皆是。
「盲」系列第一部作品《盲井》於 2003 年上映,年僅 16 歲的王寶強憑藉電影裡「元鳳鳴」一角,獲得了臺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新人導演李楊獲得了德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這樣一部在海外地區頗受好評,反映中國社會問題的電影卻沒能在中國上映,遭到了禁播,李楊也被禁三年不準拍片。
審查部門認為主角是兩個騙子,電影太過陰暗,不符合主旋律積極向上的導向,具有負面的示範作用;而導演李楊自己卻認為,電影所展現的,遠不如現實情況來得悲慘。
第二部作品《盲山》雖然拿到了內地的公映許可證,但票房慘澹,僅有不足 800 萬;而且為了可以上映,影片被剪成了內地版和海外版兩個版本:內地版結局是中國式大團圓,人民警察救走了村裡所有被拐的婦女;海外版結局,則是受害者變成施害者,被拐大學生手起刀落殺死了自己的「丈夫」。導演坦言,海外的版本結局更接近他的想法,更反映真實的人性。
這次的《盲道》將視線從礦工、被拐婦女轉移到了留守兒童身上,故事將圍繞兩個從農村到城市尋親的 15 歲孩子與落魄音樂家展開,關注中國因民工潮而出現的 200 多萬流浪兒童、青少年的生存狀況。在電影開機之前,導演李楊表達了他對這個主流現實問題的思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背井離鄉到城裡打工的盲流,真的在城裡找到幸福了嗎?他們的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他們又怎麼生活?」
去年,電影拍攝完成的時候,名字還不叫《盲道》,而是另一個更形象生動的名字——《盲流》。在李楊經歷了一年的與審查部門的溝通協調後,電影內容較最初的版本修改了多少我們無從知曉,但名字已經變成了《盲道》。導演李楊自己也無奈地表示:「我們的一切必須被組織管理。但是有時候你需要組織幫助的時候,卻無人理採。」
雖然,《盲道》已經獲批上映,但依據之前在內地上映的前作《盲山》的市場表現看,電影發展前景——只指票房前景,並不被看好。但這種反映現實題材的電影,沒有華麗的演員陣容,也沒有壯觀的視覺特效,上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導演及所有主創人員的社會責任感。
誠如導演所說,儘管《盲山》與《盲井》在網絡上有許多盜版資源流傳,但為了能讓更多人看到,他決定不予追究。相較於電影的商業價值,聚焦現實題材的電影上映的最大意義,還是在於能夠引發大眾的思考,以及對類似事件的關注和改變。
根據導演李楊的計劃,《盲道》之後他也要去拍攝商業片了,「盲三部曲都是我自己砸鍋賣鐵借錢拍的電影,完成了自己的夢想。但我也需要生存,需要再去賺錢。有了錢還能再去投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電影《盲井》和《盲山》已經可以在網上觀看了,雖然是被閹割的版本。
本文來源:好奇心日報 責任編輯: 杜嘉悅_NK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