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
記事起第一次接觸貨車的時候,是自卸車,當初小鎮上幾乎全是自卸車,運煤的、運熟料的、運水泥的全部都是清一色的自卸車,「我」對貨車的情感可以說就是源自自卸車。
再到後來,筆者跟過低欄板載貨車、廂式貨車、冷藏車再到半掛車,可是再也找不到當初跟自卸車的感覺。裝貨、卸貨消磨的時間打破了我對「美好運輸生活」的幻想;緊迫的時效讓我再也感受不到「貨運的樂趣」。
機緣巧合:
上周剛得知一位認識了6年的卡友煒哥剛拿了A2駕照,這位卡友僅大我5歲,自2015年首次拿證(C1)以來一路都在增駕的路上,和煒哥見面對車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
其實煒哥目前的身份是廠裡的電工,至於為什麼一直增駕是因為他很喜歡貨車,就是希望考到A2然後再去當一名真正的貨車司機。
在考取了B2駕駛證的那段時間裡,煒哥曾經替班過兩個月的前四後八自卸車,每天工廠裡上完班就開始他的「運輸生涯」,從玩虛擬遊戲(歐卡)到如今真正手握方向盤走在運輸路上,煒哥一直沒有放棄他心中的那個「運輸夢」,他沒有多偉大的夢想,開貨車是他這輩子真正想幹的事情,而且要幹就幹大的,索性連A2駕照也提前考了。
後來因為上崗證的問題,煒哥暫時離開了替班的位置,但是煒哥與其他貨車駕駛員的關係依舊很好,時不時就找他們聊天了解路上發生的事情。說巧也巧,當晚就得到消息當初煒哥駕駛的那輛格爾發前四後八今晚要出門,說走就走,兩個小年輕帶著對貨車最初的激情就這樣踏上了跟車的道路。
車型簡介
今晚的主角是曾經陪伴過煒哥兩個月的2012年格爾發K3,310匹馬力濰柴發動機,變速箱配的是10擋法士特,後橋速比不詳(畢竟那會人買車也都不看速比,甚至很多老司機當時都不知道速比是啥玩意。)
7.2米的貨廂,車上裝的是廠裡的廢料產生的煤灰,幾乎一天一趟,凌晨出動,來迴路程也就200公路左右。看著這麼大一車樣子特別唬人,但其實重量跟十年前那些大載車相比算不了什麼。
故事開始
「以下故事由真實情況改編而成,為了您與其他交通道路參與者的安全,請勿模仿!!!」
跟煒哥在小車上眯了一個半鐘頭,我們都不約而同被冷空氣凍醒,凌晨的風吹得格外地冷,即使是封閉的車上也依舊能感覺到冷空氣的厲害。打了個寒顫,伸手看看時間已經是凌晨4點,距離發車時間已經很接近了,我們在等著駕駛員的到來。
凌晨4:20分,我們上車了,駕駛員是一名資深的貨車司機,十幾歲就開始從事運輸行業,我們尊敬地稱他為老師傅(化名老畢)。老畢的行車習慣很好,駕駛室裡定期收拾擦拭,因為這個是自己每天都必須要接觸到的工作環境;出車前必定拿著手電筒和鐵錘巡查車輛一圈,對車上輪胎、制動系統、淋水系統的檢查。
夜行者、趕路人,我們卡車司機的稱號到底是什麼?凌晨四點多的國道上依舊車水馬龍,形形色色的貨車司機駕駛著他們的貨車奔往目的地,這一輛輛貨車上都是一個個家庭裡的頂梁柱,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換來整個家庭的開支。
「喂,我現在出來了,XXX是否安全?」老畢打了個電話,煒哥笑而不語,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些「夜行者」的「暗號」,我們的車行駛沒一會就在路邊的一個空地上停了下來,附近停滿了貨車。
抽完3根煙,旁邊的幾輛貨車零零散散地發動車輛,路邊偶爾駛過一兩輛裝滿沙土的工程車。這時老畢忽然又接了個電話,通話時間很短,很神秘,只見老畢掛完電話立馬啟動車輛。
瞬間,這個空地上的貨車好像都「活」過來了一樣,大家爭先恐後地離開這個場地,路上的場景十分壯觀。其中不乏一些新車,550匹的歐曼EST,460匹的解放JH6,也有老掉牙的尖頭前四後八。
我們這輛格爾發雖然馬力只有310匹,但真正跑起來發現其實車輛的動力性表現還不錯,發現這車的扭力表現還可以,只要爬坡前減檔操作得順暢,爬坡能力不輸現在的大馬力車型。
(煒哥剛上手時因為不熟悉車輛,常常因為減檔不及時,車輛直接停在了半坡上。)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後橋速比搭配的問題,我們這輛車極速只能到80-90km/h,油門到底都快踩到油箱裡了也還是這個速度。
趁著天亮前,我們進入到了距離貨場只有50公裡的路段上,此時我們已經在路上跑了一個多小時。一路上看路的很多,過了一個又一個卡口,老畢心頭的石頭也總算是落了地。
車上3人,貨車對我們都有著特別吸引人的地方。老畢與貨車打交道已經大半輩子了,講起之前年輕的時候開著扶桑T850(老畢習慣叫做大桑)跑上海的故事,那時候能開「大桑」的駕駛員可算是非常牛的了,好過現在開奔馳、寶馬。
那時候能接觸到的好車也不多,老畢駕駛的「大桑」不乏也有一些故障存在,記得那時車門開關是失靈的,當年在外面跑車沒有如今便利,也沒有那麼多修理店,車主拿了一根繩子把車門給綁緊,沒想到在上海交警查車的時候繩子突然斷開,車門直接打到了交警同志的頭上,這回麻煩可就大了。
交警同志認為老畢駕駛的車輛太破了,連車門都不能正常開關,嚴重影響城市面容,最後罰了老畢500塊錢,要知道當年的500塊可不是小數目。當年被罰了500塊就像掉了塊肉一樣的老畢現在回想起當年的那個畫面,也是哭笑不得。
冬天的夜比較漫長,六點多的時候天色才剛蒙蒙亮。此時距離目的地大概還有半個小時左右的路程。
十五分鐘過後,天色已經大亮,街邊的商鋪也都準備開始開店擺攤了。像這種人、車、電動車複雜的路況,老畢解釋其實每一個開貨車的駕駛員都對這種路況很反感,尤其是遇到圩日趕集的時候,基本堵得水洩不通。
好在我們經過這段路的時候路面情況相對比較良好,快馬加鞭,此時距離目的地不到10分鐘的路程。
穿過小鎮,路邊的加工廠漸漸多了起來,因為場地環境的問題,這些「海櫃」車每次要裝卸貨的時候都得佔用場地外的道路,遇到倒車熟練的駕駛員倒還好,遇到剛上手的新司機真的就是替他干著急。
七點一刻,我們抵達了貨場。因為拉的是工廠裡的貨,而且這些煤粉也都是廠裡面的車自己在拉,不會出現需要排隊進場卸貨的情況出現,甚至連地磅都免去。
老畢從事貨運大半輩子,啥車他沒開過?甚至旅遊大巴也曾幹過一段時間,對於自卸車,老畢還是格外小心。自卸車自卸時發生的各種事故我們在新聞上都能看到,每次起頂前,說實話駕駛員心裡也都是慌得很,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記得小時候跟車,每當準備自卸的時候老舅就趕著我下車。
起頂的過程很緩慢平穩,確保貨物大面積卸了之後,開始緩慢地「衝車」,畢竟5.4米左右的高度(自卸油缸行程),萬一貨物粘廂面積大的話,稍微一個幅度較大的晃動就很容易引起危險。因為裝貨出廠前為了避免揚塵,煤粉都要澆水抑塵,為了更好地卸貨,車廂底部還安裝了滑板。
開這輛車可能最大的缺陷就是後門不是「自鎖門」,每次要卸貨都得人工開門。老畢手裡拿著的長長的鐵錘就是為了開後門專門叫人焊的,當所有卡銷都敲掉的時候,那一瞬間的衝擊力是很大的。記得當時有個師傅,就是因為開門不小心,被後門狠狠地扇了一下,當場就昏迷了。
單程短短不到100公裡的距離,我跟煒哥都感覺還不過癮。裝卸貨不用等待、運輸路上不要求多高的時效性,這種「最淳樸,「最實在」的運輸工作現在真的很難找了。
之前每當寒暑假都會跟老舅去跟車,13米的半掛幾乎啥活都幹,時效性壓迫著我們連吃快餐的機會都變得渺茫,卸完車上的貨物又馬上出發裝卸貨前聯繫好的貨物。馬不停蹄,人不停車也不停。那段時間裡我感覺我對貨車熱情不再那麼強烈了,腦海裡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回家躺在大床上好好地睡他個一天一夜。
一碗簡單的白粥,結束了與老畢、煒哥的這趟「旅程」,白粥的味道令人熟悉,此刻的場景與十年前筆者出去跟車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曾經的日子是多麼地令人回味無窮。
雖然現在的貨車越造越好,舒適性越來越強,馬力越來越大,但是真的真的很難能夠再讓人找回到從前的那些感覺了,是緊迫的時效還是枯燥的裝卸貨等待時間消磨了我們對卡車的熱情呢?
用車感受
老畢和煒哥都開過這輛8年車齡的格爾發,對其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該車駕駛員轉經好幾手,但車況還是保持得相對不錯,開起來一點都不會「散」,發動機的狀態也很良好,就是偶爾會出現「卡」轉速的情況出現,而且這麼久的煤粉運輸跑下來,駕駛室裡也難見煤粉的蹤影,可見駕駛室的密封做得還是相對不錯的。
濰柴310匹的馬力在當時還算拿得出手,當時好多8X4的車型搭載個290匹的發動機就跑得不亦樂乎了,搭配的10檔法士特變速箱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都依舊不過時,唯一的缺點可能是後橋速比的匹配不太正確,重車的前段提速依舊給力。
但是當速度起來的時候動力好像就被「封印」住了一樣,無論空車還是重車就算油門到底最高時速都只能跑80-90km/h。
駕駛室採用的是彈簧減震,但是其濾震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無論是空車還是重車駕駛室的彈跳感可以媲美牽引車頭,開過許多車型的老畢也認可格爾發的駕駛室舒適性。
這款格爾發K3的駕駛室採用的是2+1的座椅布局,中間的座椅可以摺疊,翻轉下來是一個獨立的儲物空間,放置票據再合適不過,兩個大小不一的杯架也提供了極方便的儲放空間,當座椅翻轉起來又可以乘坐一人,唯一不足的是中間座椅的腿部空間比較尷尬。
雖然是2+1的座椅布局,但在駕駛室裡也絲毫感覺不到擁擠,這可能要歸功于格爾發K3的駕駛室設計,頭部留了很大的空間,主駕駛一側還有一個封閉的小儲物櫃,但看樣子好像使用頻率並不高。
由於該車輛基本為「倒短」運輸,臥鋪基本很少睡人,現在老畢基本用來儲放行車物品,臥鋪的空間簡單帶過一下。175cm,60kg的身處躺下去並不感到擁擠,而且臥鋪上設有閱讀燈與儲物格,實用性還是比較不錯的。
(對了,唯一的缺點就是夏天在臥鋪休息的時候可能溫度會有點高,畢竟發動機就在下面。冬天休息的話就像「自動加溫了一樣」,還是挺舒服的。)
至於油耗方面,老駕駛員都有自己獨立的一套「計算方法」,煒哥之前也替班過兩個月,由於車輛沒有行車電腦可以統計平均油耗,但是經過煒哥的計算每趟運輸的油費(重去空回)大概在360-400元左右,這樣一趟跑下來的平均油耗就在1公裡2塊錢左右。
自卸系統方面採用的是前置5.4米行程的單頂配置,起頂表現穩定,這麼多年下來油缸的油封都沒有明顯漏油情況。(注意:自卸車的自卸系統液壓油方面也是需要定期保養更換的)
前面這塊照地鏡其實在跑山路的時候很好用,尤其是貨車的駕駛位盲區大,這些輔助的鏡子可以幫助駕駛員更好的判斷車輛與障礙物的距離。
格爾發K3一體式後視鏡外罩的設計至今依舊不過時,原本的模樣是後視鏡外罩兩邊都有鍍鉻材質,看過去「bulingbuling」的,只不過在歲月的衝刷下,再加上沒有好好去保養,都已褪色了。
說到這個後視鏡老畢跟煒哥都忍不住要誇讚一下。因為很多情況下的車道都是比較窄的,遇到與貨車並排行駛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剮蹭的現象,尤其是像煒哥這種「剛摸貨車不久的新手」來說,就曾經把一輛歐曼EST的下補盲鏡給刮爛了,格爾發K3的後視鏡卻安然無恙,自己就減少了更換成本。
結束語:
相信你們一定會看得不過癮,沒事,筆者還製作了一段小視頻,簡單地記錄了一下這段短暫的「跟車旅程」,那些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場景重現。(文章內容及視頻若有哪點不足還請各位海涵、指點。)(文/卡家號:小盧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