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同時也有元日、元正、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稱謂。
元旦起源
現存的文獻記載,「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古代中國元旦指的是夏曆,即農曆(陰曆)正月初一。而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不統一的。史學家司馬遷以《太初曆》為藍本重新制定曆法,並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此後,漢代曆法便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在南京召開會議,達成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的共識。規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將農曆初一定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明確區分了農曆和公曆第一天, 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並列為法定假期。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先秦時期,因為曆法不同,沒有統一慶祝的節日,慶祝活動主要是在一年農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那臘祭。將美酒和羔羊獻給諸神以酬謝神的保佑和賜福。
元旦習俗定型於漢代,《太初曆》推行後,曆法穩定,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便逐漸統一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西漢政府推行修生養息政策,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樣一來,人們生活志趣高漲,一些列節日習俗也形成了。
慶賀元旦,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遊樂賞燈,吃團圓飯均是人們喜愛的風俗。晉代詩人辛蘭《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的就是元旦慶賀的場景。
至唐代,文化昌明,內外文化交流頻繁,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為娛樂型、禮儀型節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驅鬼祛邪的手段,而是歡樂喜慶的慶祝方式。節日重點由祭神轉向娛人,人們娛樂遊藝,享受生活。所以,唐代以後,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明清以後,元旦慶祝活動更具禮儀性和應酬性,新年人們相互拜謁,上層名流互送名帖或登門叩拜;平民也講究禮尚往來,互相拜年,饋贈禮物。同時,遊藝性進一步加強,舞獅、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絢麗奪目。
現代意義上的元旦誕生於民國,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元旦慶祝風俗大多沿用了春節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書寫福字、拜祭先人,吃團圓飯。
叄
外國元旦文化
每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不同,迎接新年的姿勢也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的迎新習俗幾乎是每一個有寵物的「鏟屎官」會幹的事兒,那就是——「聽動物說話」,如果聽明白了,那就意味著來年走黴運,如果沒聽懂,便預示著會有好兆頭。這對於很會腦補的「鏟屎官」來說,估計能聊一宿吧?
丹麥
在新年到來時摔碎盤子,在丹麥被認為會帶來好運。因此當地人在跨年時會選擇在朋友家家門口把盤子摔碎,隔日誰門口的碎盤子越多,說明誰越受歡迎。「碎碎平安」這個詞用來形容丹麥人的元旦再合適不過了。
瑞士
元旦佳節,瑞士人以健身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或是組隊去爬山,屹立山巔,歌唱美好的生活;或是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
希臘
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裡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英國
元旦前一天,英國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
日本
新年到來時,許多日本人會穿著傳統的和服去寺廟或神殿,廟殿中的鐘敲響108下,以此祛除邪惡。元旦正日,小輩要去向父母問安,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夜做的夢,以測吉兇。在日本,元旦節要一般吃蕎麥麵,蕎麥麵寓意健康和長壽。
習俗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現代過節不知節之味,了解節日的「前世今生」以及民俗寓意,仍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0年,是全國十三五計劃收官之年,也是晟道的關鍵之年。我們必將不負使命、步履不止,同時感謝過去一年裡,各位朋友的信任和支持。
新的一年,我們面臨更多的挑戰,任務也愈加艱巨。但我們滿懷信心和期待,迎接新年的到來。不管風吹浪打,任他東南西北風,我們初心不改,在全體晟道人和各方朋友的努力拼搏中,繼續勇創佳績,續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