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橘媽
前兩天聽到一句,非常有感觸:超前教育,透支的是孩子未來的潛力!孩子的太多火花被父母提前消滅了。
那天在廣場看到一個寶媽,帶著不到兩歲的孩子,在教孩子背乘法表。
本以為媽媽是教著玩兒,沒想到媽媽還挺認真,我路過了兩回,一直聽到她在教,孩子已經不耐煩了,而且明顯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媽媽依然在不懈的努力。
過了會兒,我坐到他們旁邊,孩子在自己玩兒了,我問這位媽媽,孩子學的挺早的呀,其實到了一年級孩子才用學這些呢。
不過我也知道幼兒園會先學很多知識,這點沒有什麼說服力。
我又問了孩子之前學過哪些東西。
寶媽說,平時就是叫教孩子一些兒歌啊,數數字啊,前段時間孩子能夠數到100了,所以現在就教他背乘法表。
其實,孩子的認知發展是一個過程,並且具有一定的規律。
這是教育學的基礎知識,但是很多寶媽在早期的教育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可他們並不了解這一點。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推理能力,這些認知能力的主要方面,是隨著孩子大腦的不斷發育成熟而逐漸提升的。
說到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不得不提皮亞傑,他把孩子的認知的結構發展過程概括為四個階段: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至2歲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 ):2到7歲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至11歲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歲及以上
孩子每個時期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上一個時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的,有些概念,不到相應的年紀就理解不了的,你沒有辦法讓一個2歲的孩子理解什麼是辯證法,所以在教育孩子上,一味讓孩子提前學習,是沒用的。
孩子早期認知能力特徵:
1、感性理解為主
孩子最初更能理解一些表象話的東西,更多的像是一種圖像記憶,而寶寶學習的過程,主要依靠的是模仿。
所以,抽象的道理孩子很難理解,他更多的是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爸爸媽媽做什麼,他就做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孩子是爸爸媽媽的複印紙,孩子什麼樣,大概率爸爸媽媽就是什麼樣。
所以在早期兒童教育中,說教不如以身作則。
2、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還不能很好的理解主體和客體,不能觀察到自己的行為,也就是沒有客體自我概念。
所以我們去指出孩子哪裡做錯了,孩子是理解不了的,他也不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時也就沒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基於這兩點,我們就會發現,當你覺得教的東西孩子不能理解時,很可能是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還沒有達到,一是他沒有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是他不具備自我審查的能力。
所以說,引導孩子進步,不能著急,不能跨越,只能遵循規律,一步一步來。
當然,不能拔苗助長,不代表不去對孩子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而是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按照方法來進行你的提升計劃。
第一,培養興趣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由於孩子的教材都是根據年級來編排的,而教材的制定,一定是根據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規律來進行的,這也就說明,超前學習課本知識,一定是超過孩子的認知水平的。
當然,用力學肯定能學會,但是超前用力的學會,和到那個階段後輕鬆自然的學會,哪個更好呢?
所以培養興趣,培養更多元化的能力,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比如樂器,比如繪畫,機械,運動等等,帶孩子參與這些活動的時候,也是孩子看見世界的過程,有利於孩子眼界的提升,對未來很有幫助。
第二,不要虛榮地讓孩子學習高難度東西
早前奧數非常流行,不管孩子有沒有數學天賦,都把孩子送去學奧數,因為奧數是數學中的奧林匹克,仿佛孩子學了奧數,就代表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殊不知,孩子要為這樣的虛榮付出多少。
很多學科,尤其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就像簡單的1、2、3,到底代表了什麼,為什麼3+4等於7,3是什麼意思,4是什麼意思,「+」號又是什麼意思。
並不是所有孩子一開始都能弄明白,所以老師才需要藉助客觀存在的東西,比如1個蘋果,2個蘋果這樣的方法來教,什麼是「數」。
所以,孩子還不理解抽象的數字的概念的時候,我們就不要過早的讓孩子學習數學。
你可以去讓孩子去接觸,但不要過早的讓孩子去學會,強加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第三是逐步加強生活技能的培養。
其實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生活技能,運動能力等等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
鍛鍊孩子的生活技能,其實也要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網上有人為了譁眾取寵,讓兩三歲的孩子做飯,家長拍攝,還沾沾自喜,讓人看了其實很不舒服。
這裡有一個家務年齡對照表,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生活技能,什麼時候提高技能難度,都可以找到對應時間點,避免父母盲目訓練。
總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起跑線上的勝利不算什麼,透支孩子的潛力,讓孩子的發展後繼無力,這比一時的落後,更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