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齡認知」有多重要?太多父母,很早就透支了孩子的潛力

2020-12-22 橘媽育兒

文丨橘媽

前兩天聽到一句,非常有感觸:超前教育,透支的是孩子未來的潛力!孩子的太多火花被父母提前消滅了。

那天在廣場看到一個寶媽,帶著不到兩歲的孩子,在教孩子背乘法表。

本以為媽媽是教著玩兒,沒想到媽媽還挺認真,我路過了兩回,一直聽到她在教,孩子已經不耐煩了,而且明顯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媽媽依然在不懈的努力。

過了會兒,我坐到他們旁邊,孩子在自己玩兒了,我問這位媽媽,孩子學的挺早的呀,其實到了一年級孩子才用學這些呢。

不過我也知道幼兒園會先學很多知識,這點沒有什麼說服力。

我又問了孩子之前學過哪些東西。

寶媽說,平時就是叫教孩子一些兒歌啊,數數字啊,前段時間孩子能夠數到100了,所以現在就教他背乘法表。

其實,孩子的認知發展是一個過程,並且具有一定的規律。

這是教育學的基礎知識,但是很多寶媽在早期的教育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可他們並不了解這一點。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推理能力,這些認知能力的主要方面,是隨著孩子大腦的不斷發育成熟而逐漸提升的。

說到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不得不提皮亞傑,他把孩子的認知的結構發展過程概括為四個階段: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至2歲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 ):2到7歲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至11歲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歲及以上

孩子每個時期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上一個時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的,有些概念,不到相應的年紀就理解不了的,你沒有辦法讓一個2歲的孩子理解什麼是辯證法,所以在教育孩子上,一味讓孩子提前學習,是沒用的。

孩子早期認知能力特徵:

1、感性理解為主

孩子最初更能理解一些表象話的東西,更多的像是一種圖像記憶,而寶寶學習的過程,主要依靠的是模仿。

所以,抽象的道理孩子很難理解,他更多的是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爸爸媽媽做什麼,他就做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孩子是爸爸媽媽的複印紙,孩子什麼樣,大概率爸爸媽媽就是什麼樣。

所以在早期兒童教育中,說教不如以身作則。

2、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還不能很好的理解主體和客體,不能觀察到自己的行為,也就是沒有客體自我概念。

所以我們去指出孩子哪裡做錯了,孩子是理解不了的,他也不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時也就沒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基於這兩點,我們就會發現,當你覺得教的東西孩子不能理解時,很可能是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還沒有達到,一是他沒有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是他不具備自我審查的能力。

所以說,引導孩子進步,不能著急,不能跨越,只能遵循規律,一步一步來。

當然,不能拔苗助長,不代表不去對孩子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而是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按照方法來進行你的提升計劃。

第一,培養興趣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由於孩子的教材都是根據年級來編排的,而教材的制定,一定是根據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規律來進行的,這也就說明,超前學習課本知識,一定是超過孩子的認知水平的。

當然,用力學肯定能學會,但是超前用力的學會,和到那個階段後輕鬆自然的學會,哪個更好呢?

所以培養興趣,培養更多元化的能力,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比如樂器,比如繪畫,機械,運動等等,帶孩子參與這些活動的時候,也是孩子看見世界的過程,有利於孩子眼界的提升,對未來很有幫助。

第二,不要虛榮地讓孩子學習高難度東西

早前奧數非常流行,不管孩子有沒有數學天賦,都把孩子送去學奧數,因為奧數是數學中的奧林匹克,仿佛孩子學了奧數,就代表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殊不知,孩子要為這樣的虛榮付出多少。

很多學科,尤其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就像簡單的1、2、3,到底代表了什麼,為什麼3+4等於7,3是什麼意思,4是什麼意思,「+」號又是什麼意思。

並不是所有孩子一開始都能弄明白,所以老師才需要藉助客觀存在的東西,比如1個蘋果,2個蘋果這樣的方法來教,什麼是「數」。

所以,孩子還不理解抽象的數字的概念的時候,我們就不要過早的讓孩子學習數學。

你可以去讓孩子去接觸,但不要過早的讓孩子去學會,強加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第三是逐步加強生活技能的培養。

其實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生活技能,運動能力等等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

鍛鍊孩子的生活技能,其實也要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網上有人為了譁眾取寵,讓兩三歲的孩子做飯,家長拍攝,還沾沾自喜,讓人看了其實很不舒服。

這裡有一個家務年齡對照表,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生活技能,什麼時候提高技能難度,都可以找到對應時間點,避免父母盲目訓練。

總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起跑線上的勝利不算什麼,透支孩子的潛力,讓孩子的發展後繼無力,這比一時的落後,更為可怕。

相關焦點

  • 「都是為你好」太多只是情緒綁架,父母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害了你
    但是,如果觀點是有害無利的話,聽得多一點,都可能是一種變相的毒害。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有時候,人們並不覺得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是存在問題的,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比如:你應該上什麼樣的學校,讀什麼樣的大學,報考什麼樣的專業,畢業後找什麼樣的工作,在什麼樣的年紀結婚生孩子等等……總而言之,在他們眼中,一切都應該是有規可循的,應該是被規劃好的,孩子的一切就應該按照他們的要求來。
  • 父母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方法
    第一,每個人的大腦都有神經可塑性,而且是持續終生的。 第二,兒童(0~6歲孩子)的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 第三,想要神經突觸不被減少太多,就需要給它們足夠的刺激,這也是「用進廢退」的原則。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不過不論是怎麼樣,我們也應該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讓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因為擁有著良好的自我認知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自信的孩子不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遊刃有餘,因為他們可以在自己專屬的領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那些沒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的孩子,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 所以說增強孩子自我認知是顯得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父母都表示好奇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呢?其實這一點也非常容易,我們只需要掌握這三點,那麼孩子就會擁有著良好的自我認知。
  • 慢養才能浸泡出孩子的高情商,這5項認知很重要,這5種做法要避免
    和前幾年不同,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和對教育認知的提高,現在慢養孩子已經成為了很多家長的共識,大家也都知道教育孩子和種莊稼一樣是急不得的,需要一個慢養過程,也只有慢養,才能「浸泡」出孩子的高情商。但對於如何慢養孩子,家長們也是見仁見智,都有自己的看法。
  •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多重要?想讓孩子變優秀,家長別拿「忙」當藉口
    不僅需要照顧好孩子,同時還需要努力工作,否則就會導致背負經濟壓力,因此有很多年輕人因為經濟壓力,經常拿「忙」當藉口欠缺對孩子的陪伴,但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而高質量的陪伴,並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小麗家的孩子今年已經三歲了,在平常由於小麗和自己丈夫工作比較繁忙,所以能夠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的時間是比較少的。
  • 《網路遊戲適齡提示》發布 未成年人保護需全社會共建
    1 《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發布 一年前,在中宣部出版局的指導下,《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由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團體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立項並啟動研製工作,並由騰訊、網易、人民網牽頭開展,該標準為遊戲企業進行遊戲適齡提示具體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 安全飲用水對農村兒童認知能力發展有多重要?
    研究結果顯示,生命早期居住村接通自來水對農村兒童的認知水平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居住村接通自來水的年份每增加一年,會使農村兒童的平均認知測驗得分提高0.132個標準差。以算術測試為例,相比在整個生命早期居住村都沒有自來水的兒童,在整個生命早期居住村都有自來水的兒童能在算術測試中多做對五道題(總24題)。
  • 父母陪伴孩子很重要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和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成長過程是不一樣,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父母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多數孩子的學習動力來源於父母的教育。父母的愛感化著孩子,讓孩子能夠靜下心來認真學習。
  • 《三十而已》:為了讓孩子接受好點的資源,父母到底有多拼
    孩子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加強班」要上——託兒所放學後,除了法文課、中文課、小小學習家課、烹飪課,另外還有高爾夫球課、網球課、聲樂課。一如《三十而已》劇中揭示:馬術課可以作為申請國際學校的加分項,於太太就雷打不動、風雨無阻地陪兒子上課。王太太,為了順利把孩子送入牛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定居深圳,每天親自入關送兩個孩子去香港上學。
  • 《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發布
    標準規定了適齡提示標識符。試行稿提供了綠色的8+、藍色的12+和黃色的16+三個不同年齡段標識。此外,標準明確規定了標識符的下載渠道、展現時長、尺寸比例和更新頻率;同時,對有可能刻意模糊、弱化標識使用和提示用語的行為做了必要防範,以維護標識的權威性、同一性和實時性。最後,標準明確了標識符的具體使用場景。適齡提示標識必須安放在遊戲產品界面的顯著位置,以突出標識在遊戲產品中的能見度和可視性。
  • 有遠見的父母,會常對孩子說以下幾句話,孩子長大會更孝順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孝順的孩子,那究竟如何讓孩子長大後成為孝順的孩子呢……孝順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徵?2、對周圍的人充滿善意孩子會對別人、對世界都充滿善意,也會願意去幫助別人,當看見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他會主動地去幫助別人,有貢獻自己的精神,對自己的父母更會存有感激之心。
  • 濟南適齡兒童窩溝封閉開始了,學會「3+3」刷牙法很重要
    2014年濟南市兩會上,濟南市口腔醫院邵林琴委員《關於全面推行濟南市適齡兒童免費牙齒窩溝封閉防齲的建議》的提案被採納,在全市範圍內啟動適齡兒童免費牙齒窩溝封閉項目,該項目被市政府列為為民辦15件實事之一,並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成為一項長效機制 。
  • 「玩遊戲有害身體健康」是否應該對遊戲強制標註適齡提示?
    照片 : FIRST CYBER所有人都記得,3月份,河北省有個11歲男孩與妹妹牽手從4樓縱身跳下,卻奇蹟般生還的故事。兒童想檢驗自己是否能戰勝高度自由飛翔而毫髮無損,就像他們所玩遊戲的主人公一樣。父母打算起訴遊戲開發公司。
  • 幼兒園老師直言:第一天上學不哭的孩子,父母多是這麼做的
    又到了新的一年,一批適齡的孩子又要開始新的人生徵程,而其中年齡最小的就是即將上幼兒園的寶寶,他們今年才3歲多一點;而對於這些小寶寶來說,這也是他們與家人第一次分離。但是在眾多哭泣的孩子中,有一個小男孩就特別勇敢,最後還幫助佳佳安撫了小可愛,帶著小可愛一起進去。佳佳對著這個小男孩就有了很大的興趣,結果發現每次上學的時候,他都是非常開心;基本上就沒有哭過。
  • 中國家庭|安全飲用水對農村兒童認知能力發展有多重要?
    以算術測試為例,相比在整個生命早期居住村都沒有自來水的兒童,在整個生命早期居住村都有自來水的兒童能在算術測試中多做對五道題(總24題)。研究同時發現,接通自來水的時間點也至關重要。出生前至少一年居住村接通自來水的兒童,其認知能力發展從接通自來水中獲益最多。
  • 孩子上沒上過幼兒園,入小學後差距很明顯,園長的解釋令父母羞愧
    執筆:毛婷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現在的家長最操心的就是孩子上學的事情,這不好多家長眼瞅著小孩到了上適齡入園年齡,就開始查看附近的幼兒園;但還有一部分家長,就是「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案例——小區有兩戶差不多大的孩子,本來應該都是上幼兒園的年紀,一戶家裡很早就開始著手挑選合適的幼兒園,攻略都做了幾個版本
  • 培養孩子性格重要的幾點,父母應該重視!
    如何給孩子培養一個好性格?大家首先應該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而這個規律是由父母給予的教育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的。每一個育兒方法家長都應該理解並且會用在孩子身上,根據家庭環境的不同,靈活使用每種方法。
  • 父母的陪伴到底對孩子有多重要,看看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原來他父母是海底撈的老員工,混到有一定級別了,待遇好,就是忙。孩子從小就缺乏陪伴,總是用錢解決問題,上小學就送入當地私立學校讀住校。又是獨生子,周末放假回家也是一個人,父母要上班。總要求父母多陪陪自己,父母總是說忙,然後拿錢到外面去吃。長期以往,有點抑鬱症了,最終釀成了悲劇。
  • 優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麼共同點?
    凡是父母什麼都做不好,還要強加孩子意志的,以及家庭關係不穩定的,到了一定年紀,都會反彈。說到這兒,我有特別多例子,這就不講了,大家都懂,說了我都心疼自己的學生。結果就是,我很早就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因為接觸各類人,很早就吃過一些人的虧,所以知道該交往哪些人。很早就讀過各類書籍,各類碟片都看過,精神生活挺豐富,能接受多元的觀念,愛好特別多,很少孤獨,一個人待著特別爽。
  • 孩子愛看動畫片,竟然有這4大好處,聰明父母都這麼做
    我覺得吧,3歲以下的孩子專注力、自控力都較差,為了防止沉迷應儘量避免觀看動畫片;而3歲以上的孩子如果有看的需求 ,控制好時間,每天不要超1小時,選擇適齡的優質動畫,可以適當看一些動畫片。我們家孩子的英語啟蒙,有一半要歸功於看英文原版動畫片,一集動畫片看過幾遍他就能全背下來了,那發音讓我這個當媽的都汗顏。這些動畫片場景生動,句型簡單又不斷重複,孩子很容易就能跟著動畫片主動說出來一些句子,如果父母平時比較沉默寡言,看動畫片反而成了孩子積累詞彙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