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第六集:我就是一個農民

2021-01-20 央視網
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第六集:我就是一個農民

原標題:

  北緯36.8°,

  陝北黃土高原上,

  有一個小小村落,

  名叫梁家河,

  「這是大有學問的地方」......

  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

  追尋人民領袖的初心;

  記錄梁家河幾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激發砥礪前行的信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隆重推出

  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

  第六集:我就是一個農民

  點擊音頻馬上收聽

  「土」學問:我就是一個農民

  到梁家河兩三年後,習近平已經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延川話,他與當地人一樣,把土豆叫「洋芋」,把饃饃叫「酶酶」。2009年11月,他到延安考察,仍能講一口流利的延川話。吃飯的時候,他問陪同的陝西省委書記趙樂際能不能聽懂「酶酶」是什麼東西,趙樂際說不知道,他解釋說:「『酶酶』就是饃饃,白面饃饃,也就是饅頭,是延川土話。」

  鳥瞰梁家河村。人民日報記者 趙鵬飛攝

  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條溝、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裡的每戶人家。2015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40年沒有聯繫的人,他一見面就能認出來,大名、小名都能叫出來。

  2015年2月13日上午,習近平在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調研時同村民邊走邊聊。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他熟悉梁家河的飯菜。那天中午吃飯,他和彭麗媛與石春陽、呂侯生、張衛龐、梁玉明、王憲平等幾人坐一桌,吃的都是當地的「土菜」。他給彭麗媛介紹桌上每道菜叫什麼,用什麼做的,怎麼做的,有什麼特色。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來到陝西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

  插隊期間,鄉親們來串門,坐在炕上,他不介意他們身上帶的土是否會弄髒被褥與枕頭,更不擔心有人帶來跳蚤、蝨子。石春陽說:「像我們農村人一樣,他已經對蝨子的毒素產生了抵抗力,就算被蝨子咬了,紅腫也沒那麼嚴重了。」

  習近平住過的土窯洞。人民日報記者 趙鵬飛攝

  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別人怎麼做,習近平就跟著學。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向村裡人請教,漸漸地所有農活都熟悉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

  習近平說:「剛開始幹活時,我掙6個工分,沒有婦女高。兩年後,我就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春天給地裡送糞,一擔有七八十斤,他一口氣能挑到幾裡外的山上;夏天擔麥子,兩大捆100多斤,10裡山路也能一口氣走完。

  梁家河村民正在知青淤地壩田間勞作。人民日報記者 趙鵬飛攝

  從張青遠家搬出來後,習近平住進呂侯生家的一孔窯洞裡。這時,村裡開始為知青建新窯。六孔窯洞,耗時40天,習近平負責擔水、和泥、抹牆。窯洞建好後,習近平住在左邊第四孔,這個地方現在被稱作知青院。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來到陝西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考察調研。

  對農村裡的各種活計,習近平已經幹得很嫻熟了。他還學會了自己捻毛線、補衣服、縫被子,帶來的針線包派上了用場,儘管針腳不那麼齊整,但也有模有樣。他說,自己極強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時打下的基礎。

  習近平說:「最重要的,我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

  那些年,他接受艱苦生活的磨鍊,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

  他說:「我就是一個農民。」

  「洋」學問:要向北京娃娃學習

  梁家河教給了習近平「土」學問,習近平也教給了梁家河「洋」學問。

  梁家河有個社員,不愛參加村裡的集體勞動,遊手好閒,偷雞摸狗,被列入公社的「管制分子」名單。但他不服管教。一次,他偷隊上的蔥時被抓了個正著,按照當時慣常的做法,要召開社員大會對他進行批鬥。所謂批鬥,其實就是由社員輪著罵他。那次批鬥會,習近平和雷平生也參加了。習近平沒有罵他,而是一條一條跟他講道理,要他改正錯誤,這名「管制分子」聽了直點頭。習近平和雷平生見他點頭,就說:「那你唱個信天遊吧。」一句話,使會場緊張的氣氛化解了。

  後來,這名「管制分子」說:「我老漢以後要向北京娃娃學習,可不敢再偷了。」習近平這種通情達理的處事辦法,讓梁家河人打心底裡佩服:「還是北京娃娃行!」果然,這名大家眼裡的「二流子」開始轉變,積極參加村裡的勞動,成了一名好社員。事後,梁玉明和習近平聊起這件事時,習近平說:「他只是犯了一些小錯,完全可以改過來,還是可以團結的人,應該以教育為主。」

  尊重人,幫助人,進而團結人,梁玉明覺得這個平時話少的知青不簡單。此後,他遇到什麼事就找習近平商量。「這個年輕人見識廣,比我懂得多。」梁玉明說。

  2015年2月13日,陝西延安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知青舊址外景。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漸漸地,習近平住的地方成了梁家河村的中心。這個地方給梁家河人以未來的憧憬。人們喜歡到他這裡串門,和他談天說地,聽他講歷史、講外面的新鮮事。他真正成了梁家河的一分子。

《梁家河》

  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隆重推出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由央廣十佳播音員主持人蘇揚、黎春傾情播講,後期製作精益求精。用最優美的聲音和最專業的製作,呈現精彩的「有聲版」《梁家河》。

  2015年2月13日上午,習近平在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相關焦點

  • 今天,藍田縣副縣長魏紅遲為大家誦讀紀實文學《梁家河》節選
    目前,全市正迅速掀起紀實文學《梁家河》學習熱潮,為深入推進《梁家河》的學習宣傳工作,進一步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深入學習鑽研梁家河的「大學問」,用好習近平總書記留在梁家河的寶貴財富,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
  • 梁家河:最美鄉村,知青插隊的地方,生態果園1200畝,收入1.5萬
    別的不說,就拿我生活的108國道邊,從禮泉縣一路過來,就有殷家,富德府,上程村,還有北田,周南村,董家,東西村,西天堡,扶村,馬連寨,還有漢馬,趙村等等村子。每個村子,都有它的故事和歷史。今天要說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一個叫做梁家河的村子。它距離文安驛鎮,也就10裡路。梁家河村,是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 讀者說|這部扶貧紀實文學,我卻讀出了長篇小說的感覺
    「總書記問我,現在的政策好不好?我回答『非常好』。」2018年10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清遠市連樟村視察,在貧困村民陸奕和的家和他親切交談,陸奕和這樣和鄰居們分享著感受。總書記做客後,鄰居們發現這個寡言的男人變得愛說、愛笑起來。這個溫暖的故事被收錄在丁燕的長篇報告文學《嶺南萬戶皆春色:廣東精準扶貧紀實》一書中,書中類似的溫暖故事數不勝數。
  • 千裡「杏」福路:延安梁家河結出了青島城陽少山杏
    而遠在1000多公裡外的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的大山裡,當地的山野杏通過嫁接少山紅杏,如今也結出累累碩果。梁家河村和少山社區因小小的紅杏結緣,走出了一條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城陽之路。梁家河村村民龐世福高興地說,「感謝少山紅杏這個品種,絕對好,日後要好好幹這個事,怎麼也要幹成功。」57歲的龐世福是梁家河村一位普通農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裡的他,同周邊不少村民一樣靠著在山裡種果樹維持生計。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往年收入寥寥無幾。從城陽區少山社區「遠嫁」過來的少山紅杏,讓梁家河村今年的豐收季不太一樣,也讓龐世福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 系列紀實故事《我的戰「疫」》溫暖上線
    如今,這首特別的歌曲製作完成,也算是《我的戰「疫」》節目組向在前線奔忙的「華雨辰」們、向愛唱歌的武漢的孩子們表達的一點心意吧。武漢鋼花小學《夜空中最亮的星》系列紀實故事《我的戰「疫」》3月9日起在央廣閱讀之聲、文藝之聲同步播出。
  • 紀實:沛縣影視第一人,拍攝六十六集電視連續劇《農家樂》
    文:朱迅翎圖:來自網絡沛縣沛城鎮前裴塘村中學教師王德榮,迷上電視劇,自編自導《農家樂》六十六集,當年在沛縣電視臺生活頻道連續播放一個月,成為微山湖畔,大沙河兩岸,劉邦故裡,漢文化發源地的一件新鮮事。一1971年,我從鐵道兵轉業沛縣文化館,負責文學創作線輔導。參加文學創作輔導的農村知識文學青年人很多,其中有吳廣川、梅發坤、王德榮。那時,文化館對參加文學創作輔導的業餘作者,每天補助八毛錢,五毛錢給生產隊,記勞力10分,那三毛錢在文化館吃一天。
  • 上海廣播電視臺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 - 新聞 - SMG視聽...
    廣播方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9月30日聯合上海16個區推出全天9小時「我的祖國我的家——上海16區慶祝國慶70周年全媒體接力盛典」大直播。上海新聞廣播和東廣新聞臺將於10月1日當天並機推出國慶特別版面「我和我的祖國」。
  • 河北廣播電視臺:寫滿真情實意的扶貧答卷
    記者深入山野村莊、農家院落,在與貧困戶、村幹部、幫扶幹部等傾心交流中,挖掘一個個帶著泥土芬芳的鮮活脫貧故事,為河北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河北新聞》《全省新聞聯播》節目推出全媒系列報導「村光依舊笑春風」,聚焦農業產業和各地特色農產品,聚焦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通過講述扶貧村裡的一個個故事,反映新農業下農民如何致富脫貧。其中,《西紅柿中的「愛馬仕」,帶動脫貧新模式》《穿外衣的草莓》《小多肉做出大文章》《像花兒一樣的水培蔬菜》《土培豆芽,您見過嗎?》
  • 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優選院校報考指南奉上
    戲劇影視文學與廣播電視編導都屬於戲劇與影視學類下的招生專業,這兩個專業名稱看似不同,但在專業學習以及培養方向上還是需要細細區分。 就業分析 根據職友集數據顯示,在35個藝術類本科專業中,戲劇影視文學的就業排名為23,處於中下遊水平。雖然近幾年國內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對相關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升,但行業門檻所要求的專業水平、個人素質以及院校層次,還是把一部分普通院校的畢業生擋在了門外。
  • 紀實文學《古路之路》:
    在四川,還有一個村莊也被稱為「懸崖上的村莊」,那就是坐落在大渡河峽谷懸崖峭壁之上的雅安市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近日,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紀實文學作品《古路之路》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四川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漆秋香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古路之路》是繼《懸崖村》後,天地出版社聚焦「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又一部現實題材力作。
  • 經典好書推薦《走過西藏》作者馬麗華,西藏紀實文學大師
    前三部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結集為《走過西藏》,暢銷海內外,被評論界稱之為「中國當代文壇稀缺之物」,「在文學與人類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作者由此享有作家兼職類學工作者之稱,這四部長篇紀實亦被視為中國文學人類學的開山之作。
  • 《守護明天》第四季第六集|媽媽,不要丟下我
    《守護明天》第四季由最高檢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於11月22日起在CCTV社會與法頻道播出第六集《媽媽,不要丟下我》派出所接到報警電話,說在一個出租屋內有三個年幼的孩子三天無人照管,當房東發現並且報警的時候,三歲的孩子因為飢餓已經開始進食排洩物了。單身母親是這三個孩子唯一的依賴,她為何經常把年幼的孩子丟在家裡不聞不問?
  • 這就是「甜甜的愛情」嗎?凡爾賽文學,我有點上頭……
    最近,「凡爾賽文學」和「凡學家」這兩個詞火得轟轟烈烈,幾天不衝浪的人或許會誤解成什麼波旁王朝的文藝復興或是《凡爾賽玫瑰》的時代眼淚,不過稍微吃一下瓜,就會發現,原來這是一種新式的炫富方式,而造成這個梗盛行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位在凡爾賽界冉冉升起的文學新星——蒙淇淇77。
  • 秦維憲|口述歷史:史學研究方法的重大變革——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
    我畢業於北大化學系,剛開始是創作科普作品,後來踏上紀實文學創作道路,也即主要是傳記文學的創作,這完全是因為我們國家走過了那麼多艱難曲折的道路,其中有許許多多歷史經驗和教訓,可為今日實現現代化之殷鑑,而口述歷史能夠較好地來完成這件有意義的工作。
  • 實力集團「吃著碗裡的盯著鍋裡的」 欲完全拿下梁家河車場
    實力集團「吃著碗裡的盯著鍋裡的」 欲完全拿下梁家河車場 上周,昆明市規劃局發布了西山區實力觀邸小區(A1地塊)一期規劃公示,本次公示地塊位於人民西路比鄰地鐵3號線,屬於原梁家河車場改造項目,面積約19畝,規劃有4棟住宅。
  • 《是院士也是戰士》八集系列戰疫廣播劇(第六集)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了傳遞偉大的抗疫精神,中國科技館聯合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湖北經濟廣播共同製作推出了《是院士也是戰士》八集系列戰疫廣播劇,該劇已於2020年12月1日在湖北首播,並將陸續在學習強國、中國數字科技館等平臺播出。
  • 「劇·訊」六集抗疫紀實廣播劇《但願人長久》第1集——第3集
    北京文藝廣播獨家策劃製作的六集抗疫紀實廣播劇《但願人長久》,以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王勁清在武漢抗疫一線發回來的前線日記等資料為素材,展現了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各年齡、各專業的醫務工作者千裡逆行武漢,和武漢人民共同抗疫的感人篇章。
  • 這五本經典的紀實文學作品,你一定不可錯過​
    紀實文學是一種迅速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文學樣式,也稱「報告小說」,是報告文學化的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報告文學。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可以有一定的虛構性,但對虛構還有一定的限制。今天給大家推薦的5本紀實作品,希望你會喜歡。還等啥?
  • 重磅|2020年全國廣播節目調研報告
    湖北之聲《煒煒道來》節目組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製作方艙廣播,共製作播出40期內容,時長102分鐘。節目直接服務方艙醫院內7000多名患者和醫護人員,提供防病治病、心靈安撫等內容。在「八方支援」之下,湖北之聲方艙廣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學習強國」客戶端設立「湖北之聲方艙廣播」音頻節目區,北京廣播電視臺「聽聽FM」設置「湖北之聲方艙廣播」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