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陵大多被盜,為何2000多年來,漢光武劉秀原陵卻保存完好?

2021-01-19 明心讀文史

漢光武帝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裡處的孟津縣白鶴鎮,古稱為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佔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風景非常優美。

原陵風貌

對於古代帝王之陵,大多都是盜墓賊非常青睞的,原因在於其豐厚的墓葬,即使英明神武的曹操、縱橫一時的軍閥孫殿英,也都做過這種非常骯髒的事情。但是,對於並無過多玄機,也並不是太複雜的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在2000多年來卻保存完好,為何沒有人盜墓?

劉秀在歷史上算起來是一個少有的好皇帝,他的口碑絕不低於唐太宗李世民。劉秀生前非常注重全民休養生息,他為了減輕民間的負擔,恢復了西漢「文景之治」時期的稅收制度,實行「三十稅一」政策,同時精簡機構,減少公務員數量,合併400餘縣,大量裁減官員,史載「十留其一」,並大量釋放奴婢,迅速實現了國家的繁榮穩定,是戰後的東漢經濟得到了恢復,國力增強。

劉秀畫像

公元57年,63歲的光武帝劉秀累死在了洛陽南宮批閱文書的龍案上,在位共33年。這其實就是說他是累死了,史載用詞雖然有點誇張,但劉秀實在是一個克勤克儉的好皇帝。劉秀死後葬在哪裡,這是大家一直在談論的一個話題,原因在於其陵墓選址的特殊,引來了許多傳說和疑問,也成了原陵未被盜的理由。

第一種說法,當然是與劉秀的賢明、愛民有關了,老百姓感念他,來盜墓賊也不忍心盜其墓。劉秀的原陵選在了洛陽北邙山的黃河灘涂上,即現在的洛陽市北20公裡處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有「枕山蹬河」之意。雖然,其上流黃河穿山越嶺,奔騰咆哮,但下遊河面卻寬闊平緩,聲息流緩,靜走大海,有種聽濤觀雲的超脫之感。

在中國的古代,黃河水患一直是中原地區的厲害,更何況東漢的國都是在洛陽。據史料記載,劉秀將自己陵墓選在河灘之上的目的,是想利用自己「龍體」來鎮壓黃河水患,造福百姓。所以,是有意將自己葬在黃河之濱。說來也奇怪,儘管黃河水患沒有解除,但劉秀的原陵卻從未被水淹過,而且是風景越來越美。

第二種說法卻是比較客觀,也是我們今天所能接受的。原陵地處河灘地帶,泥沙堆積的黃河灘涂,土質較為鬆軟,盜墓都在挖掘的過程中是不好操作的,困難非常大。根據地質成因,挖掘時會不斷出現泥沙垮塌,甚至面臨黃河水浸入等現象。因此,相對常規的陵墓來說,盜掘原陵的難度將會成倍增加。這是其陵墓能夠完好保存的主要原因,而非什麼盜墓賊仁慈了。

但是,儘管原陵保存完好,而且在後世也未被黃河水淹過,可當時劉秀為何要將他的陵墓選在河灘地帶呢?難道劉秀有超人的地理、地質知識,亦或能有先見之明?原陵選址問題才是最為可疑的。

關於這個問題,野史上有個記載,說劉秀本來是想在北邙山上修建陵墓,但太子劉莊偏偏是個反骨,他說向東,劉莊一定向西,總之處處跟他不對付。劉秀原打算是在北邙山建了陵墓,他擔心劉莊又會與他唱對臺戲而搗亂,把他葬在黃河灘上,所以猶豫不決,一直沒有建造陵墓,結果一拖已經7年。

劉莊畫像

在他彌留之際,劉莊到病榻前詢問陵墓選在何處,他便改口說自己命中缺水,死後就葬在黃河中便是。劉莊想到多年來,總是頂撞劉秀,心裡愧疚不已,心想著這次一定聽從他的囑託。

於是,劉莊召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了圖案精美的龍船,作為劉秀的靈柩。劉莊命人將靈柩拋入洶湧的黃河中,誰知靈柩落入水中不久,洶湧的黃河水竟向北湧去,而靈柩落地之處的河床卻顯露了出來,瞬間靈柩所在的地方便高高隆起了一座陵丘,這便成了現在的原陵所在地。

這只是個傳說,固然是不可靠的。據史料記載,劉秀是在公元50年就開始建造他的陵墓的,原本是選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的。不過劉秀也真是神算,眼光可謂非常之高,看似有被水淹的危險,實則並無水患,而且避免了陵墓被盜。

但是,更為可靠的記載是,劉秀生前尚儉,墓葬根本就沒有多少值錢的東西,這大概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故爾無人盜墓。

相關焦點

  • 初中歷史知識點:東漢光武帝劉秀及後代簡介
    東漢開國皇帝: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前6—57年),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西漢皇族後裔劉秀與兄在家鄉舂陵乘勢起兵,與眾英雄並爭天下。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
  • 中國古代名帝: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前6~公元57年),名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地在今湖北省棗陽縣南)人。出生時傳說有赤光照堂中,盡明如晝。9歲時他的父親去世,由叔父劉良撫養長大。年輕時的劉秀,高個頭,高鼻子,前額有點突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後漢書·光武帝紀》是這樣記載的:「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他從小喜歡務農,處事謹慎,講信用,性情溫和。
  • 漢光武帝劉秀是個怎樣的皇帝,為什麼史書對其描述較少?
    漢光武帝劉秀是個怎樣的皇帝,為什麼史書對其描述較少?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 劉秀也是東漢開國皇帝,面對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隨兄劉演起兵於南陽,號稱「舂陵軍」。昆陽之戰,大敗王莽軍隊。
  • 漢光武帝劉秀為什麼被稱為「位面之子」?
    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東漢王朝被後世史學家譽為「儒學最盛、風化最美」的朝代。漢光武帝在西漢末年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即使是把西漢和東漢視為一元,劉秀也為大漢王朝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國祚。
  • 「名人百科」牛背上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賞析】人乃萬物之靈長,理應得到最人性化的待遇,這在當今社會已能初步實現。但在2000餘年前的西漢,草營人命,是可以殺賤人的。但到了東漢光武帝時,下詔規定:殺奴婢要治罪。劉秀在此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說法,反映了他將中國古代人文主義思想中積極的因素運用到統治中來,體現了他的人本主義思想。
  • 陝西帝陵旅遊這張牌為什麼沒有打好?
    雖然由於人為和自然等各種原因,地宮中的文物大多被盜掘,地面建築也大多被毀壞,但是通過考古勘探與發掘,陝西帝王陵墓的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仍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不僅具有珍貴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和復原古代中國社會提供了珍貴資料,而且為帝陵旅遊業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光武帝劉秀為何葬於黃河邊?是兒子不孝,是風水,還是為了防盜?
    說起劉秀,人們都知道他是一代名君。他艱苦創業、勵精圖治,開東漢近兩百年之基業,功績遠超古代無數帝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劉秀在安排自己的後事時卻非常的低調,不僅要求薄葬,而且還出人意料地要把自己葬在黃河邊上——今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鐵榭村,北面距黃河僅有360米。
  • 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的功績為什麼在歷史上默默無聞
    而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我們都知道他打敗了王莽,收復了混亂的河山,繼續讓大漢王朝中興,延續了漢朝的血脈。可是劉秀既然為漢朝立下了不世之功,那他的功績為什麼在歷史上默默無聞,本來以後以他建立東漢之功勞,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肩,為什麼歷史上鮮有記載,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第一:劉秀打天下太過容易。
  • 上天眷顧的男人——漢光武帝劉秀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上回跟大家聊了疑似歷史穿越者王莽,這一期不聊一聊有著位面之子的劉秀就太可惜了。所以這一期我們來聊一下東漢王朝的開創者,漢光武帝劉秀。劉秀自打娘胎裡落地,就充滿了傳奇色彩。相傳劉秀出生時,赤光滿屋。次年,劉秀父親種植景天的地方長出了小米,而且每棵都比一般小米長,劉秀的父親看到後為其取名為秀。父親早逝,年僅九歲的劉秀和兄妹們成為了孤兒,後被叔父所領養。西漢末年各地矛盾加劇,其兄劉縯率先起兵。劉秀小心謹慎,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起兵。劉秀宛城起義,這中間還發生了件有趣的事情,起義軍到柴界就遇到了王莽大軍,嚇得趕忙逃到濟陽宮。
  • 南陽有一座歷史古縣,卻在1965年建縣,縣名與漢光武帝劉秀有關
    南陽是河南省的地級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有了這樣的優勢,南陽的旅遊業發展得很好,近年來,南陽在民生、教育、交通、工農業生產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南陽各縣的發展也很好,尤其是旅遊業,今天我要說的是南陽有一座歷史古縣,卻在1965年建縣,縣名與漢光武帝劉秀有關。
  • 漢武帝和東漢光武帝劉秀,關係是怎樣的?光武帝是漢武帝的後代?
    劉發一生大部分的時光都在封國度過,他有兒子16人,除了長子劉庸承襲王位稱長沙戴王,其他十五個兒子全部被封為列侯,其中第13子劉買正是更始帝劉玄和漢光武帝劉秀的四世祖。漢光武劉秀的四世祖劉買,是長沙定王劉發第十三子,被封為舂陵節侯,劉發死後,爵位由長子劉熊渠繼承,劉秀的曾祖父劉外出外就官,擔任鬱林(今廣西貴港)太守。劉外生子劉回,即劉秀之祖父,劉回在西漢末年擔任巨鹿(今河北巨鹿)都尉,共生三子劉欽、劉良、劉歙。劉欽即是劉演和劉秀兄弟的父親,曾擔任南頓縣縣令。
  • 為何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歷史書都隻言片語般略過?
    因此,古代皇帝要想在史書中留下濃墨的一筆,只有一種途徑,那就是要夠會折騰,有本事的或開疆擴土,如漢武帝,降西域,收南越,吞朝鮮,或是做一些前無古人之事,如開科舉,阻斷世家門閥壟斷朝堂;沒本事的或殘暴到底,如商紂王創立炮烙之刑,殘殺忠臣,或荒淫無度,如漢靈帝,沉迷美色,荒廢政務,致使黃巾之亂爆發。只要會折騰,史書總會有你的名字。
  • 漢光武帝劉秀:文可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大凡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的前幾個皇帝,一般都可以做到有文有武,他們在馬上得到天下,待天下平定後又可以轉到文治,像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等。但我認為真正能夠做到「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馬上定乾坤」的皇帝首推漢光武帝劉秀(當然李世民也非常優秀,但是今天就只談談光武帝劉秀)。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的開國皇帝,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 漢光武帝劉秀為何要奉漢元帝為父,而不追尊生父為帝?
    對於熟悉漢代歷史的人,漢光武帝劉秀是一個無法繞過的角色。是他在西漢滅亡之後一手建立起了東漢王朝,延續了大漢江山。除此之外,劉秀在一些施政方針上也有許多特殊之處。比如在追尊帝王上。
  • 漢光武帝劉秀「明君」光環上的一個大汙點
    漢光武帝劉秀在中國歷史上是公認的妥妥的「明君」。作為封建王朝的皇帝,在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國,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在經濟上,扼制豪強,釐清土地,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經濟;在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啓超語)」的「光武中興」漢家時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不殺和自己並肩作戰的兄弟們,建國後大封諸侯,讓兄弟們自己選擇自己中意的封地,成人之美皆大歡喜!
  • 河南一市,是袁世凱家鄉,項羽家族受封地,漢光武帝劉秀留下故事
    南頓鎮在春秋時曾為頓子國,有城牆2公裡見方,經過2000多年滄桑變遷,僅存東北角一段,仍雄風猶存。至東漢,劉秀之父劉欽曾任南頓縣令,劉秀在此長大。後來劉秀當上義軍首領,被王莽追殺,途徑項城,受到項城人保護。當地有一八角井,據傳當年劉秀被王莽兵追逼,投匿井中,因有蜘蛛網其上,秀得脫,今存殘跡。
  • 同樣是漢景帝之後,為何劉秀與劉備差距那麼大?
    《尚書》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書經》,也簡稱作《書》,是古代政治文獻如記事文告、命令、講話記錄等的彙編,據說經由孔子刪定。它上起遠古的虞舜,下至春秋的秦穆公,按時代順序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當時與劉秀一塊兒來京城太學學習的還有族兄劉嘉。劉秀這位族兄也是自幼父母雙亡,由劉秀的父親劉欽收養。劉嘉性情仁厚,劉欽養視如子。
  • 漢光武帝劉秀近乎完美,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卻並不高?
    所以劉秀雖然創造了東漢王朝,可現在一提漢朝先想到的是劉邦,漢武帝,所以劉秀生不逢時。歷史上,有好幾個皇帝,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一流的,但就是不怎麼出名,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唐高祖李淵、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等。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值得探究。
  • 漢光武帝劉秀為什麼有個外號叫「銅馬帝」?
    作為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成就最高、評價最好、經歷最為傳奇的皇帝之一,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稱劉秀為「三代以下唯一人」。而有意思的是,早在正式稱帝之前,劉秀就被當時很多人叫做「銅馬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新朝末年,劉秀跟隨大哥劉縯起兵並加入綠林軍。
  • 漢光武帝的大哥劉縯早年為什麼經常取笑自己的弟弟劉秀?
    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皇帝之一,如今在網上更是被戲稱為「位面之子」。不過有意思的是,劉秀的大哥、齊武王劉縯年輕的時候經常取笑自己的弟弟劉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與中國歷史上的很多開國皇帝相比,劉秀年輕的時候顯得胸無大志,幾乎沒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嘆。劉秀當時的人生理想只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類似於「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既然胸無大志,劉秀年輕時自然是個老實本分的人,除了辛苦種地之外幾乎什麼都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