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話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農村裡的家人親戚關係應該是屬於最有議論性的話題了吧!哪個地方的農村老頭子老太太圍在一起談論的不是與誰家的親戚關係有關?而且還是偷偷摸摸的討論,誰都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而且這種問題一般都很難解決。正如我今天討論的主題,就是關於農村的親戚朋友關係的。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現在來看有道理嗎?
我先和大家說一個我們隔壁村真實的故事吧!
在我鄰居的村子裡的王姨家,家裡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10年結了婚,而小兒子沒有,兩個人只相差2歲,但小兒子有些痴呆。而在13年的時候,大兒子出門拉貨,卻不幸出了車禍,一家人頓時覺得天都要塌了。而他媳婦此時已經有了三個月身孕,而王姨擔心兒媳婦會走,便懇求媳婦好心能改嫁給她的小兒子,這樣既能保住孩子,又能保住媳婦,還能照顧好小兒子。大兒媳婦起初並不是很情願,但無奈於自己肚子裡的孩子,以及可憐婆婆家,便和家裡人商量後同意了王姨的請求。好在王姨人好,而且覺得虧待了兒媳婦,將兒子的三十萬賠償金都給了兒媳婦,待她如親生女兒養,日子也算過的不錯。這就是典型的「兄死叔就嫂」的情況!而且這種現象在以往更加普遍。
說了其中一則事例,我想對著這句「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的俗語,應該有一些理解了吧!對於前面的兩種情況我也簡單和大家聊聊吧!
「哥走侄不親」——在以往的農村,特別是家裡有好幾個兒子的,一般都是長子為大先結婚,而這婚房自然要留給大兒子了,其餘的兒子則就比較受苦,一起擠在一起,等結婚了在選擇出去住或者家裡住。如果說哥哥還在,弟弟們也許和侄子走的還比較近,但是如果哥哥走了,情況就有些不同了,留下來的祖房就成問題了,弟弟們就會和小侄子分房,親戚關係也就會淡化。所以就常說「哥走侄不親」。
「姐去門檻斷」——自古以來,女孩子們都是出嫁,去自己丈夫家住,而兩邊的親家關係也就是圍繞著這個媳婦展開,兒媳婦在的時候親家以及雙方的親戚也許還會坐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但是如果兒媳婦去世了,那麼中間的一層橋梁就斷了,雙方也就比較難以維繫以前的關係。所以就常說"姐去門檻斷"。
總結
在我們農村類似這樣的俗語還有很多,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以為然,但是反映出來的情況卻是很真實的。這種利益第一、人情第二的做法非常常見,無論是以往還是現在,不是有句老話這樣說的,「一輩親、二輩表,散輩四輩認不到」,而現在估計連二輩都認不到了,家家都在全國各地買房子住,走的走,散的散,確實挺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