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首席記者 王昱
據日本NHK電視臺報導,當地時間19日上午8時許,日本已卸任首相安倍晉三在推特上稱,19日當天已經自行前往了「靖國神社」參拜,向「英靈報告了自己16日退任首相的事宜」。
在推特上,安倍敘述當天參拜時使用了「已經參拜」的語句。這個細節引人注目,因為靖國神社每天的開放時間是從當地時間上午9點到下午5時,也就是說安倍是在非正常時間參拜的,而且從圖片看,他還進入了內院。按照靖國神社的規章,重要人士在其他時間進行單獨參拜需要提前三天左右預約。安倍19日在非正常時間參拜靖國神社,意味著此次參拜事先已經經過了籌劃安排,應該是在其退任首相之前就已經定下,並跟靖國神社方面打好招呼了。
說白了,這是一次安倍還身為首相時就已經在籌劃的早有預謀的行動。
而在日期選擇上,安倍此次參拜的選擇也耐人尋味。安倍16日剛剛正式提出辭職,17日作為前任首相前往天皇皇宮參加新首相菅義偉拜見天皇的例行儀式,18日則是「九一八事變」的敏感節點,這樣算來,19日是安倍卸任之後真正有機會參拜的第一天,安倍選在此時參拜靖國神社,當真是一天也沒肯耽擱。
安倍為何如此心急火燎地參拜靖國神社呢?
其實並不難理解。2012年重登日本首相寶座之前,安倍曾經向支持他的日本右翼勢力許諾,稱自己2008年首次任職期間「沒有參拜靖國神社,十分遺憾」,此次上任之後,「一定年年前往參拜」。
但2012年上臺之後,安倍僅在2013年嘗試性地參拜了靖國神社,立刻遭到了中韓等國的抗議,美國當時執政的歐巴馬政府也罕見地發表聲明,表示對安倍這一行動「遺憾」,體現出不支持的態度。感到風頭不對的安倍此後沒有再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但依然在春秋兩季對該神社供奉祭品,以這種模式勉強維持了在對中韓外交和國內右翼勢力之間的平衡。
不過,即便在此期間,安倍也始終沒有許諾「不再參拜靖國神社」。每年敏感時間點,首相是否會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都會被日媒在記者會上問及,而當時任職內閣官房長官的菅義偉替安倍的回答則千篇一律的是「首相會基於目前情況,做出妥當的判斷」。
眼下,安倍已經卸任首相,他的「妥當判斷」顯然也變了。
一方面是中方的反應,靖國神社雖然是中日之間的敏感問題,但此前中日之間的爭議重點一直是現任首相是否能參拜靖國神社。自1985年時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任內第十次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中日之間首次外交危機以來,每有現任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都會引發中國的強烈抗議。這條紅線對安倍來說是難以觸碰的。
但對於卸任首相,由於參拜至少在名義上屬於私人事務,中方在外交上難於插手,所以安倍可能認為這是一個能夠利用的空子。
另一方面則是美國的態度。說實話,安倍2012年上臺以後,讓他打消「年年去參拜」的最根本原因,並非中國方面的反應,而是美國當時的歐巴馬政府出人意料的不支持,歐巴馬政府出於其自身戰略考慮,不願為這種事情激化中日甚至中美之間的矛盾。但眼下,川普政府的對日、對華態度顯然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安倍作為卸任首相,以個人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在美國人的理念中很容易被理解為「私人問題」,美國政府大概率是不會反對的,這也讓安倍壯了膽。
從長遠看,安倍此次參拜,帶來的最嚴重後果將是提供了一種「新模式範例」,日本在任首相任內參拜靖國神社遭遇中國反對一直是懸在日本政壇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如今安倍開創了「卸任後馬上去參拜」的「新思路」,這種思路會不會有人去模仿呢?如果有效法者,那麼它帶來的危害,以及給中國製造的難題,都將是極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