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整整20年

2020-12-22 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網

2018年10月,三名離開的乘員拍下了國際空間站在地球及其淡藍色大氣層上方飄浮的樣貌。作為技術和外交勝利的象徵,從2000年11月2日至今,國際空間站已經連續20年每天都有人在上面生活和工作。

圖源:ROSCOSMOS/NASA

撰文:MICHAEL GRESHKO

2000年萬聖節,一枚俄羅斯聯盟號火箭從拜科努爾火箭發射場升空,載著一名美國太空人和兩名俄羅斯太空人飛向初生的國際空間站,掀開了歷史新篇。

兩天後,乘員們抵達,此後,空間站上一直有人居住,直至今日。這是人類在近地軌道上連續生活、工作20年的一段「歷史」。

美國宇航局國際空間站項目副主管Kenny Todd說:「對於現在上大學的孩子們而言,在他們迄今的一生裡,我們都一直生活在地球之外。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這些東西還全都是夢想。」

國際空間站這座在軌實驗室是人類迄今建造的最昂貴、技術上最複雜的物體之一:價值1500億美元的增壓棲息艙,長達一個足球場,以每小時約27360千米的速度飛在地球表面以上408千米左右。過去20年,全世界共有241名男女太空人曾暫時稱之為家,有些人甚至一次在上面待過將近一年。

在這張2000年12月的照片中,國際空間站的首批全時居民正準備吃橘子。乘員從左到右依次是俄羅斯太空人Yuri Gidzenko、美國太空人William Shepherd、俄羅斯太空人Sergei Krikalev。

圖源:NASA

「這太瘋狂了,我很驚訝我們居然沒有嚴重傷害任何人,」美國宇航局太空人Scott Kelly曾在國際空間站上待過將近一年,他說:「這確實證明了地面工作人員對待這份工作的認真態度,以及對細節的關注。」

David Nixon曾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美國宇航局參與過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工作。據他介紹,參與設計、建造、發射和運作國際空間站的人數多達十萬。他說:「如果要把空間站與人類文明起源至今所建造的偉大結構和建築對比,你會發現它堪比金字塔、雅典衛城等所有偉大的建築。」

一場全球的勝利

與地球上最不朽的建築一樣,國際空間站的建造也耗時幾十年。國際空間站從1984年美國「空間站自由」理念中誕生,並逐漸演化成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以及歐洲航空局11個成員國共計15個國家參與的大項目。國際空間站的首批部件於1998年進入軌道,「遠徵1」任務乘員於2000年11月2日登上新生的空間站。現如今在軌的是「遠徵64」任務乘員。

過程中,該項目曾面臨嚴重的挑戰。1986年挑戰者號和2003年哥倫比亞號的太空梭爆炸,不僅造成14名太空人死亡,還影響了空間站項目,使空間站建造延緩。2007年,空間站的太陽能板上一個長6.4釐米的裂口需要乘員進行太空行走並修復,即在太陽能板通電的情況下繫繩子飄浮到太陽能板上方。成員們還不得不應付空氣洩漏、冷卻泵損壞、精密科研儀器維修、補給任務失敗等諸多困難。

2007年,美國宇航局太空人Scott Parazynski和Doug Wheelock(畫面外)執行了一次7小時19分鐘的太空行走,修復了國際空間站太陽能板上一個長6.4釐米的裂縫。太空人必須使用自製的一套「袖扣」穩定器來修復破損處。

圖源:NASA

為了維持空間站運行及其居民生存,成員們和地面支持團隊必須進行技術合作,Todd稱之為「迷你聯合國」。

「我們美國的太空人、我們俄羅斯的太空人,他們住在我們拼湊的這些小罐子裡,處在最尖端。如何把這些文化聚在一起,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經驗。」

空間站上的日常活動也充滿挑戰,部分原因在於空間站上獨特的環境。光照和陰影會使空間站升溫、降溫,引起金屬結構熱脹冷縮。一些太空人會帶上耳塞睡覺,以求得內心平和。

上面的環境對人體而言也不好受。由於重力的作用,通常流向腳部的體液會滯留在頭部,引起不適,甚至可能會使太空人在回到陸地時視力受損。國際空間站上的二氧化碳含量通常比地球高10倍,讓太空人感到頭痛。人類在重力下進化出來的上廁所這種基本活動,也變成了複雜的事。

「這可不像去度假,會有很多不適感。」曾在國際空間站上待過499天的Kelly說道。他的在站時長橫跨兩期任務,其中,2015-2016年還與俄羅斯太空人Mikhail Kornienko共度了340天的「太空年」。

除了身體不適,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的經歷還會以其他方式改變人們。Kelly在地球上空欣賞了巴哈馬群島的電光藍、撒哈拉沙漠的廣袤,而地球稀薄的大氣層看上去像是一顆大眼球上的隱形眼鏡。

他說:「你會有種印象,我們都並非某個國家的公民,而是這個行星的公民。我們全部都屬於這個叫人類的群體。」

2020年4月,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及「遠徵61/62」任務的飛行工程師Jessica Meir在國際空間站多窗的穹頂艙裡演奏低音薩克斯。

圖源:NASA

「遠徵38」任務的飛行工程師、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太空人Koichi Wakata在國際空間站的阻力鍛鍊裝置(Resistive Exercise Device)上鍛鍊身體。

圖源:NASA

太空中的科學

國際空間站的乘員們除了要讓他們在軌的家園一切正常,還需要建立一個太空實驗室。在空間站上開展科學研究並非易事,因為最基本的實驗室設備都需要測試,並常常需要重新設計以在微重力環境下運行。但是,截至目前,在空間站獨特的微重力環境下已經開展了將近3000項實驗。(由於國際空間站繞地球運行,它基本上是處在持續的自由落體狀態中,站上的所有人也是如此。這就在站內形成了穩定的失重感,就像是地球的重力消失了99.999%以上。)

這些科學研究從在太空測序DNA,到研究遙遠宇宙現象的高能粒子,不一而足。但是,國際空間站領域研究成果最豐碩的是對乘員自己所進行的研究。

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輻射生物學家Susan Bailey而言,國際空間站在太空對太空人健康影響方面提供了無價的數據。其中最大的一項飛越是美國宇航局的雙胞胎研究項目。該項目對Scott Kelly及其孿生兄弟、太空人Mark Kelly進行了分析,而Scott Kelly曾一年內大部分時間待在太空。

Bailey檢驗了這對兄弟的血樣,研究其染色體,尤其是染色體端粒。染色體端粒處在染色體終端,能保護DNA序列,有點像是鞋帶兩端的鞋帶頭。研究這對兄弟的DNA讓Bailey及其同事們更好地理解了人體對微重力和太空輻射的反應。初步結果顯示,人體因太空飛行而出現大範圍的遺傳變化,其中包括端粒變短的跡象,而這與衰老和心臟疾病都有關聯。

2009年7月,奮進號太空梭停靠在國際空間站,造成當時空間站上最擁擠的狀況:13人同時共用空間站,圖為用餐時間拍攝的8個人。

圖源:NASA

「如果太空飛行確實會加快衰老,增加疾病風險,那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們如果弄清楚,也有益於我們這些地球上的人們。」

空間站的未來

已經繞地飛行120000圈,飛行53億多公裡的國際空間站仍然很強大,而且匯聚了更多的全球共同努力。來自19個國家的太空人曾到訪過空間站。隨著美國宇航局努力推動空間站的商業利用,並可能開始帶遊客上去參觀,越來越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將有可能在太空中飛行,其中包括付費研究者和電影明星。

Nixon說:「隨著空間站變得愈加常態化,帶上去的人也絕不再是『太空先鋒』,他們不是前試飛員或軍隊飛行員,而是來自科研或工程背景的人。就應該這樣。」

不過,Nixon說,隨著飛往近地軌道的途徑越來越寬,國際空間站及其繼任者應該製造得更適合居住且易於操作。他夢想的未來空間站應該不那麼吵鬧,能給乘員提供更多物質享受,要有更寬敞的居住設施,還應帶有適當的淋浴。

「如果有人把一個裝修舒適的艙體接到空間站上,你可以在裡面盡情跳躍,擺脫一天的疲憊,有何不可呢?」Nixon說道。

國際空間站本身能否存在到看到跳跳屋那一天還不得而知。空間站目前預計將服役到至少2024年,而其中大部分硬體被認定為可以安全運行到至少2028年。

2015年7月25日,乘員、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Scott Kelly在「遠徵44」任務開始幾天、他的「太空年」進行到四個月時,拍下了日本的夜景。

攝影:SCOTT KELLY, NASA

但是,由於美國宇航局正努力率領國際合作登月計劃,且目前國際空間站的成員國中僅有部分參與,因此,這個繞地實驗室的命運仍不確定。國際空間站會不會被拆解然後在軌組建成一個未來的空間站?由於諸多國家開始向深空探索,它是否會被移交給私營公司?它的整個結構會像俄羅斯的和平號太空站一樣在天空中化成榮耀之火併墜入太平洋嗎?

無論國際空間站最終的命運如何,Kelly認為其遺產以及探索的精神必須存續。

他說:「我們應該致力於不要把所有人都留在地球上。我們已經維持了這20年的連續記錄,我不希望看到它中斷。」

(譯者:Mike-gao)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人類20年內移居太空殖民地 壽命會更長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
  • 被遺忘在太空的太空人,漂浮整整311天,回到地面祖國四分五裂!
    被遺忘在太空的太空人,漂浮整整311天,回到地面祖國四分五裂!在1957年,前蘇聯發射世界上首顆人造衛星,這次開啟對外太空的探索。宇宙在人類的眼中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存在,每個人對地球之外的世界都無比嚮往,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終於迎來載人航天飛行。
  • 人類如何能在太空中生活?科學家:有了它,人類或許能夠提前進化
    在宇宙中,存在著許多溫暖舒適的需求星球,可是這些星球大多離地球比較遙遠,我們窮極一生也無法到達,於是科學家便將眼光放在了太陽系,希望在太陽系中能改造或者找到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很顯然火星是我們目前為止最好的選擇。
  • 人類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 在太空中行走是啥感覺?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類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 在太空中行走是啥感覺?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8日早7點38分,人類史上首次全女性太空漫步(sopacewalk)開始了。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兩位太空人傑西卡梅爾、克裡斯蒂娜科赫走出國際空間站,開啟了她們的太空漫步之旅。
  • 人類的第一支太空戰隊已經集結!
    哪裡來的太空戰爭?為什麼還要建立太空部隊?假如你把太空戰爭只認為是人類與外星人之間的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的形式已經從前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槍彈、大炮、坦克變成了現在的信息戰、數據戰。因此美國方面實際上在考慮的是未來可能存在的太空戰場上的人類戰爭。
  • 人類在太空工作生活即將成為現實 Axiom正推進商業空間站建設
    很多人都暢享過「在太空工作生活」的場景,但它即將不再是科幻小說/電影中的情節,Axiom Space 正努力讓其成為現實。在最新一期的 TC Session 活動中,Axiom Space 的首席商務官 Amir Blachman 做客節目,共同探討了人類未來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可能性。
  • 宇宙生活指南 如果地球毀滅人類長期在宇宙中怎麼生活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在太空艙裡,可以分解排洩物,水循環利用,人工培植蔬菜,用糞便等作為肥料,蔬菜的光合作用有能產生氧氣,空起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植物合成碳水化合物的原料,如此循環往復,人類就可以長期在太空艙裡旅行,就尋找到合適的星球。
  • 太空的「犧牲品」:50年前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猴子,結局如何了?
    對我們來說,宇宙是未知的,在將人類送往太空之前,我們不得不向太空傳送一些「犧牲品」,50年前就有一隻猴子被人類送上了太空,它的結局如何呢?在選擇猴子之前,人類送往太空的試驗品有狗這些,比如小狗萊卡,因為狗比較好訓練,然而送往太空之後沒多久狗就失去了生命,這些動物的犧牲,並沒有讓人類選擇放棄。
  • 第一個被人類送上太空的動物是什麼?
    現在人類已經能夠乘坐火箭進入太空,甚至還有軌道空間站可以停留。但是,在人類登上太空之前,我們也曾經進行過許多動物實驗。我們不禁要問,第一個被人類送上太空的動物是什麼呢?實際上,早在1947年2月20日,已經有地球上的動物,乘坐火箭前往了太空,而且還成功地返回,為科學家們收集了許多數據。而這種火箭,就是著名的V-2火箭。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從德國得到了大量的V-2火箭技術人員。美國人不僅把這些火箭用作軍事用途,同時開始進行一些科學實驗。
  • 「太空葬禮」是否可行?人類屍體在太空中有何歸宿?是永恆的嗎?
    "太空葬禮"是否可行?人類屍體在太空中有何歸宿?是永恆的嗎?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如今,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也是越來越深了。記得在很久之前,人類對太空還是一無所知,那時候人類以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體都是圍繞著地球轉的。
  • 人類如何在太空中生育下一代?外國人做出交配實驗,令人意外
    自從人類進入太空,人類一直希望實施移民計劃,以允許人類移民到其他星球。出於這個原因,所有國家都制定了登陸月球和火星的計劃。儘管人類還不能實施太空移民計劃,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有一天人類會移民。然而,一些科學家認為太空移民計劃很難實現,因為人類不能在太空中繁殖。
  • 人類未來在太空生活是啥樣? "月宮365"模擬太空生存
    人類未來在太空生活是啥樣? "月宮365"模擬太空生存 原標題:   人類未來在太空中的生活會是什麼樣?零下六十多度的火星地表,空氣稀薄,在沙丘和礫石組成的紅色荒漠中,幾塊孤零零的太陽能電池板供應著一座恆溫恆溼的實驗站。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利用火星土壤和人的排洩物在艙內種植土豆,燃燒聯氨生成水,維持站內水和空氣的循環。他計劃通過種植僅存的12顆土豆,度過等待救援的400多天。
  • 東方紅一號的壽命只有20天,為何在太空已經飛行48年了?
    一直以來,我們對外太空都有著非常高的興趣,所以基本上大多數有能力的國家都會對外太空進行探索,除此之外,各個國家還在不斷的像地球的周圍投放人造衛星,這些衛星的功能都大不相同,而地球上很多電子產品的運行也非常依賴這些衛星,而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48年之久。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整整20年了,皮卡丘的原型已經被公布,但還是有很多人被蒙在鼓裡
    整整20年了,皮卡丘的原型已經被公布,但還是有很多人被蒙在鼓裡相信絕大多數的90後都有一個有關皮卡丘的童年吧,那麼皮卡丘的原型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困惑了觀眾整整20年,任觀眾怎麼猜,都沒有想到,原來皮卡丘的原型是它。
  •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不是人類,而是一隻狗,現在仍漂浮在太空中
    長期以來,人類對未知保持著強烈的探索精神。空間是一個巨大的系統,我們對它的了解只是滄海一粟。人們為了這個理想不斷學習,我們牢記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不是人,而是一隻狗,它還在太空中漂浮。
  •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自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始,人類涉足太空已經將近60年。從「走入太空」、「太空生存」到「太空生活」,太空人太空生活的質量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 為什麼人類要進行太空採礦?原來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未來
    人類之所以對宇宙充滿無盡的期望,除了對宇宙的神秘感興趣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宇宙到處都是財富,只要你有先進的技術和能力,你很快就能夠在宇宙中獲得無法想像的財富。所以隨著人類太空科技的不斷進步,一個重要的科研項目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它就是太空採礦。可能有人會問了:為什麼人類要進行太空採礦?
  • 國際載人航天日|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生活?
    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完成繞地球飛行一圈後,乘坐返回艙成功返回地面,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人。這一歷史事件為人類的空間探索開闢了新途徑。2011年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12日確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
  • 以色列前太空負責人:外星人一直生活在地球上,與人類政府合作!
    在網絡上經常看到關於美國不明飛行物的報導,這個國家似乎已經成為了不明飛行物的代名詞,在外界還有傳言稱,外星人已經與美國政府籤訂了協議,外星人提供給美國更為高級的技術,而美國政府則向外星人提供關於人類的消息,方便對其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