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輝煌成就之下,全國各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經濟泡沫,地產剛需為各地政府帶來了圈地獲利的方法,「合村並居」政策多地同時進行。
強買強賣、威逼利誘的灰暗手段頻出,暴力衝突時有發生,連廣大農民最基本的而利益都無法保證,又何談多方共贏?「合村並居」政策早已成為眾矢之的。
一、「三泡危機」之下,「合村並居」變質
最近,武漢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發表了一篇名為《合村並居,何必拆農民房子?》的文章引爆了網絡,近幾年各地政府一直推進的「合村並居」政策再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官方討論。
20年新冠疫情穩定之後,合村並居動作最大的莫屬山東省,而自從山東各市推進合村並居以來,各類治安事件層出不窮,網絡上也是質疑聲不斷。
我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此前在接受採訪時一陣見血,指出了「合村並居」這一政策背後所隱藏的是中國各個地區的「三泡危機」。溫鐵軍口中的「三泡危機」又是什麼呢?對於全國地方政府來說,「三泡」是指債務泡沫、金融泡沫和地產泡沫,它們之間是相互關聯,難分難捨的。
現如今,中國每一個地區的房地產所佔當地投資的比重是十分巨大的,一直虛高的地價是「三泡危機」的根源。
國家繼續加快城市化建設,城市化用地的價值一直未曾減少,無論是在民眾、政府或者是資本的眼中,即便無數人說地產經濟是泡沫,但各類地產仍舊是「剛需」,交易地產仍舊是一個地區政府最為重要的獲利途徑。這便是長久以來,我國的「三泡危機」給各個地方政府所帶來的啟發。
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抗疫成就,但是很多國人都很清楚,中國的抗疫成績是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各個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間響應國家抗疫部署,不計後果的財政支出已經讓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在疫情穩定之後,各地政府填補地方財政赤字方法仍舊是利用地產交易。
二、急功近利讓「合村並居」陷入危機
而為什麼「合村並居」與地產交易能掛鈎呢?源於一條國家政策。2004年,國家出臺了《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這一決定中,首次提出了「增減掛鈎」政策。
早在2003年,全國各地規劃的開發區面積已經嚴重超標,為保證全國各地的耕地面積,國家相關部門以復墾的耕地面積作為硬性指標來制約全國各地開發區的擴張。
「增減掛鈎」,通俗來說就是,各地方政府可以拆除農民的房子,節省出居民佔地,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原則,來將節省出的居民佔地兌換為國家承認的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各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將這種城市建設用地指標交易來獲利。
國家出臺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減少耕地的佔用,但是各地政府在實行這一政策時,卻發生了本末倒置。「合村並居」與「增減掛鈎」相結合,成為各地政府在地產泡沫經濟之下,快速獲利,填補財政赤字的重要方法。
實際上,如果操作得當,利用「合村並居」來進行填補地方政府財政赤字是一個多方共贏的辦法。
合村並居對農村來說,全國各地「空心村」現象嚴重,整合村子之後能夠有效節省土地;對農民來說,可以住上樓房,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能取得巨大進展;
對農業來說,藉助此政策可以規模化發展,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當然,對各地政府來說,財政危機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但是這一政策本來所能造就的多方共贏的美好未來,卻被各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所摔得稀碎,農民不滿爆發,各地區的財政危機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三、「合村並居」實施中的灰暗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始終將維護人民利益作為民生工作的首要原則。但是在合村並居政策的實施中,農民們並沒有感受到地方政府對他們的愛護,反而是惡意滿滿。在「合村並居」之前,各地官員並沒有事先徵求廣大居民的意見,挖掘機就直接開進了村子。
早在10年,在江蘇省邳州市壩頭村,35歲女子徐傳玲就因為補償款太少,買不起樓房而不堪生活壓力而自殺。今年山東在推進「合村並居」的過程中,強拆時有發生,網絡上甚至很多人曝光了各地拆遷人員毆打農民的暴力事件,影響十分惡劣。
在「合村並居」實施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政府對一些「釘子農戶」是採用了一些強制措施,這些強制措施包括斷農戶的電、砸農戶玻璃、在農戶家門口放鞭炮等等,利用農民認知不足,威逼利誘、錯誤誘導的做法更是屢見不鮮。
甚至在有些地方,拆遷人員與農民之間都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這背後離不開各地政府機關的默許。而一些積極配合政府工作的農民卻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房屋拆遷補償沒有經過專業人員的評估,只是由政府官員一口定價,往往是每平米只補償幾百塊錢。
很多農民自己剛剛花費十幾萬裝修的小樓房就被迫拆除,政府所給的補償卻十分少,如果想去城裡買一個新樓房自己還得往裡加錢。於是,本本分分了一輩子的徐傳玲選擇自殺來進行無聲的抗議。
拆遷之後,安置房的處理也是十分不妥,很多地方政府壓根就沒有錢去提前為農民們準備好安置房,但是他們還是將農民們的房子拆了,使得很多農民在等待安置房建設期間都是搭帳篷過日子。
即便是早早住上樓房的農民也很少有對政府滿意的,因為住樓房,意味著生活成本的增加,連農作的拖拉機停放都是一個問題。
四、「以地換錢」難以奏效
對於政府來說,如此急功近利的進行合村並居,所得到的建設用地指標就真的能夠解決財政危機嗎?並不見得。
拿山東省經濟較為落後的菏澤來說,依照菏澤政府的統計,通過拆農民房子可以得到超過100萬畝的建設用地指標來進行買賣,可以極大程度上緩解菏澤市政府的負債情況。可是,國家規定,建設用地指標買賣只能在山東省內進行,如此龐大的建設用地真的會有人買嗎?
要知道,國家允許的整個山東省一年以內通過「增減掛鈎」省內調劑的城市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最多也就一萬畝。因此,在國家政策不變動的情況下,如果菏澤市想要將這100多萬畝建設用地指標盡數賣出去來緩解財政危機,那也需要一百年才能賣完。
然而,這只是菏澤一個市的情況,山東德州、聊城、濱州、臨沂等地區也正在進行「合村並居」工作,這些地區所整合出的城市用地建築指標也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屆時,又有哪個城市能夠消化得了這些建設用地指標?
五、杜絕浪費才是解決之法
正如溫鐵軍所說,各地政府的急功近利已經讓他們騎虎難下,自食其果了。如果一昧放任各地政府繼續通過合村並居來解決財政危機,整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無疑會急劇增加。
「土地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歷史性錯誤,遺禍子孫後代」。中國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國家土地政策更是重中之重。如果農民的基本權益都無法保證,那社會治安、經濟發展將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早在疫情剛剛穩定的時候,針對各地方政府的財政赤字,相關領導人就曾經表示: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絕對禁止形式主義,鋪張浪費。真正聽話的地方政府又有幾個呢?
溫鐵軍在採訪中也表示,中國各地方政府已經高度官僚化,沒人願意過緊日子。就只能利用地產泡沫經濟,圈地賺錢來解決財政危機,以犧牲農民的利益來進行土地的強買強賣,用農民的利益來換取政績,這是要出大問題的。
各地方政府面對財政危機,真正有效的做法應該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與中國老百姓一同面對危機,真正能夠緊跟中央的腳步,過緊日子,極力節省開支,狠心叫停一些不必要的項目。
令人欣慰的是,山東省內各個群眾意見較大的地區的合村並居工作已經叫停了,山東省委書記做出了指示:絕不能把民生工程搞成「民怨工程」。其實,作為普通民眾的我們也應該理性看待合村並居,正是因為各地政府的急功近利,不顧人民利益,才使得合村並居政策成為眾矢之的。
而實際上,正如前文所說,這一政策如果實施得當,能夠形成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對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夠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期待這一政策能夠真正使農民安居,綻放閃耀光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