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時小慢慢」。
很多人都覺得創業成功了,有了不菲的身價就算是奮鬥到了終點,實則真正的路才剛剛開始,並不是說創業成功就代表著一勞永逸,如果不重視創業後的運營,那麼再大的公司也都會化作泡影。
誰能想像得到,總資產1300億的三胞集團從高臺墜落下來,徹底沒了翻身的希望;誰能想到曾經擁有著「中華第一商圈」半壁江山的袁亞非,如今只能苟延殘踹身負巨額債務。
01、他秘書出身,賣過鴨子,現成三胞集團老總,優秀到被威廉王子點名
袁亞非出生於1964年的重慶,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兵,工作經常調動,所以袁亞非一家人也是滿世界地奔波,湖北神農架、北京、河北,都留下了他們一家人的足跡。
後來袁亞非的父親離休之後,一家子人總算是在南京定居了下來,中學畢業之後袁亞非進入了南京金陵職業大學,學的是審計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審計局工作。
1990年袁亞非當了代理村長,而就是這段時期,讓他發現了國民經濟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似乎所有人都忘記了農民的土地都被擱置下來,那長此以往中國的糧食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於是他就寫了一篇名為《對一個種糧大戶的調查與思考》的文章,有關部門立即對此表示重視,並且將袁亞非調到了雨花臺區的區委辦公室擔任秘書。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算是一個鐵飯碗,高興還來不及,而且也是很多人所羨慕的對象。可是袁亞非有一個愛好,就是每天下班之後經常要跑到水西門去看別人賣鴨子。原來那個時候的他,雖然捧著鐵飯碗,卻早已眼紅賣鴨子的萬元戶。
於是索性辭職,瞞著家裡人借了兩萬塊錢就辭職下海經商,可惜前幾筆生意均都血本無歸。最後因為發小的推薦開始在深圳和南京的範圍內販賣電腦,賺得了第一桶金。
三胞集團也就此誕生,為了快速發展他開始為自己的產品打廣告,並且用十倍的槓桿賒帳進貨,又低價快速出貨。這樣的高風險也是給他帶來了非常巨大的收益,從最開始的計算機配件慢慢發展到了整機、商務通、快譯通等等電子產品的銷售。
三胞有多麼強?2015年袁亞非收購了House of Fraser,這是英國皇家授權的百貨公司,而那年英國威廉王子訪華,點名要見袁亞非,就是想知道到底哪個中國人這麼有魄力,買了皇家授權的百貨公司。
三胞集團一直都處於強勢的上升期,當時的它已經算得上是全國最大的電腦銷售渠道之一。2016年,三胞集團的總資產已經突破了1200億,而年銷售額更是達到了1300億!在那個年代,三胞集團可以說是江蘇民企中的佼佼者,更是許多南京人擠破頭也想進入的明星企業
02、因為瘋狂併購,現陷入危機
自從三胞集團重組陷入危機的宏圖高科來曲線上市之後,袁亞非似乎就開始沉迷:質押股權—收購—裝入上市主體—再質押的資本遊戲。那時候的袁亞非開始橫跨零售、養老、金融、醫療等多個行業,甚至涉及到了多個國家的瘋狂併購。
例如2009年三胞集團收購了廣州金鵬集團,開始進軍智慧安防運營和服務領域,兩年後又收購南京新百股權,開始涉足百貨零售業,三年後再次收購麥考林、Brookstone、樂語通訊,開始進軍通訊行業……
後來的三胞集團可以說更加瘋狂,僅2016年一年就收購了6家公司,養老、家政服務、醫療健康等等都有所涉獵,還成為了王府井第二大的股東。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其實袁亞非的眼光和做法沒有什麼問題,他並不是飢不擇食,所併購的基本都是國內外質量較高的零售企業,另外一些則是有著非常巨大潛力的企業。其實如果三胞集團可以把這些併購下來的共公司妥善經營,那麼收益應當會非常豐厚。
可袁亞非骨子裡是一個賭徒。
2017年,三胞集團的問題開始暴露了出來:因為相關的規定,三胞集團無法拿到長期貸款,只能選擇一年的短期貸款。但是三胞所投資的零售、大健康等產業都是屬於周期長的項目,需要常年的經營才能回本。
而袁亞非也坦言自己高估了部分標的的品牌價值,也錯估了運營的難度。到了2017年年末,三胞集團的總負債已經高達611億元,自此,三胞集團開始全線崩盤,到了如今也只能靠炒作來刺激刺激股價,避免爆倉。
03、人生在世,腳踏實地才是王道
不要有賭徒心理,要腳踏實地
賭徒心理有其好處沒錯,但是我們並不能盲目地認為賭徒的心理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每一個難關,有賭就會有輸,可能你因為賭徒心理贏得盆滿缽滿,但是也會輸得連自己的底褲都被當作了賭注。
所以與其抱有著賭徒的心理,莫不如腳踏實地,真真切切地走好自己的路,運營好自己的人生,這才是王道。
多幹實事,少做虛事
作為職場人,其實我們應當多做一些實事,只有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硬道理,而靠著歪門邪道來達到我們的目的,來升職加薪總歸不是那麼穩定。就像一座高樓大廈,它的高度取決於地基,而這個地基正是我們的自身實力,哪怕高樓倒塌了,我們的實力也還在,也依然能翻身而起。
而豆腐渣工程呢?想必各位心裡也都有數了,實事和虛事到底該如何抉擇?自不必多說。
多幹有價值的事情,少幹虛張聲勢的事情
三胞集團有沒有翻身的可能?其實也有,只不過如今他們的策略是炒作,只是虛張聲勢。其實他們如果多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也許真的有可能再創輝煌,可是他們選擇了炒作,也只能逐漸被人們所遺忘,被社會所淘汰。
我們這些職場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狼來了的故事我們早已經耳熟能詳,多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身價,相比於只能虛張聲勢,就算得到了可以騰飛的機會也抓不住,有什麼用呢?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