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這個詞,曾被無數次解讀。
午後三點,陽光灑進來的教室;
放學之後,綠蔭場上恣意揮灑的汗水;
電影中的青春,有說不盡的懵懂和談不完的戀愛。
在那之外,還有這樣一部青春片,
沒有無病呻吟,不灑狗血橋段,真實呈現青春成長的陣痛與殘酷。
這部電影,就是姍姍來遲的——
《狗十三》(2013)
導演曹保平——
中國黑色犯罪類型電影領軍人物。
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都以質取勝。
犯罪、暴力、黑色,是他電影的標籤。
2007年,電影處女作《光榮的憤怒》;
書記鬥惡霸的魔幻故事,荒誕諷刺又無比真實。
2008年,《李米的猜想》;
警匪外衣下,骨子裡的愛情故事卻溫柔的要命。
我昨天在電視上看見昆明了,
我突然一下就哭了,
你還在等我嗎?
李米。
2015年,《烈日灼心》;
更是再度提升了華語犯罪類型電影的高度。
《狗十三》是他的第三部電影作品!
在青春片剛興起的2013年,這部電影就曾獲「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
隨後便銷聲匿跡,找不到它的絲毫蹤跡。
如今,密封五年,終相見。
五年時間,曹保平接連拍了《追兇者也》和《烈日灼心》兩部電影,捧出四位影帝。
被媒體冠之以「影帝製造機」稱號!
五年時間,青春片興衰交替;
但《狗十三》卻以另一種樣貌存在於不少觀眾心中——
目前豆瓣評分8.5,位列曹保平作品之首。
《狗十三》之所以能得到觀眾厚愛,
就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種所有人成長過程中都似曾相識的孤獨感——
親切的孤獨
一種殘酷又無可奈何的陣痛式成長。
看之前的海報——
不用刻意提醒,想必大家已經被海報上方那個超級顯眼的片名給吸引了。
1和3兩個數字湊得如此緊密,以至於片名像極了"狗B"。
而這,正是導演想要傳達的意思——
當青春遭到踐踏,剩下的就只有一句髒話。
電影的主角叫李玩,一名13歲初中少女。
因為性別不受家裡人重視,所以名字也起得十分隨意。
青春期的她,會偷偷照鏡子看自己的胸部發育情況。
叛逆期的她,對一切充滿好奇:
開篇,李玩對著鏡頭喃喃自語:
——你知道人總是這樣的
——比如,今年過年我買了件綠毛衣
——從交了錢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後悔
——紅色的也好看啊
——但要是買了紅的,我肯定也後悔,對吧
——就像,人在夏天,很難記起冬天有多冷
——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熱
——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這樣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她,期待的,是一個平行宇宙。
之所以這樣,只因為——
現實生活中的她,活得不快樂!
父母離異,父親再婚,李玩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她成了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固守在自己的小房間中,窗外是圍起來的鐵柵欄。
從外面看,李玩像個孤獨的囚徒。
一筷子麵條,晃來晃去,能玩好久
李玩與父親的關係也不好,在父親面前,她沒有絲毫的話語權:
她喜歡物理,父親卻私自把她的興趣小組改成了英語。
李玩生氣了,父親說,「這都是為你好。」
當然,被父親強行改變的,
除了學習,還有李玩的生活。
一天放學,李玩發現家裡多了一隻小狗。
這對孤獨的她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陪伴。
喜歡物理的李玩給狗取了個非常個性的名字——
愛因斯坦
一次,爺爺外出買菜,一時疏忽,愛因斯坦跑丟了。
不過讓李玩生氣的,並不是愛因斯坦被丟。
而是,面對丟失的愛因斯坦,家裡人竟沒做去找的絲毫努力。
李玩不顧家人阻攔,瘋狂地去尋找愛因斯坦。
她的情緒在那一刻爆發,像任何一個丟失了重要玩具的孩子,堅持要找回她的小狗。
大人們不理解,一隻狗怎麼就這麼重要了。
他們不知道,愛因斯坦是李玩這個孤獨少女的唯一伴侶。
這時候,後媽出了個主意:
買一條新的狗,咬定是愛因斯坦。
對此,李玩委屈又無奈,她無法理解。
為什麼大人總喜歡用謊言彌補錯誤。
倔強的她,這次被父親揍了。
拗不過大人,李玩只能無奈接受。
新「愛因斯坦」也沒陪李玩多久。
它咬傷了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暴怒的父親和後媽決心把它送進狗肉店。
對他們來說是畜生,但對李玩來說,新「愛因斯坦」,依舊是她的唯一。
這一次,得到過教訓、漸漸長大了的李玩開始懂得分寸——
她不再哀求父親不要送走小狗,只求父親不要送它去狗肉店。
但是,沒有人會聽她的聲音。
成長就是這麼殘酷。
一點點把你認為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
這就是我們曾經所經歷的青春,《狗十三》裡面有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親切和孤獨感。
這種孤獨感,來自長輩對孩子的漠視和壓制。
他們用自己的大人邏輯來處置孩子的感情,管理孩子的生活。
因為是女孩,所以名字起得隨意,根本不考慮,將來李玩會因名字所承受的嘲笑(這是對她身份的漠視)。
對兩隻愛因斯坦的處理方式,體現的則是父母對李玩感情的漠視。
他們根本不關心李玩與狗之間建立起了怎麼樣的情感和信任。
所以丟了,他們不去找,只想著換一隻來代替;咬人了,就把它殺掉。
而且他們會把這種漠視,用一種壓制的姿態施加到孩子身上。
在他們的話語體系裡,孩子是沒有自由的管理對象,也自然對自己的寵物沒有任何處置的表態權力。
在大人的世界裡,李玩沒有絲毫的話語權,成長只能逆來順受。
最後的最後,李玩漸漸漸大,終於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
她在大人的酒桌上,交際應酬。
最殘酷的畫面是——
她吃起飯桌上的狗肉,面不改色。
因為她長大了,褪去青春期的任性,換來了一種更為圓滑的生活方式。
或者說,她對之前的一切感到絕望。
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堅持,結果並沒什麼不同。
豆瓣排名第一的這條短評,讓人五味雜陳——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麼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
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曹保平的電影中,從來不缺少動物的意向。
《烈日灼心》中,魚缸裡的三隻金魚,代指三個案件嫌疑人,
意味著這三個人永遠在魚缸裡看不到盡頭地遊來遊去 ,呈現一種被困的處境;
原來,當你真正走出困境後,唯有死亡... ...
《狗十三》,也是這樣,表面看:
狗是愛因斯坦,十三,是李玩的年齡。
連著看,片名更加淺顯,狗,十三歲了。
電影裡,李玩和狗,驚人的相似。
他們都是父母隨意處置和丟棄的鮮活生命(第二次,是因為家裡的弟弟)。
李玩就是一條沒人可憐的狗,儘管那條狗可能在她心裡是一個偉大的愛因斯坦。
這種孤獨,每個中國人,其實都不陌生。
區別無非是——
從小就給你安排好所有事不用你操心的溺愛;
還是從小就讓你幹嘛就得幹嘛的嚴厲。
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一條狗。
養育你的過程,也是馴化你的過程。
等你變乖了,順從了,他們便滿足了,但悲劇的循環,也就這樣形成了。
你默認了這套馴服的邏輯,所以你的下一代,又成了受害者。
看看我們的長輩,他們當年頂著父母的壓力燙頭髮穿喇叭褲,
現在他們卻也還是會覺得自己的子女非主流,沉迷遊戲。
反觀整部電影,
沒有暴力,暴力卻暗含其中,
沒有黑色,青春卻覆蓋層灰。
所以,《狗十三》就是用一個隱喻,詮釋著國人心中永遠重複著的那個悲劇。
即便我是條狗,我也希望自己能像愛因斯坦這一偉大的靈魂一樣被理解、被尊重、被對待。
2013年,這是國產青春片真正開始爆發的一年。
那一年,趙薇的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內地上映。這部電影奠定了未來長達三年國產青春片的「青春基調」,也拉開了內地青春商業類型片的發展大幕
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青春片無疑成為了「主旋律」。全民熱捧的趙薇無疑是一大熱門,但除此之外還有《青春派》、《同桌的你》、《初戀未滿》等多部青春片。但當年的最佳影片卻被《狗十三》拿走了。
這部最不像「青春片」的青春片,拿獎後儘管迎來了「被偷走的那五年」,但一直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青春片。很難想像,如果國產青春片2013年有《狗十三》的烙印,那麼青春片發展是否還會和後來的劇情那樣「離奇」?
如今,定檔12月14日的《狗十三》重迎「烈日」,這部曹保平最「灼心」的青春片或許迎來的是一個全新的「最好的時代」。
豆瓣8.7分的青春片「神作」,
為什麼值得期待?
你為什麼期待《狗十三》?
這是一小部分人的發問,之所以是一小部分在於絕大多數人都沒看過這部電影,甚至連「網絡資源」都極難找到。但說出期待《狗十三》的理由卻又很多。
如果你拿著青春片的「標尺」去衡量《狗十三》,那麼這部電影一點也不像青春片。它沒有大學時的美好戀愛、成人後的生活責難,沒有墮胎、沒有車禍甚至沒有「眼淚」。它的成長要往前推,推到少年時期。而少年時期的青春片,在內地的電影市場本身就是稀缺的。
如果把時間撥回到2013年,那麼《狗十三》對於國產青春片的意義就絕非是一部豆瓣評分衝到8.7分的「神作」。某種程度上,它代表的是國產青春片的一個分支,一個後來儘管有《黑處有什麼》、《少女哪吒》、《嘉年華》,但因為其「另類於」青春片一直被忽視的分支。
雖然《狗十三》長達五年沒能在內地上映,但對於這部電影的追捧從來沒有停止。不少人將這部電影定義為「曹保平最佳」,也認為這部電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青春片。
而《狗十三》好就好在真實,好在它的強共鳴。或許很多人的青春沒有經歷過墮胎和車禍,沒有經歷過出國和下海的兩難抉擇。但所有人,都經歷過青春的抑制和拉扯。
那種真實的被抑制,那種虛偽的被拉扯。兩種結合起來,這就是所有人的成長過程。在這一點上,不分男女、不分階級,幾乎每一個人都在青春裡經歷過這截然不同的兩種情緒。《狗十三》好就好在,通過一個少女和兩條狗,乾淨直接的傳達出了這種「成長」。
但《狗十三》的好,還好在殘忍,好在它的大悲傷。因為每個人成長的過程的痛苦、孤獨、倔強以及失望,是每個人都無法選擇的枷鎖。電影看似是一個設定感極強的青春故事,但少女和家庭的相處模式卻是具有普世性的。
它的「強情節」是依附於普通家庭和平常小事之上的。那麼,少女在成長中每一個殘忍的瞬間都充滿了青春的悲傷,而這種悲傷是沒有被刻意放大的。儘管李玩哭鬧,但最終還是吃完狗肉說聲「謝謝」;儘管李玩尋狗心切,但遇到「愛因斯坦」卻害怕相認。
成長,就是懂得接受痛苦,而不是放大痛苦。這種悲傷更加殘忍,但也更加無形,這也是《狗十三》五年都被人所記憶的核心。因為對於成長的展現是平實中帶著殘忍,這種不漏聲色的悲傷卻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必備。
五年前的「曹保平」,
要通過《狗十三》講什麼?
曹保平電影,被定性為「黑色類型片」。
原因在於,曹保平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從《烈日灼心》開始。這部一口氣捧出三位影帝,拿下3億票房的犯罪懸疑類型片給外界營造出了曹保平電影外顯的「商業氣息」。
但曹保平的價值,並不是在商業和藝術之間精細拿捏的平衡,而是在任何一個類型裡都融入對於社會的思考,且極度真實。
作為一部青春片,《狗十三》的身上不僅僅講述了一個高度濃縮,具有強烈共鳴的成長故事。而是藉助著少女和狗,去洞察了成人世界的殘忍和虛偽。
相比同類關於少年成長的青春片,《狗十三》的切口小,但足夠深。它所表達的核心,是窺探中國傳統教育背後的虛偽和殘忍。
片中,最為明顯的兩處。一處是中國傳統教育對於性別歧視的直接表露,一處是家庭教育的自私和虛偽。
曹保平的厲害之處就在於表達方式的直接明了。《狗十三》中,女孩的名字叫「李玩」。李玩的弟弟出生時,昏暗的房間裡頭,爺爺對李玩父親說:「玩玩這名字是隨便取的,這孫子的名字可不能隨便取。」
僅僅是一句臺詞,就已經足以表達重男輕女的傳統教育思想。
而父親對於李玩喝酒的辱罵到帶李玩去給上司敬酒,在父親嚴密的「套路」之下,成人世界的自私和對子女教育的虛偽同樣足夠直接。
《狗十三》的主題和核心無疑是少女的成長,但這部電影的背景卻是中國傳統教育對於少年的影響。曹保平沒有費太多的筆墨,卻足以讓電影變得有層次感。
少年從「天真」到「虛偽」,在成人的烘託下更加「灼心」。
重新回暖的青春片市場,
還會給《狗十三》機會嗎?
五年前,《狗十三》的「消失」讓國產青春片錯過了另一個可能會有所發展的起點。而五年後,《狗十三》的上映又會帶來什麼呢?
國產青春片在2013年之後,已經經歷過了一個完整的輪迴。從爆發到低谷,用了整整三年時間。而今年,青春片市場的回暖趨勢體現的非常明顯。
原因就在於青春片不再是IP和流量的簡單堆積,而是開始出現了細分。其中既有《後來的我們》這種青春愛情片,也有《悲傷逆流成河》這樣的青春成長片,更有《快把我哥帶走》這樣講述兄妹情深的青春片。
青春片在細分之後,有了新的爆發動力。原因就在於電影足以給影迷帶來新鮮感,它擺脫了原有的青春片「方程式」,通過更具共鳴的情感釋放來重新連接觀眾。《狗十三》儘管是5年前的電影作品,但它的類型在目前的電影市場並不多見,所以在新鮮感上足以滿足外界的期待。
其次,電影市場從去年開始更具注重口碑的引導。口碑對於消費的拉動作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狗十三》豆瓣8.7分的高口碑,是電影競爭力的絕對核心。而曹保平通過這兩年在商業電影市場的試水,已經積累了足夠的人氣。
所以,《狗十三》可能正迎回了一個更好的「青春片時代」。觀眾日趨理性成熟的觀影抉擇和電影市場本身的口碑拉動,對於《狗十三》來說都是一個更加理想的外部空間。
五年,不少資深影迷等回了曹保平的《狗十三》。但五年,《狗十三》顯然會迎來更多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