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時期,兩廣地區誕生了一女叫冼珍,她出生於俚人冼氏部落,祖先作為南越首領可追溯自西漢,傳到她這一代,已經是幾百年光景了。
經過歷朝歷代不斷的開發,嶺南地區不再是蠻荒棄地,逐漸繁榮起來,雖然許多地區依舊原始落後,但漢族文明之光已經照進了不少大部落。
冼氏部落就是這樣一個較先進文明的俚人部落。
年幼的俚人大首領
作為首領繼承人,冼珍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她聰敏過人、多謀善斷,又有不讓鬚眉的武勇。待到少年時期,冼珍就已經率領部隊作戰,在南越各族闖出了名聲,南越各部族都對她十分欽佩。
在俚人的習俗中,強者為尊,各部族互相不服,爭名奪利,讓俚人的內耗不斷增大,嚴重阻礙了俚人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冼珍在漢族的書籍中領悟到,只有和平互助才能讓俚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子孫繁衍越來越多。因此冼珍帶頭反對部落間的爭鬥,讓強大的部落不再掠奪小部落,小部落不再互相吞併。
但是要和平,冼珍面對的最大敵人就是兄長冼挺。
冼挺是當時的南梁州刺史,在南梁州位高權重,儀仗手裡的軍隊與身上的官服,不斷發兵掠奪附近州郡。影響之惡劣,甚至讓整個嶺南地區都不能平靜。
冼珍不能對兄長動手,只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但是冼挺雖然也讀過書,但也深受俚人好勇鬥狠,以實力說話的文化影響。冼夫人想要勸說兄長冼挺,難度很大。
但是冼珍知道和平對於俚人的現在與未來的意義,三番五次地上門勸說冼挺。
冼挺也不是一味固執的人,在慢慢了解妹妹的心意後,終於改變態度,罷兵息戰,以談判來解決糾紛。
有了冼挺的表率,嶺南各族不僅是俚人,百越都開始和睦相處,文化經濟都開始繁榮起來。
百越知道是冼珍給他們帶來了和平與繁榮,對她更加尊敬。冼珍的威望越來越高,終於冼珍在這種威望中接任了俚族大首領。
漢越聯姻
自古越漢不通婚,兩族都覺得不能與異族通婚。這種觀念不僅源於兩族在歷史上積累下來的仇恨,也源於對不同文化的忌憚。
535年,羅州刺史馮融開始為自己28歲的兒子高涼太守馮寶尋覓一個正妻。
馮家出生不凡,他家本是北燕的皇室,但是由於北魏的攻擊而滅國逃亡到番禺,幾十年過去終於在嶺南紮下了根。
在嶺南,論身份高貴,沒有比得上馮家的,因此馮融對給兒子娶正妻十分慎重。
14歲的冼珍作為俚族首領,在百越中頗有名聲,馮融偶然聽到冼珍的事跡,不禁對這越族小女孩產生了興趣。
馮家雖然在嶺南紮下根來,取得了州郡的統治權,但是政令卻只能在城池內有效力,出了城池,百越各族絕對不會聽從。
如果馮家能娶到一位越人首領,那麼馮家的實力必然大漲!
馮融因此親自去冼氏部落拜訪,在俚洞首領府內,他見到了儀表端莊,從容大方的冼珍。
幾番試探下,馮融發現冼珍不僅長得好,還聰明機敏,對軍事時政都有準確的判斷。
馮融十分滿意冼珍,回到府內便遣人提親,決心要給馮寶納此賢內助。
那邊冼珍收到馮家的提親,一番思慮,也覺得與漢人的高官權貴聯姻能給俚人、百越帶來好處。何況馮寶的武勇名聲,冼珍也早就聽聞,是一個合適的丈夫人選。
冼珍便答應下這門親事。
馮寶為了表示誠意乾脆就在冼氏的家鄉良德入籍,成為了一個良德人。冼珍也多次遊說族內長老與族民,終於讓這段婚姻順利結緣。
這樣高級別的越漢聯姻在嶺南地區像是颳起了一陣颶風,震撼了漢人與越人的心靈,兩族通婚開始正常化。
以德服人
結婚後,冼珍不僅是俚人大首領,也是高粱太守夫人,她利用這種特殊的身份,一邊讓越人遵守王法,一邊協調漢人與越人的經濟文化交流。
越人如果有違法犯罪的,一律按照王法定罪,即使是部落的頭人首領,也會被冼珍抓拿歸案。
漢人與越人交易也不得肆意壓榨,如果有偷蒙拐騙的行為,也會被冼珍以王法審問。
冼珍執法以正,不論親疏,不分漢越,終於讓漢人、越人都心悅誠服。
嶺南地區因此爭鬥日少,政令通達,法度暢行,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大步發展。
兩廣地區的繁榮昌盛讓遠在海南的越人部落十分羨慕,540年,海南千餘部落派使者到高粱州,向冼珍請求歸附。冼珍因此向朝廷上書,請在海南設立崖州,進行郡縣制管轄。
海南自此結束了數百年游離海外,不聽王令的時期,回歸祖國行政管轄隊列。
冼珍就是南北朝與隋朝時期活躍在嶺南的俚人大首領,對越族與漢族的民族關係作出巨大貢獻的冼夫人。她死後,嶺南地區人民為紀念冼夫人,建立千多座冼夫人廟,到現在依然可以在三亞、電白等地看到香火鼎盛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