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盜一號》備受觀眾喜愛的K-2SO起初設計是有眼皮的,但影片沒有採用這個版本,最終成型的K-2SO設計顯得更加工業化。
    時光網加州訊 當地時間本周六,2017神奇漫展(Wondercon)舉辦了一場名為「幕後魔法」(The Magic Behind the Mission)的展覽活動,向到場媒體和粉絲全景展現迪士尼《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的特效製作。
    《俠盜一號》的故事發生在「星戰」正傳三部曲之前,這意味著在全新的故事和角色的加盟下,更需要照顧到老粉絲的情懷。影片的視覺特效總監Hal T. Hickel作為展覽活動的主持人,透露影片在籌備的時候,幕後團隊多次回看前作,試圖用不同的手法去展現一些能引起老粉絲共鳴的故事。其中,Hickel特別提到了影片的四個不同之處:新機器人K-2SO、各種飛船、裝甲走獸以及CG人像。
    
    K-2SO無疑是《俠盜一號》中最有人氣的新角色了,對主人忠心耿耿又絮絮叨叨令人捧腹,關鍵時刻的視死如歸又讓人熱淚盈眶。創作一款新機器人角色需要和盧卡斯影業不停的商議,畢竟後者在這方面經驗十分豐富。加之導演加裡斯·愛德華斯希望做一些更有質感的東西,於是給K-2SO加上了很多做舊的劃痕、戰損痕跡、金屬紋理,甚至是嘴炮個性,讓整個角色看起來生動有質感,一看就是經歷過戰爭洗禮的。為了這款K-2SO,幕後團隊更改並拋棄了很多方案,最初機器人面部有更多人類的特徵,比如眼皮,但影片沒有採用這個版本,而使得最終成型的K-2SO設計顯得更加工業化。
    當然,這個角色的成功也離不開艾倫·圖代克的配音,對此Hickel表示80-90%的功勞都要算在圖代克的身上。的確,艾倫·圖代克在配音的時候只是看著一些簡易的分鏡來進行表演,對於K-2SO性格的塑造花了不少功夫。
    至於飛船,Hickel透露自己的團隊搜集了一大批各式各樣的太空交通工具,其中一個名為B-wing的戰機是他的最愛,不過並沒有在《俠盜一號》中露面,因為考慮到這款戰機在《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才初次現身,放在這裡不太合適。當他在重新設計飛船的時候,「懷舊」是浮現在腦海中最重要的一個詞語。事實上,星戰正傳和前傳三部曲的特效總監丹尼斯·穆倫就曾一直在調查,為什麼影片中的這些飛船戰艦能讓觀眾如此有共鳴感。
    
    影片中,裝甲走獸在斯卡裡夫大戰中氣勢磅礴,導演愛德華斯起初希望這些走獸能夠比《帝國反擊戰》中的更瘦高一些,但正如影片最後呈現的那樣,你說的瘦高吧其實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幕後團隊在愛德華斯的想法和系列最初的設定中間找到了個平衡點,讓粉絲有新鮮感的同時,又不會覺得「認不出來」。
    
    最後,Hickel提到了一個讓粉絲念念不忘的經典人物——總督塔金。眾所周知,扮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彼得·庫欣早在1994年就已逝世,為了保留人物的完整性,特效團隊通過CG技術讓庫欣「復活」:以演員蓋·亨利的表演作為載體,將彼得·庫欣的臉嫁接到其面部。也就是說,蓋·亨利頗有幾分動作捕捉演員的特點,他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會被捕捉下來,但觀眾看到的卻是一張熟悉的彼得·庫欣的臉。
    展覽會現場,還播放了幾段影片幕後製作的視頻,包括飛船的設計、機器人K-2SO的創作以及彼得·庫欣的「復活」之術,這些珍貴的資料都被記錄在《俠盜一號》的藍光影碟中,並將於4月4日起正式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