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妙蘭 圖/圖蟲網
電影《教父2》開頭,來自邁阿密的猶太黑幫大佬海門·羅斯派手下約翰尼·歐拉去看望麥克。見面時,麥克發現約翰尼·歐拉手上拿著一顆橙子,他警覺地問這是什麼?對方回答:「從邁阿密帶來的橙子。」當晚,麥克一家遭到襲擊,而開場的橙子早已暗示:幕後黑手是海門·羅斯。
影片中,導演用一顆來自邁阿密的橙子交代了主要故事線,但橙子的家族,或許遠比這部影片更錯綜複雜。
古老龐大的柑橘家族
橙子誕生於龐大的柑橘家族,是柚子和寬皮橘的「愛情結晶」,整個家族的關係就像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想釐清橙子的家譜,要從家族的三大祖先開始說起。
柑橘家三位祖先分別是柚子、寬皮橘和香櫞。皮厚果肉少的香櫞被認為是三位祖先中最年長的,古時候人們傾向於把它當天然空氣清新劑來使用。第二位祖先柚子也同樣具備皮厚的特徵,不過相比香櫞,柚子可食用部分較多。第三位寬皮橘果如其名,果皮薄且寬鬆,是三位中個頭最小的。
關於它們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說起源於中國、印度、東南亞一帶,其中大多數種類原產於中國;有的說起源於雲貴高原,沿長江而下,分布至嶺南地區;還有學者認為,被稱作第四紀冰川「避難所」的三峽地區才是其故鄉。
事實上,從原生種方面來說,柑橘家族的祖先最早起源於8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脈。當時,地球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物種大規模滅絕,同時,大量新物種誕生,其中就包括柑橘家族。至今,西藏、四川、廣西、湖南、雲南、江西等地仍有大量的柑橘原始野生植物種群存在。
承襲了上一代的基因,橙子的生長遵循柑橘「雜交規律」。
什麼是柑橘「雜交規律」?四川農學院等研究人員通過對柑橘家族探索研究後發現,柑橘雜交的後代通常會遵循以下幾條規律:第一,個頭偏向於個頭小的親本;第二,果實的形狀取中間值,跟雙親都有點像;第三,糖含量取中間值;第四,酸度偏向於更酸的一方。由此看來,橙子雖然是柚子和寬皮橘的綜合體,但其實更偏向自己的老爹寬皮橘。
以橙子為核心,柑橘家通過任意結合產生了不同品種的後代,而這些後代又通過與其他品種的再度結合,使柑橘家族不斷發展壯大。比如橙子通過與柚子結合產生了西柚,與橘子結合誕生了柑,又跟香櫞結合產生了檸檬……而橙子一脈,也通過不斷結合增加了不少家庭成員。
從人工栽培到商品化
作為起源地之一,中國有著悠久的柑橘栽培歷史。橘子樹是柑橘家族中栽培最早的果樹之一,栽培時間可上溯至4000多年以前。先秦文獻史料《禹貢》中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指的就是夏朝時期,東南沿海地區的人穿著草編的服飾,將貝錦、柑橘等物產作為貢品。
橙子的栽培時間要比橘子晚上許多,公元前2500年,我國才開始種植橙子。當時,為了保持父輩品種優勢,種植者通常採用嫁接技術。選擇柑橘家族中抗寒、抗病和豐產性較好的枳或香橙、宜昌橙和甜橙等作砧木。由於大多柑橘種子曝曬至幹就會喪失發芽力,種植者還創造了連柑橘皮或剝開皮分瓣植入潤土中,待發芽後再種植的栽培技術。
隨著人工栽培技術的發展,橙子等柑橘類水果開始在我國南方地區大面積種植。到了春秋、秦漢時期,其經濟地位甚至一度能與魚鹽生產相提並論,靠種植柑橘脫貧致富的果園園主也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可以與當時的千戶侯並列。
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種植範圍進一步擴大,品種也越來越豐富。南宋韓彥在世界第一部柑橘專著——《橘錄》中,將柑橘家族進行了詳細區分。其中,柑、橘、橙分為三大類,柑有8種,橘有14種,而橙有5種,共27種。到了明清,柑橘生產進入商品化發展時代。清代施鴻保在《閩雜記》中記載:「廣數十畝,皆種柑橘。」其繁榮發展景象可以想見。
而伴隨對外貿易的開展,柑橘家族沿著貿易路線遠渡重洋來到歐洲等西方國家。橙子進入歐洲後曾幾度更名,最後才被定為Orange,但在這個名字背後,歐洲許多國家仍將橙子稱為「中國蘋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名字微妙地契合橙子的演化史。
首先傳入歐洲的是柑橘家的祖先——香櫞。公元前2世紀,香櫞由阿拉伯人引進中亞地區,在以色列、猶太教的傳統節日住棚節中,被視為祭祀的聖果。隨後,通向羅馬的貿易線打開,苦橙經由中亞的貿易線路抵達羅馬帝國。緊接著,大約在公元15世紀,甜橙從中國傳入葡萄牙的裡斯本,後由葡萄牙人帶到地中海沿岸種植。與此同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橙子開始登陸美洲,並逐漸風靡全球。
1550年左右,西班牙探險家在如今的巴西聖保羅和美國佛羅裡達各種下了南北美洲的第一棵橙子樹。1684年,路易十四將法蘭西宮廷從巴黎楓丹白露遷往凡爾賽宮,因迷戀橙子的味道,他在宮廷裡修建了一座橙園。1820年,巴西修道院的一棵橙樹發生突變,由此培育出柑橘家族的變異品種——臍橙。
時至今日,市面上已經開發出臍橙、血橙、冰糖橙、紅橙、綠橙等品系。從天然雜交到人工栽培,橙子顯然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演化進程。不過,人們似乎並不滿足於此,他們仍致力於通過雜交或利用細胞融合技術培育出更多柑橘新品種。看來,關於柑橘家族擴張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