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漁鹽之利」到「農林牧漁商」,古代海島開發體系是怎樣建立的

2020-12-14 卿言文史

《魯濱孫漂流記》想必大家都讀過,講的是主人公魯濱孫在一次出海航行中,因遭遇海難流落到一個海島,通過一系列海島求生手段生存下來並最終得救回國的故事。

書中的主人公,不甘於自暴自棄,他在海島上所採取的搭建房屋、尋找淡水、種植作物、打漁捕獵等種種舉措,實際上就是對這個海島的建設開發。

以上是十八世紀西方小說中的海島開發。反觀古老浩瀚的東方大陸,海岸線漫長、海域廣袤、島嶼星羅棋布。那麼,在我國古代,海島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據何種地位?古人又是怎樣選擇開發建設海島的呢?假如穿越回古代,給你一座海島,你會是一個合格的「島主」嗎?

古代對海洋的認識

海洋是海島的物質載體,是認識海島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討論海島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古人對海洋的認識。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惟海神。--《大荒東經》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大荒南經》

先秦時期,限於極其低下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對于波濤洶湧的海洋,人們內心充斥的往往是對未知的恐懼。由於對其知之甚少,古代先民往往將海洋作為原始崇拜和想像的對象,進而衍生出一系列神話傳說。《山海經》中就記載海中有海神,並且還「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其形貌。

到了秦漢時期,伴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海洋的認知開始從神話傳說回歸到現實中來。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深了商貿的繁榮,也促進了人們對海外世界的了解。

唐宋元時期,得益於領先世界的船舶工業和指南針在遠洋航海中的推廣應用,古人的目光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近海,而是更加深邃廣袤的遠洋。此時的海外貿易也是異常繁榮,沿海城市逐步發展為國際性大都市,各國商人紛至沓來,互通有無,彼此交流融合,使人們對海外的島嶼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明清時期,朝廷雖然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但執行的並不徹底,並且也僅僅是限制民間的私人海外貿易,官方的貿易交流並未限制。

明朝永樂年間,還發生了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其船隊歷經西太平洋、印度洋,詳細記錄了沿途的島礁分布、風土人情、海洋水文等信息,為後續的海島全面開發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承襲唐宋元三朝對海洋認識的基礎之上,明清時期在巨大利益誘惑下的海洋貿易逐漸達到頂峰,對海島的開發也開始邁入正規化與系統化。

海島開發的歷史革沿

我國古代開發海島的歷史悠久,其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貝類採拾。新石器時代時代早期,限於極其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為了果腹,沿海地區的原始人便採集灘涂及陸島嶼上的貝類為食。在距今10000年前左右的貝丘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食用後拋棄的貝類化石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這是關於海島有人類涉足開發的最早證明。

夏商周時期,一方面是生產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青銅製品的使用和漁船製造工藝的進步,近海魚類捕撈開始取代貝類採食,成為沿海先民謀生的主要手段。周武王在位時,還設立了專門負責管理舟楫事務的官職——蒼兕。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近海航行能力和漁獵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在商周時期,一些近岸島嶼還被作為屬地分封給諸侯開發管理,島嶼上採集而來的海產品也成為諸侯朝覲的貢品。

春秋戰國時期,捕魚工具和造船工藝進一步改進完善,人們已經開始開發獲取海中島嶼的漁鹽之利。在這一時期,木帆船開始普及,漁人的活動範圍也從江、河、湖泊逐步擴展到遠洋地區。《管仲·禁藏篇》中曾說漁人可以在深達萬仞的逆流之中捕魚、過夜,從這裡也可以說明此時已經具備遠洋漁獵和簡單開發海島漁業資源的能力。

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裡,宿夜不出者,利在海也。--《管子·禁藏篇》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齊國。三面環海的齊國絕對是「靠海吃海」的典範,其海洋經濟遠遠領先於其他諸侯國,也正是憑藉這一層優勢,最終登上春秋霸主之位。自姜太公呂尚建國開始,齊國就將「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憑藉臨海的地理優勢,齊國大力發展海洋漁業生產,其獵捕範圍已不僅僅局限於沿海,而是深入到海內島嶼周邊。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公元前221年,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建立,從這時起,海島開發初步上升為國家意志和行為。漢武帝時期,與匈奴戰爭不斷,為充實國家財政,西漢政府施行鹽鐵專賣的壟斷經營制度。而許多海島因為光照充足成為重要產鹽區,政府便在此專門安排人員負責曬鹽。從這時開始,對海島的開發已經不僅僅是漁業資源,而是漁業捕撈與晾曬並駕齊驅的局面。

自隋朝開始,海島開發逐步上升到制度化層面。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其中隸屬於「六部」之一的工部負責全國的山澤、屯田、水利、交通以及各項工程建設,此時的海島開發建設自然而然也納入其職責範圍。唐承隋制,在三省六部制的管理基礎上首次運用戶籍制度將海島納入地方管轄範圍。比如曾通過實行「徙閩民於合州」 的方式,將沿海地區的百姓遷往海島定居,以此來加強對海島的開發。

古代海島開發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唐代及以前,對海島的開發往往都處於比較基礎的層面,對海島的認識無非就是漁鹽之利和舟楫之便。從宋代開始,隨著商品經濟的極大發展,海洋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加之造船技術和航海水平的進步,促使海島開發體系開始由單一的「漁鹽之利」向「農林牧漁商」全面發展。

那麼,古代海島的「農林牧漁商」開發體系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又要克服什麼困難呢?

我國沿海區域島嶼普遍面積較小,大部分資源匱乏、缺乏淡水,本身不具備開發的條件和基礎。所以,古人在進行海島開發時,往往會先對海島進行初步考察後再決定是否開發。比如,當行船至島嶼附近時,官府、漁民會登島查看是否有淡水等必需的自然資源、土地是否平坦開闊等等。如果條件合適,那麼這個島嶼就有可能會逐步發展起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海島具體是如何開發的。人口是海島開發的第一要素,也是先決條件。從唐代開始的人口向海島遷移大致解決了勞動力短缺這一問題,所以海島的後續開發才得以進行下去。

首先是海島農業和畜牧業開發

民以食為天,想要在海島上定居生存,食物和淡水是最基礎的要求。由於部分島嶼離陸地較遠,頻繁地由陸地向島嶼轉運糧食是不現實的,成本太高並且難以為繼。因此,因地制宜地發展海島農業是海島開發的最基礎要求。

土瘠民貧,自本分農業外,惟賴漁樵。--《崇明縣誌》萬曆中年,同人有賈於呂宋者,密截其蔓置小盎中,歸而種之,即敷榮蕃植。--《番薯序》

由於常年受海水侵蝕,海島上的土壤往往呈沙性,比較貧瘠,酸性較強,不適宜小麥、水稻等作物的大面積耕種。所以,海島農業往往以抗旱、易成活的農作物為主,比如番薯。自從明代萬曆年間引入中原地區後,番薯便憑藉其強大的生命力迅速在海島農業生態中紮下了根。

《閩小紀·番薯》中有這樣描述的:「其種也,不與五穀爭地,凡瘩滷沙崗皆可以長,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早、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圍。」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海島開發體系中的農業開發主要是在惡劣自然環境下的抗旱作物種植。

番薯等糧食作物的產量上來以後,除了可供定居海島的漁民食用之外,多餘的可以做成飼料餵養家禽家畜。一來豐富了島上居民的飲食結構,二來飼養的牛羊雞鴨等家禽家畜也可以進行商業買賣或者物資交換,增加收入。比如在明清時期福建附近島嶼,世代飼養母麻鴨,其外殼呈青色或灰白色,口感優良,廣受好評。

其次是海島林業開發

糧食問題解決了,接下來便要解決住的地方。位於茫茫碧波中的海島,白天光照強烈,夜間則寒冷刺骨,並且部分島嶼尚有蛇蟲猛獸出沒。因此,想要在海島長期定居,必須要解決住宿問題。

海島上的房屋建造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一方面砍伐樹木建造房屋,另一方面可以開墾耕地,一舉兩得。但是,海島的自然生態系統往往比較脆弱,如果不加以保護,很容易將其破壞。

以金門島為例,在宋元時期,由於定居人口較少,金門島的森林覆蓋率很高。但自明朝開始,海島人口大量增加,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嚴重破壞了海島的植被,隨之而來的是」海風眾驟,飛沙滾塵」,導致水土流失、進一步加重旱澇災害。所幸,古人也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通過適度的植樹造林予以彌補。

接下來是海島漁業捕撈與養殖。

我國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優良港口遍布,漁業自古以來便是沿海經濟的支柱產業。但隨著近海地區魚類資源的減少,許多漁民的目光都投向了遠海。當漁民駕船到離陸地較遠的海域捕魚時,如果偶遇暴風雨等惡劣天氣,往往會就近停泊在附近的島嶼進行躲避。此時的海島,儼然成為了抵禦災害的避風港。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調整休息,又可以修補破損的漁船、漁網,久而久之,許多漁民便定居在海島之上。再加上海島附近珊瑚礁較多,豐富的餌料吸引了大量的魚類來此覓食,漁民在海島附近進行漁獵的收益要比在近海地區高得多,所以又吸引更多的人來此定居捕魚。

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之下,海島漁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業人數的規模與日俱增。比如我國自古以來著名的漁場——舟山群島,「漁箔橫列,以海為田,捕魚為生,從業者幾佔全部」。

亦復有細民,並海施竹牢。採綴中其間,衝激肆風濤。鹹鹵與日滋,藩息依江皋。--《食蠔詩》

除了出海捕魚,在非魚汛期,定居海島的漁民還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由於島嶼四面環海,可供養殖的灘涂、水域面積更大,因而所養殖的海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從宋代開始,牡蠣養殖業就已經得到了長足發展,漁民以石、竹為原材料,將其放入海水中進行養殖。除了牡蠣,鮮貝、蚌類、紫菜等藻類也大都通過海水養殖獲得。

最後是海島商業貿易的開發。

在前面所說的淡水資源、漁業資源、農業資源滿足條件的前提之下,在海島的定居人口持續增加,逐漸形成大大小小的聚落,而商品貿易也由此得以開展。許多島嶼上出現了規模龐大的集市,售賣糧食、木材、魚類、家禽家畜的商販絡繹不絕,商業買賣的繁榮又促進了製鹽業、製糖業、屠宰業、造船業等手工業的發展,海島自身的商業貿易體系得以確立。

此外,許多做遠洋貿易的商人也會選擇航線上的海島作為中轉地,許多大型島嶼得以發展成為商人和貨物的集散地。在與海島居民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各取所需,互利互惠。

大船數百艘,乘風掛帆,蔽大洋而下。而臺、溫、汀、漳諸處海賈,往往相追逐,出入蛟門中。--《明經世文編》

對古代海島開發的思考

一、海島的開發促進了經濟貿易的繁榮,為古人探索遠洋提供了鋪墊

得益於開明的經濟政策,自宋代立國伊始,商品經濟就開始飛速發展,商業貿易逐步繁榮。而商品經濟的發展又極大促進了遠洋貿易的進行,許多海島成為我國與各國間貿易往來的中轉站,獲得了全面的開發。同時,限於古代生產力水平,遠洋航行風險較大,開發後的海島恰好可以作為航行的補給站與休整地,成為探索遠洋的堅實後盾。

二、伴隨著海島開發,也帶來了海盜倭寇猖獗、海上走私等不可避免的問題

從元代以來,倭寇為患已經屢見不鮮。明朝立國之初,少數反明的殘餘勢力流竄至沿海島嶼,化身為海盜與朝廷相對抗。同時,他們又與倭寇相勾結,打家劫舍,無惡不作,沿海居民苦不堪言。朝廷雖然數次派兵圍剿,但收穫不大。原因是海內島嶼眾多,海島上的海盜和倭寇一看官兵前來便立即駕船逃散,待官兵走後又重新在海島盤踞發展,朝廷一直無法覓得其確切蹤跡。

舟山有五穀之饒,魚鹽之利,可食數萬人,不待取洽於外。--《舟山志》

那海禁政策為何困不死海盜與倭寇?還是以舟山群島為例。由於海島大多數已經得到較好的開發,島上淡水、耕地、糧食充足,屋舍齊備,這些資源完全可以養活數量龐大的海盜。所以,海島的全方位開發實際上為他們的生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導致海盜倭寇難以徹底剷除。

此外,明初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禁止一切形式的民間私人貿易,企圖斷絕海盜與倭寇之患。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生活日益艱難的沿海漁民與商人開始鋌而走險,私造商船,從事海上走私貿易。此時的海島,又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海上走私的商品中轉站與貿易基地。

三、古代海島開發對當代的指導借鑑意義

我國陸地面積高達960萬平方公裡,領海廣闊,海岸線曲折、漫長,島嶼眾多。海島既是寶貴的政治資源,又是不可再生的經濟資源。憑藉著較為豐富的漁鹽之利,海島為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農林牧漁商」的開發模式也為當下開發建設海島提供了很好的借鑑與指導作用。從經驗來看,在當下的海島開發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開發農業、林業資源;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探索海島旅遊新模式,形成積極、健康、和諧的良性循環。

結語

我國古代的海島開發史與航海技術的進步與商業貿易的發展息息相關。從最初的「漁鹽之利」發展到「農林牧漁商」多層次開發,海島在我國古代經濟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辨證來看,海島為古人的遠洋貿易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對海島的開發也帶來了諸如環境破壞、走私、海盜等負面問題。對於當下來說,保持海島的自然生態平衡,促進人與海島的和諧共生,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回到開頭所說的問題,如果給你一座海島,你會怎麼開發呢?

本文由歷史縱論原創,歡迎轉發,期待您的評論!

相關焦點

  • 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產值增速繼續回升
    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產值4636.55億元,同比增長6.4%,剔除價格因素,可比增長1.3%,增幅繼續穩步回升,較上半年提升1.1個百分點。分行業看,農業由於夏糧和蔬菜等主要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產值增幅為2.7%,較上半年提升0.9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牧業由於生豬產能穩步恢復,生豬出欄降幅收窄,家禽生產持續穩定增長,雖可比增幅仍為負增長,但增速較上半年回升2.8個百分點,為-6.5%;漁業生產穩中有進,可比增幅為3.5%,增速較上半年進一步提高,與上年同期相比,由負轉正;林業和農林牧漁業輔助性活動發展穩定,產值增速小幅攀升
  • 古代窮人吃鹽有多難?他們買不起鹽又該吃什麼?
    據說,周武王在平定商紂之後,就將營丘封給了姜子牙,營丘乃是鹽鹼之地,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在此地生活的人口並不多。姜子牙到達齊國以後,大力發展紡織和魚鹽業,很快就使齊國的商品暢銷於全國各地,如此開明的環境吸引了一大批商賈前往齊國經商,而齊國也藉助魚鹽之力建立起了大型的貿易體系,人口也因此迅速增長。
  • 前三季度廣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超331億元 都市現代農業實現跨越發展
    央廣網廣州12月16日消息(記者何偉奇)記者從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2020年前三季度廣州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1.5億元,同比增長6.6%,創近十八年來最高增速,都市現代農業實現跨越發展。近年來,廣州市緊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基礎上,以保障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帶動農民增收為重點,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加快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步伐,取得一定成效。
  • 「千島之城」舟山薈萃統戰力量 構築海島獨特風景線
    「到上海鄉村學習考察,交流鄉村民宿的打造、村落的開發,受益匪淺。」李家珺告訴記者,通過嵊泗縣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等部門的牽線搭臺,花鳥島民宿主們大膽「走出去」,學習新的經營理念、新的管理模式。舟山民革博愛支援服務隊基層法律宣講現場。
  • 深圳周邊藏著個小眾海島!2小時即到!
    到了周末 大亞灣、雙月灣、巽寮灣…… 人就很多 仍保留原汁原味的漁耕生活 村內靜謐人少 一切美得就像世外桃源
  • 28年後 田橫島二次開發啟動
    9月30日,隨著田橫島集團正式揭牌,備受關注的歷史文化海島迎來第二次開發。早報記者了解到,田橫島將圍繞休閒度假、會務會展、健康養老三大高端產業,打造一座海上「世外桃源」。田橫島項目目前已經進入前期規劃,並確立了綠化先行原則,建設「全覆蓋、立體化、終年常綠、四季有花」的花園式海島的目標。十一長假期間,田橫島將舉辦盛大的首屆花卉藝術節。
  • 前三季度我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高出全省0.6個百分點
    據統計,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2.5億元,扣除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後同比增加2.2%,比全省高出0.6個百分點;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3.6億元,扣除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後同比增加2.2%。
  • 2020年前三季度固鎮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止跌回升 全面恢復
    2020年前三季度,固鎮縣加快推進各項扶農助農措施落地,積極應對新冠疫情、雨水天氣較多、國內外市場疲軟的影響,全力以赴促進農林牧漁各產業生產全面恢復。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7.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8%。
  • 爭當海島公園建設排頭兵,打造嵊泗海島目的地符號
    其海島公園如何建設?未來國內新型海島開發路徑、模式以及潛能空間又該如何把握?6月8日-12日,由中共嵊泗縣委組織部主辦,嵊泗縣文旅局協辦,中共嵊泗縣委黨校承辦的「新消費·新業態·新海島」——嵊泗縣海島公園建設專題研討班召開。
  • 年定報丨農林牧漁業生產單位經營情況(BJA102-4)表填報指南
    年定報丨農林牧漁業生產單位經營情況(BJA102-4)表填報指南 2020-12-18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廈門市統計局召開農林牧漁業核算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
    12月14日,我局召開了全市農村統計培訓班暨第六次農林牧漁業核算聯席會。會議首先由各區、農口各部門總結三季度農業生產情況,並對四季度農業生產進行分析預測,提出生產亮點和難點,為四季度暨全年農業產值核算提供了依據,理清思路。
  • 煙臺農林牧漁業提前實現了「十三五「目標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
    2021-01-06來源:大眾日報 13版本報煙臺訊 2020年12月29日上午,在煙臺市舉行的「『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585.74億元,提前實現了「十三五」目標。
  • 前三季度六安市農林牧漁業增速居全省第1位
    六安新聞網訊 記者日前從六安市統計局獲悉,前三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85.3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居全省第1位。夏糧種植面積、平均畝產、總產量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0.3%、3.6%和3.9%。
  • 鹽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窮困老百姓要吃鹽,他們有什麼辦法?
    現在老百姓是不缺鹽,古代可就不一樣了,鹽非常珍貴,窮苦百姓要吃鹽很困難。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如果吃鹽有什麼辦法呢?在古代,如果你掌握提煉鹽的技術,那麼你肯定是富有的。當初齊桓公為何能帶著國家走向富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掌握了提取鹽的技術。
  • 北國江南,江南北國,農林立校,信陽農林學院
    信陽農林學院位於我國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北環路1號,信陽地處河南省南部,東鄰安徽、南接湖北,楚風豫韻交匯交融,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美譽,為學子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學校源於1910年創辦的汝寧府中等實業學堂,次年改稱汝寧府官立甲種農業學校。
  • 我國第一個海島古城,耗費巨資,只為還原古代的印象生活
    是我國第一個海島古城。地理位置相當的優越,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島。也是距離寶島臺灣最為親近的島嶼。目前已開通了眾多的路線與各方取得了聯繫。海壇古城風景區傳承了幾千年閩都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圍繞著文化進行的景區建設。通過還原當時的古鎮建築、儀式禮節、生活習俗等進一步地展現屬於古鎮的可愛之處。
  • 唐代五口之家,每月用鹽13斤
    唐朝必須調整舊有賦稅體系才能解決這一問題,並且由於唐朝建立以來隨著庶族地主實力的興起與科舉制的發達,封建官僚集團日益膨脹,又因為僱傭兵製取代府兵制,社會生產方面與其脫節,職業軍費支出日益擴張,冗官、冗費、冗兵現象層出不窮,給舊有稅收體系帶來了無法承受的壓力。
  • 詩畫浙江的「山海」篇章 ——舟山書寫美麗鄉村海島風景線
    ,紅杏枝頭春意鬧」之收穫。  近年來,舟山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的決策部署,以漁農村改革先行者、城鄉融合示範區和鄉村振興海島樣板地的行動自覺,實施美麗鄉村全域發展「3+1」創建行動,擦亮美麗小島、美麗鄉鎮、美麗風景帶「三大創建」品牌,打造浙東海洋風情區塊,書寫詩畫浙江的「山海」篇章,在建設「重要窗口」海島風景線中精心繪就「
  • 《爐石傳說》2020巨龍降臨復活牧卡組怎麼配搭 2020巨龍降臨復活牧...
    導 讀 在心心念念的補丁之後,相比於之前的任務體系,現在不帶任務的體系也逐漸流行起來,不過其實整體構築上都大同小異,這裡為大家帶來平衡補丁後復活牧卡組推薦。
  • 為何關於「鹽」的爭奪堪稱古代「石油戰爭」?
    中國古代,在春秋之前,雖然一直也把食鹽作為國家戰略物資,但對民間自由買賣食鹽並不限制。到了齊國管仲時,這一狀況被改變。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賢相。他推行的一項計策叫「官山海」,即政府要將大海裡的鹽、山裡的鐵都收歸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