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王阿里和弗雷澤,舒馬赫和哈基寧,喬丹和馬龍,奧沙利文和亨得利,林丹和李宗偉,梅西和C羅。這些都是體壇著名的偉大對手。
有競爭才有動力,有競爭才有進步。激烈的競爭使一項運動得以超越極限,每一項運動都從經典對決中受益。
網球也不例外。
多年來,費德勒和納達爾之間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史詩般的對決。競爭促使雙方不斷改變和進步,讓雙方變得更強大。過去10多年來,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三人的競爭使得網球贏得廣泛的關注,推動了網球的普及,也使職業網球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為費納決的一方,費德勒在今年澳網半決賽輸給德約科維奇之後就再也沒有打過一場比賽。在最近一次的採訪中,納達爾表示他期盼費德勒能在2021年重回巔峰。
納達爾說道:「如果他恢復正常,沒有受傷,我相信他會全力以赴回來的。費德勒已經證明,只要他身體健康,他就能打出最高水平的比賽。我認為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身體狀態,如果他能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比賽,他將有非常強的競爭力。我不知道他還能堅持多久,但如果他能帶著最好的網球回來那就太好了。
「如果你問我是否願意成為大滿貫的贏家,顯然我願意。但我認為如果費德勒帶著鬥志回來,我們有這樣的競爭對手,這對網球會有好處。我認為這使這項運動變得更偉大,不僅僅從我的角度來看,而是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很有趣,對我們的運動有好處。」
可能有人覺得納達爾的這番話包含著虛情假意的成分,又或者摻雜著迎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意味,而我則篤信這確實是納達爾內心的誠實表達。
贏得大滿貫是職業球員一生奮鬥的目標,首個大滿貫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是人生中的重要門檻。一旦成為大滿貫俱樂部成員,球員的心態會有明顯的變化,在其後的比賽中會更自信、更放鬆,從而贏得更多、更重大的勝利。但也有的球員恰恰相反,在贏下大滿貫之後會迷失自己,患上所謂「大滿貫綜合症」。
有大滿貫的人與沒有大滿貫的人,差別主要體現在心態和自信心方面。而像費德勒、納達爾這樣有20個大滿貫的人,他們與一滿貫、二滿貫、三滿貫球員的差別在哪裡呢?
從0到1,意味著突破和蛻變;從1到20,則意味著越來越大的格局和越來越寬廣的胸懷。就好比古代的官銜,知縣的眼界可能局限於自己治下的這座小縣,皇帝則胸懷天下,而那些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思考的則是整個世界,甚至人類的未來。
輝煌的紀錄終將都成為歷史,也很可能被後人超越。把大滿貫紀錄由20改寫為21甚至更多,對於費德勒納達爾來說固然值得高興,但多一座或少一座大滿貫其實差別已經不大。到了他們這個層級,看到的和想到的肯定與大多數人不一樣,冠軍、獎金、紀錄可能已不再是追求的唯一目標。
比賽總有輸贏,像費德勒納達爾這樣的人當然也在乎輸贏,但可能更注重享受比賽的過程。對球迷來說,輸贏或許已並不重要,只要費德勒納達爾還上場打球,就比什麼都好。
賽場下,他們會更多考慮擴大和提升網球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參與網球,讓更多的人從網球中受益。再進一步,則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去體驗體育的魅力並從中獲得幸福。
體育常和藝術相聯繫起來,二者都屬於文化的範疇,而文化的終極目標是「化人」——把人的整體素質化高。奧林匹克憲章裡寫道,「每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當重溫上面這段話時,我們內心就會充滿崇高、神聖、美好和溫馨,真正理解體育競技並非僅止於簡單的輸贏,其最高境界應該是審美,讓人們從中得到快樂和幸福。
我想,費德勒、納達爾們當下的心境,大抵就是如此吧?(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