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歡看動漫電影的觀眾們都聽過《秒速五釐米》,這部電影的導演新海誠也因此片在中國聲名鵲起。說起新海誠作品最突出的特點莫過於對場景那近乎苛刻的精細。下面就讓我們欣賞一下取自《秒速五釐米》中出現過的場景,以及取景地的美照吧。
冬天到了,寒風呼嘯,白雪飄飄。男主已經從鹿兒島上的高中考上了東京的一所大學,大學畢業後也決定留在了這個熙熙攘攘大城市。他的目標似乎很明確過,然而漸漸變得模糊,為了接觸苦悶只能埋頭工作。貴樹依舊像從前一樣惦記著明裡。他的心就像那一顆衛星一般孤獨,默默地在空曠的宇宙中飛行已久。世界紛紛擾擾,貴樹卻安靜地,猶如衛星一般獨自向前。始終寫信,也始終買著同一種牛奶,正是因為這份沉甸甸的思念的產生,讓貴樹再也無法真正地接納別人,花苗走不進,親密了三年的水野也走不進。
明裡在與貴樹分離的火車站告別了父母去了東京,十三年,當年那位乘坐了一整夜電車的小男孩和那個等了一夜的小女孩居然再未見面,如果那封信沒被風吹走,如果那位小女孩把在候車室寫的那封信交到了他手上,如果那時他們都能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結果有那麼多如果,在那顆耀眼的戒指進入畫面時,就已經蕩然無存了。
在十三年前的貴樹、明裡都相信隨著那一個吻世間的一切都有所改變,他們會克服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距離,相信會再一次一起欣賞櫻花樹,十三歲的他們一直這麼堅信著……
無法再次堅持這種空虛生活的貴樹重新走過以前與她一起嬉戲的櫻花小路,再一次回憶起從前那一段初戀情懷。
貴樹與明裡穿越在鐵路時的邂逅,兩人雖長久未曾相見,但是他們都強烈感受到了對方的存在,那一秒是如此的熟悉,但隨之而來的卻陌生。轉生而來看到的卻是來往的火車,短短的十多秒,代表的是貴樹和明裡分開的時間和距離,是生活也是現實。貴樹在軌道的一頭看著沒有一個人的另一端,更像是一直向曾經的自己做了一個告別。貴樹、明裡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在研究兩個人的心該如何靠經,他們一直在維持兩人之間薄弱的聯繫,但是他們又在一個落櫻的美好季節錯過。不過他們互相知道的是他們的心一直都在一起,只是時光匆匆,兩人的心境還在,卻兩人也早已不在是十三歲的小男孩、小女孩了。
關於電影為何取名為「秒速五釐米」,我總結出了兩個觀點。第一個是網上一直流傳的一種結論,每一秒一動五釐米的速度並不算快,可是如果這種速度相對保持13年呢?通過這個公式可以列出:5CM/S×13年×365天×24小時×60分鐘×60秒=20498.4公裡。而20498.4公裡這段距離正好是圍繞地球一半的距離,也正是南極與北極的距離。
當然不知這是新海誠導演的特殊用意還是巧合,但經過一群專業達人分析,貴樹和明裡在最後一次火車岔道口相見,正好是十三年。也正好印證了兩人曾經相融的心,經過了十三年彼此之間達到了地球最遠的距離。他們之間沒有經歷過大是大非、天災人禍都努力的追求者自己嚮往的對方然而最終敵不過生活和命運。也如同我們的人生一樣,明明知道了「永遠」「心靈」和「靈魂」之所在,卻也敗給了「現實」,」距離「和「時間」,只有在忙碌的空隙之中,我們才會想起那很多年前的TA,想起那個"櫻花樹下的約定"。
而第二種想法只是小編的猜測,望大家一笑了之不要在意:新海誠導演用了一部精心製作的電影只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程式設計師是找不到女朋友的!喜歡的觀眾歡迎點讚、轉發、收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