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雙11,後有聖誕和元旦,雙12好像變得更加沉默了。
雖然每一年的雙11和雙12比起來都是降維打擊,但是今年雙11兩個售賣期,長達 20 天的營銷造勢推廣,顯得雙12更加地慘烈。
尷尬的雙十二
坊間對於雙12的推出,一直都有個比較「政治化」的猜測。2009 年,為了吸引大品牌入駐,淘寶商城(後改名天貓)造節雙十一。
沒想到,一炮而紅。
中小商家發現,雙十一過後,越來越多知名度更高的線下品牌進入到天貓的池子裡,既眼紅又恐懼,因此阿里隨後推出了流量傾斜中小商家的節日—雙十二。
對此,一直有人猜測:中小商家如果紛紛死去,淘寶就榮華不再。中小商家雖然不是冰山上那萬眾矚目的尖角,卻是整個阿里最需要的基石。
即便十年過去了,這種說法仍然存在。
近年來,商家的庫存危機慢慢消解,而另外一邊,天貓雙十一銷售額呈爆發式增長,雙十二就顯得有點雞肋了。
每年大促結束之後都會有返場活動,但是今年無縫銜接的是暖冬季活動,促銷活動一個接著一個,消費者的需求被稀釋,雙11和黑五已經提前透支了消費者「雙12」的消費力,頻繁的大促消耗著消費者的熱情。
除了要面對被天貓雙十一「掏空身體」的消費者,雙12慘澹的原因還有由於外部競爭環境加劇,平臺流量下滑或者被分流。
從天貓自身的數據來看,為了促進消費者的購買力,由原來的 1 天升級為今年的 4 天,超長的預熱期也在積蓄著消費者在某一個時間點集中爆發。
以中小賣家為主的雙十二,在實力上也遠不如天貓平臺上的那些品牌賣家,所以在雙十二期間能夠提供的折扣優惠相當有限。
這樣既無實質優惠、又沒有人氣的淘寶雙十二,很尷尬。
甚至有的商家表示,「如果不是看到『銷量計入搜索』都懶得報名,一點流量都沒有。」
為何電商平臺仍在賣力吆喝
其實關於雙十二的吐槽,在網上不少,如參與度低、時間節點不好、成交量差等等,而且電商平臺對「雙十二」交易額大多是沉默不語,有人猜測,或因數據不好看,索性不公布。
那為什麼電商平臺仍賣力吆喝呢?
首先,仍然能看到希望。
據商務部披露數據,前三季度全國網絡零售額超過8 萬億元,同比增長 9.7%,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 6.6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3%。同時,在線消費新熱點不斷湧現。直播電商、內容電商等娛樂和消費相結合的新模式受到消費者喜愛。
其次,誰也不願意掉隊。
即使沒有雙十一、618那麼大的爆發力,但是雙十二這個節點也能為電商平臺貢獻點業績。另外,其他電商平臺都跟風「雙十二」,大家都在角力追逐,誰也不敢怠慢,久而久之大有「上車容易下車難」的意味。
雙十二要如何突破
網際網路電商行業的競爭不斷加劇,淘寶的處境可以說是四面楚歌。
不僅有野蠻生長的拼多多,還有短視頻平臺電商化的抖音、快手,都在衝擊著淘寶原有的市場份額,甚至把淘寶的增量市場截流,分化著淘寶的存量市場。
雙十二如果延續作為雙十一補充的定位,恐怕難以取得突破。
未來,雙十二需要和雙十一區別開來,而不是分享雙十一的剩餘紅利,這個需要平臺和商家在策劃上再動腦筋。
其實在全民 618 和雙十一中,中小商家很容易被淹沒,雙十二可以採取針對人群、品類、季節性需求等緯度的差異化促銷,如有線上線下渠道的商家,可以考慮設計更多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活動。
雙十一、雙十二、聖誕、元旦、年末,短短幾個月,促銷活動卻一個接著一個,品牌被裹挾向前,營銷手段沒有新意,消費者自然不會買帳,雙十二本身是為了對應雙十一的線上狂歡,而策劃出來的線下促銷大節點,在不大幅度降價的基礎上幫助商品清庫存,但如今的雙十二,卻已經悄悄脫離了它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