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失物招領(LOU)》,雖然只有6分多鐘的劇情,但元素安排得特別巧妙,開頭、衝突、結局的融合,每一步都處理得恰到好處,直戳人心。最重要的是它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無論你是家長還是小孩,都能從短片中有一番收穫。
本文將從短片中霸凌小男孩從一開始欺負別的孩子到最後自己拒絕霸凌的角度去解析這部短片,希望能帶給你們教育上的啟迪。
01 內容簡介
霸凌小男孩每天都能通過欺負別的孩子收穫一書包的「戰利品」。不論是男孩子喜歡玩的橄欖球,還是女孩子喜歡玩的布娃娃,他總能「巧妙」地通過自己的力量把「別人的」轉換成「自己的」。
而被小男孩搶奪過去的這些「失物」,他們組成了一個生命體,通過霸凌小男孩曾經「丟失」的毛絨玩具幫助那些被欺負的孩子找回了「失物」,並最終引導小男孩尋回內心所「丟失」的東西。
02 《失物招領(LOU)》| 帶給父母教育孩子的啟示
短片的開頭講述霸凌小男孩在校園裡凡是看見別人手裡的玩具,就會耍各種手段把它們搶過來,成為自己心愛的玩具。
這種行為是我們肉眼可見的,我們總是單憑自己看到的一切去賦予小男孩「霸王」一個稱號。但短片後面巧妙地設計了衝突的情節,是想告訴我們,小孩子的行為是可見的,情緒是隱藏的,每一個霸凌者的背後都有原因,都值得我們去剖析更深層次的東西。
一、不要光盯著看得見的原因,要從源頭上對症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薩提亞的「冰山理論」裡提到: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
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則藏在水底。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
有時候我們在教育一個孩子的時候,經常也是只看到了孩子表面上的八分之一,甚至更少,而那隱藏在底下的八分之七,其實更值得我們去探究。
1、這些霸凌的孩子曾經也是霸凌的受害者,不是天生的惡
短片裡,小男孩的確很霸凌,經常欺負別的孩子,但鏡頭忽然轉到失物招領處那裡有他曾經被人奪去的毛絨玩具時,我才明白,原來他曾經也是霸凌的受害者。
曾經的他只能倒在地上,眼睜睜看著別人搶走他心愛的玩具,那種被狠狠地奪去心愛之物的感覺,深深地刺痛了他。
那個玩具、那個高大的男孩子,都是扎在他心尖真真實實的刀子,不斷地提醒他要站起來,只有自己站起來倒下的才能是別人。
所以他便去搶奪其他孩子的玩具來滿足私我,他想通過獲得別人的心愛之物來彌補自己曾經「丟失」的毛絨玩具。他的霸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霸凌本身,而是曾被奪去的「愛」促使著他也去奪「愛」。
2、家庭缺失愛和溫暖的孩子,希望通過欺負別人的方式來給予自己存在感和安全感
雖然短片裡沒有提及霸凌小男孩的家庭狀況,但不可忽視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霸凌者在用欺負別人的特殊方式引起注意,從而獲得關注。
因為他們在最親的人那裡得不到愛與關注,小小年紀敏感的心驅使他們轉移注意力,企圖在外人身上取得關注。他們想通過欺負別人,看到別人害怕自己,從而獲得存在感和安全感。
就像之前報導的一則新聞,常德石門縣雁池小學發生一起校園暴力,六年級的學生蘭蘭遭到了三名女生的圍毆,脾臟破裂被摘除。
而在詢問三名女生為何下手如此重的時候,她們的回答居然是:「好玩、好欺負」。從這一番話中,再深入去探究她們背後的家庭狀況時,我們就不好奇她們為何能說出這樣的話了。
原來,這三名女生的經歷驚人地相似,她們年紀尚小,都是留守兒童。在父母那裡得不到愛與關注,但又那麼渴望得到關注的她們只能通過施暴來滿足自己內心的那份需求。
二、預防比根治更重要:為了避免孩子成為施暴者,家長們需要注意以下3個核心點
莫言說過:
「孩子的優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簡短的一句話,背後卻頗有韻味,暗示父母在孩子成長之路上必須做好守護人。在教育好孩子這件事情上,父母必須是主動者。所以要想我們的孩子不成為被人憎恨的施暴者,父母需要這麼做:
1、儘可能早地讓孩子與其他孩子接觸,融入集體生活中去
之所以會這麼說,也是考慮到現代家庭中大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會想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孩子。
而孩子呢,長期生活在一個優越的環境裡,習慣了成為焦點的幸福生活,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當出現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往往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導致產生矛盾,進而可能發展成打架鬥毆的局面。
短片裡的霸凌小男孩,當課外活動期間別的小夥伴聚集在一起玩耍時,他不與那些小夥伴們一同嬉戲;當課堂時間到來時,他也不去上課,空蕩蕩的操場裡只剩下他自己一個人。
正因為他幾乎沒有和其他孩子接觸,他不讓自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導致他以為什麼東西都可以變成是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別人的心情如何都與他無關。
長時間地只跟自己相處,不與其他同齡孩子相處,只會讓孩子理所當然地「稱王稱霸」。
2、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反問孩子如果他被打後心理的陰影面積
如果父母一下子直接告訴孩子不能欺負別人,這樣否定式的話語會讓孩子更加好奇欺負別人的後果,在強烈好奇心的驅動下或者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會更加想嘗試開啟欺負別人的做法。
因為孩子還小,他還不知道自己實施一件事情後對方的感受是怎麼樣。正是缺乏這種感覺,孩子很多時候才會為所欲為地對其他孩子實施任何事情。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可以模擬下打人的情景,在我們輕輕拍打孩子後,可以詢問孩子此時的心理感受。
孩子告訴你難受的時候正是我們可以教育孩子的好時機,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那你如果下次打別人,別人也會跟你有同樣的感受。」相信有了這種情緒體會後,孩子會讓自己杜絕欺負別人的行為。
3、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但要對不當行為劃定界限
孩子在欺負別人,其實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洩。當孩子掌控不好自己的情緒時,潛意識裡就會通過行為來趕走自己不好的情緒。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但接納並不代表認可。在接納的同時我們需要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進行劃定。
劃定之後,下一步我們就教孩子如何調整情緒,如何找到合適的宣洩情緒方式,從而指導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03 《失物招領(LOU)》| 帶給孩子學習生活上的啟示
之所以說這部短片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看,主要是因為不僅能給父母帶來教育孩子方面上的啟迪,也能讓孩子從中收穫學習生活上的啟示。
一、霸凌者註定失去朋友,享受不到友誼的快樂
短片裡的小男孩看到自己曾被人搶奪過去而「丟失」的毛絨玩具後,想起了當初自己也被人欺負的經歷,他頓時間明白了別人被他欺負的那種滋味,於是拿著別人曾因為他「丟失」的玩具物歸原主。
這一刻,他的書包裡空蕩蕩的,沒有任何一點別人的東西,但他卻為這種「空蕩蕩」倍感愉悅。這一刻,對於他來說,「失去」比「擁有」更讓他幸福。
但其實,他並沒有失去,他反而收穫了友誼,往日裡不敢靠近他的那些小夥伴,主動邀請他一起加入他們的橄欖球活動。
而他自己也沒想到,那些曾被他欺負過的人也會主動邀請自己同他們玩耍。那個被自己搶奪過布娃娃的女孩子居然在物歸原主後給了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這些,都是他在欺負別人的時候收穫不到的。但此刻,因為自己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收穫了友誼,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他不再是孤單的一個人。
每個孩子都渴望有同齡孩子的陪伴,因為他們是最具默契的玩伴。那麼,如果要想收穫這樣的友誼,相信孩子們在觀看完短片後會有所思考。
二、受害者應該勇於對霸凌行為說「不」,而不是任由欺負
短片裡每一個被霸凌小男孩欺負過的孩子在面臨小男孩的霸道行為時,他們最終只能選擇接受這樣的行為,然後自己垂頭喪氣地離開。
其實這些孩子的反應也符合正常的行為現象,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告訴孩子不能表現出憤怒、不滿的情緒,要求孩子把情緒吞進肚子裡。
就像我有次坐公交聽到鄰座的一位媽媽跟孩子說的話:
「別人罵你就罵你,欺負你就欺負你,你忍著就是了,多吃點虧,也沒什麼,自己想開就是了。」
我不知道當時那個孩子內心的真正的想法是什麼,但我知道每一個觀看完這部短片的孩子們的想法。他們不想經歷同短片裡的孩子一樣的遭遇,他們不願意被人隨意按倒在地上然後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玩具被搶。
尤其是看到玩具被搶奪的那一瞬間,他們應該極其不願意經歷同短片裡玩具的主人同款的難過,因為玩具是他們最寶貴的「財產」。所以,我覺得短片裡的那群孩子能給每個觀看的孩子一定的啟發。
或許父母當初教育我們不能反抗的說法是有待我們斟酌的,是需要區分情況的。因為有些人就專門挑那些選擇沉默的人欺負,但這樣只會讓那些霸凌者更加囂張。
我們應該學會觀察,如果我們和對方勢均力敵,那麼我們應該要學會反抗,堅決對霸凌行為說「不」;但如果對方明顯比我們強壯且人多勢眾,那麼還是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能逞強,還是要馬上離開。
相信觀看完短片的孩子會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畢竟誰也不願意被欺負。
04 結語
整部影片雖然僅僅有6分多鐘,但卻都給每位家長和孩子上了重要的一堂課。
讓家長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好孩子;讓霸凌的那些孩子明白「你把別人『丟』的東西還回去,最終也會找到你自己『丟』的東西」;讓那些飽受欺負的人去思考更佳的處理方式。
讓我們的社會不再有施暴者,也不會有受害者。
文-撥動情的弦,喜歡洞察世界,喜歡看劇,喜歡研究案例的法律人!當然,更喜歡你們喜歡我的文章,希望我們早日在文字及法律的世界早點相遇!